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值多少錢?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值多少錢?

文/孫圈圈編輯/西西

01

「你去找工作吧」

前兩個月,有位讀者通過在行約我。他在一家公司待了10年,老闆對他也不錯,但最近夫妻倆有了寶寶,覺得這個收入很難給孩子優越的條件,所以想要改變現在的處境。

不過,他糾結在幾個選擇上了:

選擇1:直接跟老闆提加薪。畢竟是10年老員工,老闆平時也很器重自己,應該會成功,只是不確定能加多少。

選擇2:跳槽去同行業其它公司。這個不確定性很高,因為這10年沒找過工作,而且為了錢跳槽,總感覺不是正確的選擇。

選擇3:徹底轉行。目前在傳統製造業,非常穩定,但未來可能沒有大發展,考慮去其它新興行業試試。

你們經常讀我文章,不妨猜一猜,我是怎麼回復他的

你覺得我可能會:幫他梳理現狀找到目標評估各種可能性,然後做出選擇。

但我當時的答案非常簡單粗暴,我說:「你去找工作吧。」

他驚得下巴都掉了:「圈圈,我還沒說現在公司的情況,為什麼你就建議我跳槽了?」

我解釋說:「我的意思是,你去找工作,找工作和跳槽是不一樣的。就好比說,你出去相親,但不是要立馬跟對方談戀愛、甚至結婚啊。」

他似乎有點明白過來。

其實,對於一個10年待在一家公司的人來說,他是很難判斷自己的市場價值的。

但,如果他不知道自己在市場上值多少錢,怎麼能做出跳槽還是提加薪的決策呢?更何況,即便要求加薪,那麼加多少算合適呢?

02

找工作是保持市場敏感度的方式

我自己創業之前,在前一家諮詢公司待了8年多。但是在這8年多時間裡,我幾乎是在不停地轉換。

開始在南京。待了1年之後,有一次到上海出差,跟當地同事交流,發現上海跟南京接觸到的客戶、項目完全不同——

在上海的顧問,都是為客戶總部服務,對方的要求更高,但是水平也更高,所以學到很多;

而在南京,顧問都是為很多大公司的工廠、分公司服務,對方的決策權很小,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所以學到的也有限。知道這樣的市場狀況後,我就想辦法調到上海了。

之後到了上海,所在的諮詢業務線側重外企。外企在跟諮詢公司合作方面非常成熟,加之在上海,外企也代表了高大上,所以,當時團隊非常穩定,我自己也感覺這個工作的價值很高。

但是,2年多之後,我出去找了一圈工作,發現了很大的問題:我這個背景,如果去外企甲方,給的薪酬還不錯;但我非常喜歡諮詢,不喜歡甲方。

而以我當時的背景,其它諮詢同行能給我的薪酬,基本都只跟我現在持平。原因很簡單,我沒有任何大項目的經驗。

外企看起來高大上,但在華都是分支機構,決策權很小,項目也很小。反而是國企或者民企,項目往往是集團性的管理體系搭建,難度高、挑戰大,自然有此經歷的顧問也更值錢。

市場願意給到的薪酬,非常準確地代表了我的身價,也就意味著說:在未來,如果我要繼續在諮詢行業做的話,待在現在的業務線,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之後,我就又抓住機會,內部轉換到另一條諮詢業務線,面對國企和民企了。

轉過去1年多,扛了兩個大項目之後,就開始了每周接一個獵頭電話的節奏,挖人漲薪都在40%起。

雖然後來我並沒有跳槽,但如果我當時不去外面看看,可能不會意識到方向出了問題。

我們現在都知道,一家互聯網公司要做個產品,不可能悶頭開發個幾年,然後憋個大招,一下就火,而是小步快跑、不斷迭代的,所以你下載幾乎任何一個app,會發現它總是不斷在更新版本的。

因為一個產品沒有在市場上驗證過,他就無法知道用戶是否會用、以及怎麼用,所以悶頭憋大招,會發現方向都錯了。你得先做個最簡單的版本出來,然後不斷探測市場反應,不斷調整,才有可能成功。

人才市場,其實是一樣的。因為工作,本質上來說,就是你跟企業之間進行交換,你向企業賣出自己的腦力和體力的過程,這跟賣產品給用戶沒有任何差別。

如果一個人一直脫離市場,他就不知道行業發生了什麼、什麼樣的人才貴、什麼樣的人會被淘汰。最終努力方向可能就錯了。

所以,找工作不等於跳槽,而是保持市場敏感度的有效方式之一。

03

市場價值VS.內部價值

話說回來,我在一家公司,也是跟公司進行交換,為什麼這個價值就不是市場價值了呢

首先,價值和價格是不一樣的,這我們都能理解。誰都想以較低的價格購買較高價值的產品,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在一家公司久了,價格一般會低於價值(注意,我說的是一般)。

其次,就算你的價格完全代表你的價值,實際上,它跟市場價值還是偏離的,因為它代表了你在公司的內部價值,不完全代表你在外部的市場價值

所謂內部價值,是說:你對於所在的公司來說,價值在什麼水平;而市場價值,是說:你在整個人才市場上,價值在什麼水平。

內部價值和外部價值,常常是不會等同的。可能存在兩種情況:

1)市場價值>內部價值,這種情況通常是個人不適合企業發展。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說,圈外如果挖來一個大公司的HR高管做我們人力資源總監,就會發現,他的市場價值的確很高,因為大公司的HR高管,再怎麼著,也有百萬年薪了。

但是,他在圈外的內部價值並不高,因為圈外現在這個發展階段,並不需要他的那些HR管理經驗。

你能做三年人才戰略?可我們連三年業務戰略也沒有,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你能設計完善的人才篩選流程?可我自己都是親自面試每一個候選人、做出判斷的。

所以,他在圈外的內部價值,是大大低於他的市場價值的,因為不匹配。

2)市場價值

打個比方說,你在一家大公司裡面負責員工發票報銷審核。

因為這家公司有自己一套跟別人不同的報銷系統和審核標準,所以需要一個穩定的人做這件事,不希望這個人總是離職,否則公司就需要重新培訓他、幫他熟悉這套複雜流程和標準。

所以,對企業來說,他為了讓這個人穩定下來,以節省換人帶來的培訓成本、管理成本,他願意支付略高於市場的價格

但是,會使用這種特別的系統、理解這家公司特別的審核標準,對於別的公司來說,沒有任何價值,所以這個人自身的市場價值是低的

如果他心裡竊喜,以為自己做這點事情就能拿高工資,佔了公司一點便宜,最終他會發現,自己的天花板很低,而且出了公司就找不到這樣的工作。

對很多大企業來說,最優的人才策略,是讓員工的內部價值高於市場價值,這樣員工能夠對公司有價值,而且還不會離開,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體制化」。

好了,現在說回諮詢我的那位讀者,如果他不去找工作,而是直接向老闆提加薪,會怎麼樣呢?有兩種可能性:

可能性1:他現在的工資跟他的內部價值是相似的,那麼公司多半不會答應加薪。一家公司,給你的價格高於你的價值,只可能出現在一種情況:招聘應屆生。

因為本來大學畢業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會,對大部分專業來說,學校的知識一點用都沒有,沒法為公司創造什麼價值。但公司招應屆生本來就是沖著潛力股,所以願意支付高於他現有價值的價格,期待未來能賺回來。

不過,那位讀者已經工作10年了,沒有哪家公司會為他的「潛力」付費

可能性2:他現在的工資低於他的內部價值,那麼公司權衡之後,應該會願意加薪,但是幅度不會超過他能為公司創造的價值。

無論如何,這個選擇,多少有點坐以待斃。

如果他去找工作了呢?也有兩個可能性:

可能性1:找到的工作薪資還不如現在的薪資,那麼證明他的市場價值是低於內部價值的。

這個時候,不是留不留的問題,而是應該警醒:為什麼在這裡的10年工作經驗,到了市場上一點也不值錢?是因為行業太窄?還是因為公司管理切太細?

可以趁此機會好好分析原因,再決定下一步是跳槽、轉行、內部轉崗或是其他。而不是等到某一天,當前的行業/公司不需要自己了,再被扔到市場上去,中年失業,不是每個人都能重新站起來的。

可能性2:找到的工作薪資遠遠高出現在,那麼證明他的市場價值是高的。

而工資低的原因,要麼是公司覺得他很穩定所以沒有給足,要麼是公司沒讓他發揮出自己的能力。這個時候,提加薪或者跳槽,心裡都更加有底。

你會發現,這個選擇就更加主動,更重要的是,獲知了市場的真實信息。

04

如何通過找工作,看清未來

實際上,人才流動總是能夠反映行業趨勢和市場狀況。

5年前,Facebook如日中天的時候,很多優秀工程師從Google跳槽到Facebook,就像10年前他們從微軟跳槽到Google一樣。

沒有找到最新的,但我找到了2011年的高科技公司人才流動圖。箭頭代表人才流動方向,箭頭上面的比例代表從A公司到B公司的人數VS.反方向流動的人數:

我們現在當然都知道了這些公司的狀況,但在6年前,人才流動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這些頂尖的工程師,總是具備極強的市場敏感度。因為高科技領域的頂尖公司一直在輪換,所以他們也在不斷流動。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人才流動的趨勢,來看到一些趨勢。雖然這並不能夠預測趨勢,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對趨勢有市場敏感度,在趨勢對自己造成重大影響之前,做好心理準備。

我們所有人都身處在巨大的市場上,我們的身價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包括市場供需關係、未來行業走勢,而不僅僅是自身的能力

當然,即便只看自身能力,我們也得向外看看,什麼樣的能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值錢

比如前段時間,萬維鋼老師在他的得到專欄裡面寫了一篇文章《「文科生」的反擊:軟技能越來越值錢的時代》,提到新增崗位的90%都是軟技能崗位,而非技術崗位,所以培養軟技能很重要。這跟我此前多年為企業做人才管理諮詢的結論一致,也跟圈外的理念不謀而合。

但如果我們沒有保持市場敏感度,看不到這一點,很可能就把力氣用錯了地方。

所以,如何通過「找工作」來保持市場敏感度呢?

一方面可以真正去找工作,可以看看你的經歷在市場上是否被認可、簡歷和面試通過的概率有多大、以及最後對方願意為你支付多少薪水。

另一方面也可以定期更新自己的簡歷,放在一些求職網站上,看有沒有獵頭或僱主來找你、以及找你的都是什麼崗位。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儘可能獲得以下的信息,思考以下這些問題,以幫助你更好地應對未來:

個體抗不過趨勢,就算你不想去外面,也需要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才能順勢而為。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BA智庫 的精彩文章:

2018 MBA & EMBA報考全解析,等你來領!
付出1分努力,卻想過10分的人生?
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值不值錢!
每天8分鐘鍛造個人品牌:你的身價比房價漲得更快!
比沒管理更可怕的,是管理過度

TAG:MBA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