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納斯卡巨畫,真是外星飛船的跑道嗎?
禿鷹圖案
荒涼而又遼闊的納斯卡平原位於秘魯南部。在這片平原上,有長達300米的人和動物的畫像、線條、螺紋和幾何圖形,它們覆蓋在方圓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這些巨畫是在1939年被美國的科李克博士發現的。
科李克博士的發現立刻在考古學界引起轟動,許多考古學家陸續來到納斯卡平原。隨後,更多的直線條和弧線圖案被發現。
這些以複雜排列構成的圖案中包括幾何學圖形、魚類、螺旋形、藻類、兀鷲、蜘蛛、花、鬣蜥、鷺、手、樹木、蜂鳥、猴子、蜥蜴和人形生物。
從衛星圖像上可以看出,有些直線,穿越了高原、山丘和乾枯的河床綿延數英里,卻仍然筆直地伸向遠方
經過專家們將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作詳細研究後,證實納斯卡線條已存在千年。
附有相同圖案的納斯卡陶器
納斯卡平原是一個氣候乾旱而貧瘠的高原,加上其長年不下雨的乾旱氣候,令納斯卡平原成為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這塊無風無雨、面積達二百平方英里的遼闊高原,便是因為這種氣候條件而成為當年繪畫納斯卡線條的理想地點。
古納斯卡人因何繪製這些線條,使用什麼樣的方法一直是考古學界研究的重點。
埃里克·馮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戰車》一書中所作的解釋:這些是為外星人來參觀而留下的入口處標記。
他認為,不明身份的外星人在遠古時代的某一天降落在納斯卡高原上,在那裡為自己的飛行器修建跑道,而他的證據就是那些酷似機場跑道的線條。
埃里克·馮丹尼肯和他的著作《上帝的戰車》
殊不知航天器根本用不到跑道,而且,納斯卡柔軟的沙土根本不適合任何沉重的飛行器降落,假如那樣的話,恐怕這些宇宙飛行員會陷進土裡拔不出腳來!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後700年,是納斯卡巨畫繪製最頻繁時期,也是該地區最乾旱時期。
而這些圖案,無論是大海里的虎鯨、亞馬遜里的蜂鳥,抑或是各類樹木,它們都圍繞著一個重要的主題——水。
根據這些,考古學家推測,這些圖案是用來向神靈祈求水源。
這一時期的人們尚未發現地下水源,用水主要依靠地表河流。
當地身著異裝的老人
那麼古代的納斯卡人究竟是怎樣繪製出這些圖案的呢?
與現代的巨幅繪畫不同的是,繪製這些圖案並不需要顏料。
納斯卡平原遍布黑色的碎石,挪開這些碎石後就會露出白沙的地面。
這就是繪製的基本方法,線條寬度僅有15公分,相當於一只腳的寬度,也就是說古納斯卡人一隻腳拖在地面行走就能繪製出圖案。
局部地面
碎石將陽光的熱能吸收及保留,從而散發出一股溫暖的空氣,在空中形成一個具有保護作用的屏障,令高原上的風不像平地般強勁,加之降雨量稀少,使這些圖案能保持兩千年之久。
但是如此巨型的圖案,對稱而工整,又是一筆完成(圖案都是封閉型)。古人又是如何做到的?
現有三種比較合理的假設。
石頭記號說
提前在關鍵處堆起石堆,再沿著軌跡畫好。
相似放大說
先繪製一幅微型圖案,在旁邊立上一根木樁。木樁上系有長繩,只要沿著小型地面畫的輪廓,就能在繩子的另一端畫上大號的圖案。
賴歇
這是德國女數學家瑪利亞·賴歇提出的假設。她發現許多線條爬坡穿谷,綿延很長距離卻能保持筆直,很可能是在木樁間拉線作為畫線的標準,只要三根木樁在目測範圍內保持一條直線,那麼,整條線路就能保持筆直。
分工法
二人合作
來自當地人。
一人負責單腳畫線,另一人負責判斷,縮小畫線人的誤差。
納斯卡高原邊有一條河流,河水來自雨季山區彙集的地表水。
天氣的不可預測性,因此引發了古納斯卡人的祭祀活動。
人們對水的渴望,都聚集在這些動植物身上。
從氣孔里噴出水柱的鯨魚,無疑是古納斯卡人眼中施雲布雨的「龍王」形象。
虎鯨
蜂鳥是一種棲息在水邊的鳥類,被視為神鳥的禿鷹,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海鳥。
人們在乾旱的大地上,划出了讓人聯想到水的生物。
虎鯨、蜂鳥、禿鷹、魚
人們渴求水源的痕迹,以另一種形式,留在了納斯卡高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