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Day 5:你的follow更高級嗎?媒體人資訊消費習慣洞察

Day 5:你的follow更高級嗎?媒體人資訊消費習慣洞察

昨日,我們從Diss文化中管窺了95後的社交邏輯。回溯到內容產業鏈的上游,那些每天為我們提供資訊的媒體人,他們有怎樣的內容消費習慣?身處信息漩渦、面對演算法大勢,他們又如何自處?全媒派十一專輯第5篇,為你揭秘內容生產者的資訊偏好。

關鍵詞:習慣

GIF/198K

少而精,媒體人的內容消費追求

要保持高質量的內容產出,持續的輸入自然必不可少。但事實是,市面可見的閱讀產品,多以碎片化的泛資訊內容為主,深度、系統的內容仍然較為少見。究其原因,一是深度閱讀的需求人群終究是少數,二是深度報道較難適應越來越普及的移動化閱讀場景。

置頂:少而精

對受訪的媒體人而言,他們選擇的內容產品少而精:置頂4-8個公眾號,甚至其中一半與工作領域關係不大,更多是以興趣為主。在他們看來,公眾號不該是內容的主要信息來源,有一到兩個精品足矣。

內容付費:為專業買單

對於付費產品,尤其是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知識付費內容產品,媒體人則是保持相對保守的態度,較少進行付費,且偏向為傳統媒體買單。比如,數據新聞從業者李佳(化名)會訂閱《彭博商業周刊》和《經濟學人》,視覺編輯慕漪會訂閱《財新周刊》和《紐約時報》,其共同特點是其高度專業化的內容,和與工作領域的密切聯繫。

對於內容付費,財經編輯10(化名)則認為:「相比碎片化學習,我更習慣獲取系統化知識,而且進入一個新領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請教這個領域的專家,讓他們推薦經典教材;其次,互聯網有很多免費但又有趣有用的內容,有時候付費內容產品並沒有那麼有用。」

王宇也有類似的看法,他更願意為內容輔助產品如百度網盤和騰訊視頻,以及紙媒如《中國國家地理》、《財新周刊》付費。他認為,媒體人有較強的內容挖掘能力,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渠道,獲取想要的資源。

真正需要獲取系統知識的時候,媒體人還是會選擇直接購買書籍,而非碎片化閱讀。在他看來,為工具付費可以提高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效率,而為紙媒付費,是因為相信優質內容值得有人付費買單,付費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內容生產,擴大其傳播效果。

優質內容:獨家、快速、專業性、前瞻性

如何定位優質內容,李佳給出了她的三個標準:一是獨家、快速;二是對社會議題的深刻討論;三是對關乎公眾利益的事件起底。

出於同樣的目的,王宇會選擇為財新一次性付費5年,「在很多社會事件上,財新有能力挖掘到更深層的內容,這種高度稀缺又專業的內容值得付費。」

在宋曉陽老師心中,內容的前瞻性也非常重要。傳媒類的公號最好能夠及時提供外媒,尤其是英美媒體的最新動向,並給出趨勢分析和解讀。比如 「VR新聞後出鏡記者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全媒派編譯的BBC的VR新聞萬字報告解讀給出了答案:出鏡記者不會是新聞中重要環節,先進的技術甚至可以替代出鏡記者存在。前沿資訊對於傳媒新人尤其具備參考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幫助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對行業趨勢的判斷能力。

演算法當道,如何避免被困信息繭房

易觀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移動綜合資訊應用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17》表明,從2012年今日頭條上線,到2015年騰訊推出天天快報、2016年阿里發布UC頭條、百度發布百度好看,巨頭們已經全面入局演算法分發資訊市場,十餘家媒體或投資或開發綜合資訊應用,海外優質資訊應用Flipboard也改名「紅板報」加入了資訊市場角逐,「演算法+人工」的模式似有逐漸取代傳統人工推薦之勢。

這些綜合資訊應用,通過識別用戶的閱讀習慣、主動行為和用戶畫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資訊服務。但隨之而來的,是演算法造成的「信息繭房」——演算法幫助我們過濾了自己不熟悉、不認同的信息,以至於我們不斷強化固有偏見和喜好,認知範圍變得越來越窄。

對於機器演算法的大趨勢,王宇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性的弱點,即惰性。便捷高效的機器篩選,幫助人類節省了主動獲取信息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儘管內容越來越豐富,但方向卻越來越單一,用戶對跨領域的內容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

10則認為,「截至目前,演算法並沒有成熟到可以有效地篩選出優質內容,也沒有先進到可以準確判斷用戶喜歡什麼內容。因此,我們還是需要人類主編,人類的智慧在篩選信息時依然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靠人選新聞的邏輯依然成立。特別是在關係到公共重大利益的新聞事件面前,不能以用戶想不想看為依據,而是要看該與不該。」

Flipboard紅板報的編輯理念也是如此。儘管他們把自己定位為一家靠演算法的技術公司,僅有2個全職編輯,但編輯仍然承擔了內容定調的重要職責。據Flipboard中國副總裁高雅潔介紹:「殘奧會閉幕那天,娛樂圈恰好有某個事件迅速發酵,然而編輯還是選擇致敬殘奧會運動員做封面。這個就是定調。」

演算法大勢的確很難避免,為了不陷入迴音室效應,媒體人通常會避免從單一渠道獲取信息,主動從多渠道進行信息檢索,從不同角度看待事件。

在王宇看來,媒體人需要提高個人的媒介素養,如提高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更需要改變自己的閱讀習慣,通過對資料的自主尋找形成獨立判斷,不被興趣推薦所左右。

「商業在前時,我們無法阻止相關平台的出現,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干預我們的生活」,宋曉陽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發現自己的認知偏差,把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只有大量進行主動檢索和思考,才有可能對某件事情形成相關客觀、公正和獨立的見解。」

慕漪的做法是鼓勵自己不要只看演算法推薦的內容。「比如Facebook,默認的Feed是演算法推薦的用戶post。但我一般會把設置改成按時間顯示用戶post,這樣才能關注到慣性以外的內容。個性化定製當然對內容生產商有好處,但長期下來用戶自己如果不謹慎思考的話,可能想法會越來越局限。畢竟你看到的東西都是在強化既有的想法。」

技術入侵,唯有適應

技術的進步在不斷重塑新聞編輯室的工作形態。對於人工智慧、VR新聞、語音識別等技術的大舉入侵,媒體人也有自己的看法。

以Quartz為例,慕漪說:「我很欣賞Quartz自己開發的程序來做信息追蹤,結合分析,讓報道的速度、準確度、深度上了一個層次。」

對於全媒派曾經研究過的外媒「讀新聞」產品實驗,宋曉陽認為,類似的語音產品本身的便利性會幫助其在移動端的推廣,傳統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用百年老店般的金字招牌幫助優質內容打開了新的分發渠道,也為大眾提供了移動場景下更值得信賴的信息來源。

此外,VR新聞作為一種理想的多角度沉浸式敘事方式,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但突發新聞要求的快速反應能力,是當前的技術條件所不具備的。在王宇看來,VR新聞的探索進度相當快,但目前還有大量技術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帶寬、播放器和用戶的鑒賞能力。

關於科技+新聞的猜想,王宇認為:「技術雖然在不斷迭代更新,但取代傳統渠道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或許它將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成為資訊產品標配。但是,這樣的融合型標配並非簡單的技術拼接,在技術成為主流之前,需要實現內容和技術從內到外的深度融合,所幸國內外已有媒體開始了探索,比如《紐約時報》和穀雨實驗室。」

或許未來的內容產品玩法還將不斷翻新,但如慕漪所說:「我只是很衷心地希望,不管什麼樣的玩法,新的技術能夠用來支持新聞的專業主義,而不是動搖它。無論形式上怎麼玩,報道是第一位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媒派 的精彩文章:

新中產「物慾法則」:當男人用買買買對抗焦慮
盤點海外第三方資訊服務:「信息中間商」不賺差價,只賺注意力
廣告位也能「先嘗後買」!英國報紙們為了討好金主爸爸也是拼了
發布會是蘋果的,熱點是全世界的!揭秘科技界大會的流量操盤術
諾蘭親生的《敦刻爾克》再封神!戰爭片如何刷出體驗式歷史感?

TAG:全媒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