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件瓷器的誕生,要經過多少雙手?

一件瓷器的誕生,要經過多少雙手?

今天是喬布斯逝世的六周年,無論他生前執掌的蘋果是否成功,他對產品的精益求精讓大多數人用「匠人」去評價他。也是因為他,「匠人」這個詞逐漸流行起來。

在中國的景德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中國匠人的最好代表。這裡的手工瓷器匠,自古以來保持著對自然的依戀和對原材料的敬畏,並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手藝。在這裡,一件瓷器的誕生,是由一雙雙手揉捏、擠壓、撫摸、拍打、每一道工藝的極致,賦予每一件作品獨一無二的溫度。

也許有人會質疑,在這個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匠心」?紀錄片《手造中國》會通過對匠人的記錄給予你想要的答案。以下,Enjoy:

瓷器和中國的「china」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這是景德鎮的貢獻,「china」是景德鎮的舊名「昌南」的音譯。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通,瓷器成了全球硬通貨,又成了中國的英文名。

為什麼是景德鎮?因為這裡「水土宜陶」的先天條件。水來自昌江,還擁有高嶺土,瓷石和高嶺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後所製成的二元配方,能夠耐住1300度以上的高溫,讓燒制出的瓷器不變形。沒加高嶺土的泥燒不到1000度就軟了,變形了。所以景德鎮沒發現高嶺土之前,全世界沒有瓷器,只有低溫燒制的陶器。

水土是一切的起點,它最尋常,又最難測。中國制瓷匠人自古對自然賦予的水土有著難以割捨的依戀,懷著對原材料的敬畏之心,這些工匠將水土幻化成精美雅緻的杯杯盞盞。

「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這是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的關於陶瓷製作的記載。

七十二道工序中,有我們熟知的造型、拉坯、上色、燒窯等程序,也有不為人知卻同樣重要的工種。紀錄片《手造中國》中,我們看到了在這些古老技藝中,被忽視的那部分。

《陶冶圖說》里的制瓷工序

採礦:有意控制著礦石的產出

景德鎮三寶村,因出產一種叫三寶的瓷石而得名,礦山供應了景德鎮各大窯口幾百年的瓷石,繁盛時期,這裡每天都能加工好幾百噸礦石。

老汪是一名採礦人,打他爺爺那輩開始,就在這裡採礦。20年前,他承包了這條祖輩們一直引以為傲的礦洞。

隨著資源枯竭,三寶村的礦山幾近絕產。現在,老汪只接老主顧的訂單。他有意控制著礦石的產出,「我不希望它在我手上全部開採完,留一部分給子孫,傳承下去。哪怕是一百年、兩百年,我們子孫後代還可以,像我們今天生產手工製作的陶瓷一樣,把它製作出來,不會斷。」老汪既是資源的消耗者,也是資源的保護者。

老汪甚至沒有親眼見過一件三寶瓷石做的官窯瓷器,但是祖輩們為官窯采瓷石的歷史,讓他時刻感到自豪,這種自豪造就了他對這條礦脈的珍惜和敬畏。

制泥:光腳能感受到泥土裡的氣泡

在景德鎮,古法這詞簡直不值一提,這裡遍地都是古早製法,原始技術。

拿制泥這項技術來說,為了挑選出上乘的原料,老詹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一個山腳下,水碓旁,用手一個個將礦石挑選出來,挑在肩上運到河邊清洗。重達幾十斤的瓷礦石裝在擔子里、扛在肩頭,靠著人力的一蹲一起,在泉水中得到反覆的清洗。這樣的動作重複幾十遍之後,礦石表面的浮土就被沖洗的一乾二淨。

清洗好的大塊瓷礦石,要老詹手工敲打成小碎塊,才可以把工作交給水碓。利用水流的動力,帶動石錘,將瓷石捶打成粉墨,用於制泥。聰明的古人,不僅用水碓解放了人力,還創造了一種連現代制泥技術都難以獲得的菱形分子泥土。菱形分子泥土的互抓力強造出的瓷泥韌性非常好,使得燒制的瓷器更結實耐用。

經過水碓長達十天的敲打獲得的泥土,還要經過四個沉澱池逐級淘洗和沉澱,濾除雜質。沉澱和過濾後的泥土,最後再用光腳踩泥,一點點地踩上兩個小時。用腳踩,是為了更好地感受泥土的氣泡和溫度,這樣得出來的泥料才能製作出上好的瓷器。

三十年,老詹一直守在這個水碓旁,重複著這樣的動作,人與泥相對,萬籟俱寂,四下無聲。

釉上粉彩邊飾:畫了40年才剛剛好

在觀賞一件瓷器上的繪畫時,人們往往會將視覺重點,停留在畫面主體上,作為瓷器的邊飾,總是排在第二位。

許師傅是釉上粉彩畫師,18歲那年到藝術瓷廠報到。勞資科在他分配表中的釉上邊飾組裡打了一個勾,就這麼一個勾,決定了他為瓷器畫邊飾的工作,這一畫就是四十年。

由於工種的不同,四十年來,他始終畫的是繪畫部分中花邊的部分。

邊飾繪畫雖然不是一件瓷器的視覺主體,但也不可馬虎。看似簡單的線條和花紋圖案,並非簡單的羅列。所有細節和顏色,不僅要思考整體器形上的布局,還需留好給畫面主體展示的空間。

年輕時候,許師傅膽子大,一件瓷器拿過來就敢畫。隨著對這門手藝的不斷深耕,他下筆越來越謹慎,「畫了40多年,感覺自己現在畫得才剛剛好。」

制筆:祖上傳下來的手藝,有了真正的繼承人

馬鞍山路上,有一個只有十幾平大小的手工制筆店。雖說門臉不大,但卻遠近聞名,這就是鄒家制筆。

製作瓷用毛筆雖然不是七十二道程序中的組成部分,卻不可或缺。勾勒、分(份)水、洗染、填粉、描金、無論是泥坯還是瓷胎,都與紙上作畫不同,普通的毛筆是無法滿足瓷器繪畫要求的。

在制瓷行當中,每一個與繪畫有關的匠人都需要一支稱心如意的瓷用毛筆。這樣的需求照顧著景德鎮手工制筆行的生意。

一支瓷用毛筆從原材料到成筆,要經歷理、梳、配、扎、裝幾道工序。千萬毛中選一毫,全憑制筆工匠的經驗和眼力。鄒家幾代人都是這樣認真地對待每年冬季,從各地收來的僅有兔子脊背部分才能生長的毛髮。

到了小鄒這代,已經是第四代制筆人了。他本來志不在此,身邊的人都勸他:有門手藝多好,而且還是家傳的,父親教總比師傅教要盡心儘力一點。就這樣子在外面磨礪了幾年,小鄒決定回家學習制筆,扛起鄒家第四代的大旗。

學習製作一支小小的瓷用毛筆,三年方可出師。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師傅一次一次的檢驗,把基礎打好,然後再學下一步。這樣不會浪費珍貴的材料,也對得起瓷器繪畫師傅的每一次下筆。

馬鞍山路的筆店,因為小鄒的回心轉意終於有了繼續興旺的可能。祖上傳下來的手藝,也有了真正的繼承人。比起生活的富足,能夠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這才是小鄒父親覺得日子越來越有盼頭的幸福源點。

也許有人會質疑,在這個時代,我們是否應該追求個性,追求創新?一件瓷器是否還需要如此繁雜的程序?

景德鎮的這些手工瓷器恰好能回答這個問題:一件瓷器的誕生,是由一雙雙手揉捏、擠壓、撫摸、拍打、每一次下筆的輕觸有關,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溫度。

每一門手藝都少不了多年磨鍊出的火候,補水、上釉、碼放甚至搬運,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響著瓷器最終的成敗。中國的手工瓷器工匠,自古以來就是這麼執拗的堅持著自己的手藝,他們彼此尊重,執著鑽研。在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是超越物質條件的靈魂,它藏在街道兩側的一個個小作坊里,也藏在那些隱蔽的窯口裡。

在景德鎮,沒有一件瓷器是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緯創投 的精彩文章:

我們問了15個最會找「沒人&好拍照」線路的人,寫了這篇國慶出行指南 |【經緯低調推薦】
鍾揚:我在西藏收集了十幾年的種子,只因不希望它們像我一樣消失在這世界上
查理·芒格:那些心理上的「誤判」,是如何左右我們的
好VC,壞VC 經緯低調分享
國內酒店到底換不換床單?我們採訪了29家酒店,揭露他們的秘密

TAG:經緯創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