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組織的情緒凈化器

組織的情緒凈化器

逢年過節當家人、朋友聚會時,可以讓人們感受到親情、友情,此時大腦釋放可以讓人欣快的激素--催產素,而這有助於拉近和鞏固與他人的關係,增進信任,增添快樂。不過一年可能只有幾次這樣的聚會,大多數時間人們還是和同事在一起工作。或許你和同事說的話比和你愛人說的都多,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情緒,組織就像一個調色板,當這些情緒在組織中泛濫時,誰來凈化?如何凈化?

或許有領導強調:要積極地投入工作中,不要將負面的情緒帶到工作中;或許有好心人這樣告誡:對上級要笑臉相迎,對同事要隨和相處,如果流露不滿,小心「吃不了兜著走」。其實情緒沒有好壞,是一個完整的人應有的。如果工作的時候,人只有理性,沒有情感,和機器有什麼兩樣。當組織中的領導有意無意地壓抑或迴避這個問題,那些隱藏著的負面情緒並不會消失,而是悄悄地、慢慢地侵蝕著組織的機體。以下三步驟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首先,組織的情緒需要疏,不是堵。

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成績很不理想。為找出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研究小組開展實驗研究。直到1933年,心理學家梅奧出版了《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此書在進行的一系列實驗中發現其中一個現象:訪談可以增加產量。

訪談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政策、工頭的態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作出回答。而工人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三十分鐘延長到1-1.5個小時,多聽少說,詳細記錄工人的不滿和意見。訪談計劃持續了兩年多。工人的產量大幅提高。原因是工人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許多不滿,無處發泄,訪談計劃的實行恰恰為他們提供了發泄機會。

其次,界定問題,不是界定人。

有些未婚的男生女生比較怕過節,因為此時關心他們人生大事的人太多,甚至有些還因為別人的太過關心導致和人吵架。分析原因,不礙乎「人」、「事」沒有分清。組織內也是如此,當別人的言行讓我們惱怒或不滿時,我們往往第一反應考慮是他們是否故意和我們過不去。但事實上工作中的問題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它是各種關係中出現的一個問題。

譬如臨床和影像、檢驗等科室合作時,往往臨床希望更快拿到結果,而影像、檢驗等科室由於人手、設備等影響,無法做到臨床的要求,就容易產生矛盾。因此大多數工作場景下,並不是哪個人要與我們過不去,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可能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習慣使然,這時對方往往並沒有意識到正在對我們構成不利。或許坦誠以待、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化解雙方的矛盾,同時可以找到雙方更能接受的方案。

最後,設定目標和方案,不是束之高閣。

查爾斯·施瓦布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家。他屬下的一個工廠的工人總是完不成定額,他試著換了好幾任廠長,然而都不奏效。於是,施瓦布決定親自處理這件事。

他來到工廠車間時,正值日班工人要下班,夜班工人要接班。來到工廠廠地後,施瓦布問一個工人:「你們今天一共煉了幾爐鋼?」

「六爐。」這個工人答道。

施瓦布在一塊小黑板上寫了一個「六」字,再巡視了一下工廠就回去了。

夜班工人上班了,看到黑板上出現一個「六」字,十分好奇,忙問門衛是什麼意思。「施瓦布今天來過這裡,」門衛說,「他問白班工人煉了多少爐,知道是六爐後,他就在黑板上寫了這個數字。」

第二天早晨,施瓦布又來到工廠,特意看了看黑板,看到夜班工人把「六」換成了 「七」,十分滿意地離開了。

白班工人第二天早晨上班時都看到了「七」。一位愛激動的工人大聲叫道:「這意思是說夜班工人比我們強,我們要讓他們看看並不是那麼回事。」當他們晚上接 班時,黑板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十」字。

就這樣,兩班工人競爭起來,這個工廠的產量很快超越了其他工廠。

當不滿情緒積累時,人們更想做的是懲罰和責備他人,讓他人感到內疚或難堪;甚至更進一步,希望報復他人以解心頭之氣。發牢騷,說怪話,傳謠言,暗中挖牆角、使拌子等就成了這種「能量」發泄的主要方式,但這都是破壞性的。真正的目標應該是解決問題,是實現更為良好的合作關係。最終是組織的凝聚力、士氣和共有價值觀得到加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諸任之談醫學人文 的精彩文章:

戰略人才你有嗎?
你的員工敬業嗎?

TAG:諸任之談醫學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