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跟《鬼谷子》學處世,跟《菜根譚》學修身

跟《鬼谷子》學處世,跟《菜根譚》學修身

一、跟《鬼谷子》學處世,受益終身

鬼谷子,戰國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清溪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採藥修道,於嵩山東南學仙。兩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為「王禪老祖」。他名下的幾位弟子:龐涓、孫臏、蘇秦、張儀都是影響歷史進程的名將權相。

《鬼谷子》一書,作為縱橫家遊說經驗的總結,它融匯了鬼谷子畢生學術研究的精華,被歷代成為曠世奇書。時至今日,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謀略,仍可令人汲取人生的精華。

1、順勢而為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

譯言:違背「天之正」而行事,即使成功,最後也必然失敗。

啟迪:鬼谷子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稱為「天之正」。他認為,逆之則雖成必敗、雖盛必衰。世間萬物生生不息,但都遵循著發展規律,都有由生長、發展、壯大到盛極而衰的過程。如若違反其自然規律,即使偶爾成功,終歸也逃不掉失敗的命運。商末紂王倒行逆施、荒淫無道、人心盡失,武王順應民意、發揚道義,進而成就偉業。所以,善於順勢而為,成功會離你更近。

2、守得初心,方得始終

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譯言:修養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堅定,威視才能固守。神威固守,才能調動一切。

啟迪:如果不能堅定地朝著志向去努力前行,那麼志向再高遠又有何用呢?曾國藩二十八歲時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很多人到了翰林院,只需鑽鑽門路便可坐等授官了。但曾國藩立志言:「棄天而佚,是及凶災。往者不可追,請從今始。荷道以躬,與之以言。一息尚活,永矢弗諼。」不管是身在軍營還是做官,他都從早到晚不敢有一絲懈怠,就算風雨交加、身體有恙,依舊聞雞起床,夜半才眠,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守得初心,方得始終。

3、心靜慮遠,功不可間

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譯言:內心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精神

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擾亂;謀劃周詳,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阻隔。

啟迪: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謀事時,心態保持安靜平和,無為以求,達到以心知物的境界,否則見理也就不明了,都是浮於表面的。人在俗世之中,免不得終日忙忙碌碌。歷經浮世種種以後,我們曾經清澈如水的心早已混濁。摒棄慾望,守得一顆清明的心,方能明心志,這樣的人會有多聰明自不必說。

4、識人知人,人盡其才

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譯言:當有徵召來人才時,必須首先詳查他們之間的異同,辨別其言行,了解其才能,然後決定與這些人的疏遠關係,再決定如何使用這些人。

啟迪:我們知道,可以燉一頭牛的大鍋肯定可以燉熟一隻雞,但是這需要浪費多少柴火?又例如,讓蘇東坡去洗衣服,肯定不如洗衣女洗得乾淨。讓姚明去打乒乓球,也肯定成為不了巨星。因此,在識人用人時,一定要根據他的能力與潛力來判斷他是否合適這個位置。

但讓張飛去搖著羽毛扇運籌帷幄,叫諸葛亮手持長矛上前線,這樣的錯誤在歷史上不斷重複上演。趙孝成王不顧周圍人的反對,非要指派趙括指揮長平之戰,結果造成40萬人被白起坑殺,趙國國力迅速衰敗。如果讓趙括去教授兵法,憑藉他的口才和兵法知識,很可能會成為桃李滿天下的名師。天下人都笑話趙括紙上談兵,其實一意孤行的趙孝成王才是罪魁禍首。善於知人識人,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才是成功之基。

5、忤合行事,事半功倍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譯言:凡是有關聯合或對抗的行動,都要有相應的計策。變化和轉移就像鐵環一樣環連而無中斷。然而,變化和轉移又各有各的具體情形。彼此之間環轉反覆,互相依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所以聖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處世都是為了說教眾人,擴大影響,宣揚名聲。他們還必須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繫來考察天時,以便抓有利時機。國家哪些方面有餘,哪些方面不足,都要從這裡出發去掌握,並設法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轉化。

啟迪:一切事物都在發生著變化,它們相互關聯,有著自己的當前所處狀態和由條件決定的變化趨勢。我們要具體分析成與敗的先決條件,做出基本的判斷,做到先知先覺,推動事物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鬼谷子曾言:「世無常貴,事無常師」,面對不停變化的事物,他提出要運用「忤合」之術進行應變。

「忤合」即,聯合與對立是相互轉化的,就像鐵環一樣連接在一起,沒有一點裂痕。聖人就是要了解掌握這一規律,將忤的局面轉化為合,促使兩者之間的轉化。「忤合」之道的前提是知己知彼和對客觀因素的評估,做到既可前進也可後退;即可合縱,也可連橫。

鬼谷子的「忤合」之術是根據道家「陰陽互化」原理提出來的。有些事情順著去做可以成功,有些時候反其道行之,很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百里奚被楚國當作姦細扣押起來為奴的時候,秦穆公聞其賢,欲重金從楚國將他贖回。有大臣向秦穆公諫言道:「楚國之所以將百里奚視為奴隸,正是由於不知道他的價值,若重金贖回百里奚,豈不是告訴楚國他是個賢人嗎?」後來秦穆公派人,用了五張黑羊皮贖回百里奚。

6、見微知著,以小見大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譯言:自己先要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雄雌。雖然這還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細微的徵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

啟迪:鬼谷子曾言:「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泰)山之本。」萬事萬物在開始時就像秋毫之末一樣微小,一旦發展就像泰山一樣宏達。可見宏大是從細微那裡來的,認識宏大應該從細微開始,當事物一旦已經發展到宏大的階段,它就已經是既成的事實而被眾人所知並無法改變了。

所以要從細微處著眼而預見未來的趨勢,但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少的。無怪乎鬼谷子感慨說:「事之危也,聖人知之。」

見微知著需要強大的觀察力,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還需要開闊的思維與聯想。凡人只見蘋果熟透落地,牛頓卻從中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倘若不能以小見大、防微杜漸,往往會釀成大禍。

7、說話一定要因人而異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譯言:所以與智者談話,就要以淵博為原則;與拙者說話,要以強辯為原則;與善辯的人談話,要以簡要為原則;與高貴的人談話,要以氣勢為原則;與富人談話,要以高雅瀟洒為原則;與窮人談話,要以利益為原則;與卑賤者談話,要以謙恭為原則;與勇敢的人談話,要以果敢為原則;與上進者談話,要以銳意進取為原則,這些都是與人談話的原則。然而不少人卻常常背道而馳。

啟迪:有些人認為,我們每天都開口講話,再稀鬆平常不過了。其實不然,一句話可以使人反目成仇,也可以改善人際關係。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意思是,通過一句話就可以透視出這個人的智慧與否,所以說話一定要謹慎。

鬼谷子認為,與人溝通時,要做到因人而異,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話術來對待。諸葛亮的辯才,堪稱獨超眾類,比肩蘇秦、張儀,在同一時期無人能出其右。在他給劉備的《隆中對》里,沒有一句空話套話,從頭到尾都扣緊了兩個字:霸業。這就是「與貧者言,依於利」的應用。

劉備兵敗於長坂,待吳救援之際,諸葛亮對孫權的開場白是「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運用了「與富者言,依於高」的技巧。

而諸葛亮痛斥王朗時的疾言厲色,窮追猛打,則是對「與愚者言,依於銳」的駕輕就熟。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在文化水平、脾氣、性格、身份等各方面都有差異,所以在交談中,要根據對方的特點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而跟人更快地增進情誼。

8、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譯言: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於高與深,聖人的治道在於隱與匿,並不是僅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只要所用是為了正道就行。」

啟迪:鬼谷子非常崇尚權謀,與儒家崇尚的「仁、義、禮、智、信」不同,他認為聖人的行為準則並不僅僅是忠、信、仁、義,而是中正。所謂中正,就是不偏不倚的平衡狀態。

如何理解這種狀態呢?不妨從兩個角度去思考。一是心本源的中和,王陽明認為無善無噁心之體,所以沒有善惡的中和就是中正。二是行事要適可而止,適度為最美的狀態。小酒怡情,可飲酒過度,不僅傷身,還會失態。所謂「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就是這個道理。

人之行事,最難的是適可而止。與人相處也是如此。得理不饒人可能讓你暫時獲得了「勝利」的喜悅,同時也為將來身邊的朋友疏遠你,埋下了伏筆。

世間萬物,必有度。適度為美,過度為丑;適度為福,過度為禍。中正平和,方為聖人之道。

9、賞貴信,罰貴正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干君。

譯言:運用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運用刑罰時,貴在公正。賞必信,刑必正,必須讓臣民親身見聞,這樣對於那些沒有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麼又何懼那些姦邪之徒干擾呢?

啟迪:吳起在擔任魏武侯時,想攻下靠近魏境的一個秦國小哨亭,因此需要徵集百姓從軍。於是吳起就在北門外靠置了一根轅木,然後下令道:「誰能把它搬到南門外,就賞給誰上等田地,上等住宅。」但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

後來有個人來搬,吳起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赤豆,並下令說:「誰能把它搬到西門,賞賜如前。」人們搶著搬它。接著吳起下令道:「明天將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國大夫,賞他上等田地住宅。」人們爭先恐後去攻打哨亭,一個早上就拿下了。

說到罰,在商鞅變法時,太子觸犯法律。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反。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對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在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後來,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開始遵從法令。

賞與罰、獎與懲,同樣需要中正。獎是正激勵,有功不賞,則無人思進取。懲為反激勵,有過不罰,則惡人將肆虐。話事人的賞、罰有信、有度,才會形成良好的風氣。

10、內省自察,知人先要自知

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光與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舌之取燔骨。

譯言: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後才能了解別人。對別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迴響一樣相符;明了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

啟迪:《孫子·謀攻》中云:「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知己為先,知彼為後,自知才能知人。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道別人的善惡長短固然是聰明,但要明白自己卻需要大智慧。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呢?這就需要不斷的內省自察,就彷彿在心中安上了一面明鏡,照出自身的不足與欠缺。

但是現實中,往往眼睛盯著別人不足的人多,敢於自我反省的人少;狂妄自大者多,謙虛謹慎者少。

知道自己不足,揚長避短,才能在不利條件下,扭轉頹勢,反敗為勝。要懂別人,請先讀懂自己。

二、跟《菜根譚》學修身,順逆從容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是三教真理的結晶,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

1、退就是進,給就是得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譯言:為人處事讓別人一步,是明智之舉,讓一步就等於為進一步留下了餘地。對待他人寬厚一點是為自己積福,善待他人,實際上是為受到他人善待奠定了基礎。

啟迪:肯讓步和寬厚的人,別人更願意接受、相處和合作,這就是機會和資源。

2、順境未必好,逆境未必壞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

砥節礪行而不覺

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

銷膏靡骨而不知

譯言:處在不順利的環境中,就好比全身都扎著針、敷著葯,在不知不覺中磨練著意志、培養著高尚的品行。處在優越的環境中,就好比被各種兵器所包圍,不知不覺就被掏空了身體,消磨了意志。

啟迪:一個是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個是溫水煮青蛙,欲使其滅亡先使其放縱和膨脹。

3、不如意,才能成長進步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

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

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譯言:耳中常聽到不中聽的話,心中常有一些不如意的事,這些都是敦品勵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反之,假如聽到的每一句話都悅耳動聽,每一件事都稱心如意,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都葬送在毒藥里了。

啟迪:逆境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心性的堅韌一定是磨出來的,且讓人能夠清醒和謹慎。境遇太順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容易讓人膨脹、放縱和喪失鬥志。

4、謙,第一等福氣;改,第一等志氣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衿字

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譯言:哪怕有蓋世功勞,假如因此而驕傲自滿,就必然要栽跟頭。哪怕犯下彌天大罪,只要能悔過自新,還可以重新做人。

啟迪:驕傲者往往盛氣凌人、傲慢跋扈,自然惹人厭棄。我們在生活中還有這樣的經驗:一個人越優秀,他的缺陷就越惹眼、越討厭。反之,則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5、禍福只在一念間

念頭起處

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

一起便覺,一覺便走

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

切莫輕易放過

譯言:在邪念剛萌發的時候,便意識到這是走向貪慾的邪路,應立刻打消這種念頭,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壞念頭一產生就立刻警覺,然後加以挽救,這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重要關頭,決不可大意和放縱。

啟迪:此為佛家「觀照」之法,經云:念起即覺,覺已不隨。人往往被自己的妄念推著走,原因則是不自知、未覺察這種妄念的綁架。一旦覺察,便能脫身。

6、人生,有修行才有境界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

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

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

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譯言:在平靜中意念思慮清澈不染,可以看出心性的真正本源;在閑暇中氣度舒暢悠閑,可以發覺心中真正的玄機;在淡泊中性情謙靜沖和,可以體會心中真正的趣味。省察內心以覺悟天地人生的至理,沒有比這三種方法更好的了。

啟迪:靜、閑、淡,是三種大修行,三種真境界。

7、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

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譯言: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無擾心的瑣事可牽掛,一個人的災禍沒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勞碌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無事一身輕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經常心如止水寧靜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災禍。

啟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多疑猜忌,則不僅心中時時煎熬,還可能發生為扭曲的行為,害人害己。

8、人品要守住,人生要入流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

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

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

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譯言:一個恪守道德的人可能會遇到一時的冷落,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遠的凄涼。一個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人,重視財色名食睡之外的東西,思考的是身體外的真我。所以他們寧願受一時的寂寞,也不願讓自己的靈魂遭受永遠的凄涼。

啟迪:那些媚權勢之人,一時風光,終究是不入流的沒品人生,這不是萬古凄涼又是什麼?而那些潔身自好者,如顏回、莊子,即使潦倒困頓,獲得的卻是真正的精神品質,和高層次的人生。

9、讓別人一步,分別人一點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

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譯言:在經過狹窄的道路時,要留一步讓別人走得過去;在享受甘美的滋味時,要分一些給別人品嘗。這是為人處事一種最安樂的方法。

啟迪:你讓步別人,別人心裡會記得。你分給別人,別人心裡會感激。

10、人生最珍貴的三種品質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

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子孫造福

譯言: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作絕情絕義的事,不過分浪費物力,假如能做到這三件事,可以為天地樹立良善的心性,為萬民奠定生生不息的命脈,為萬世子孫創造永恆的幸福。

啟迪:有良心,有情有義,節制不奢,人生能秉持此三點,必能無悔、無咎、無怨、無禍。

轉載須註明,侵權必究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幾多風雨漂泊流,一輪明月照鄉愁
中國人真正的「三觀」:儒家「觀天下」,道家「觀太極」,佛家「觀自在」
《紅樓夢》里的10個成語,真正的大智慧
相愛的靈魂達成共振,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
不明白這句話,千萬別碰《易經》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