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家向愷然「太極拳推手研究」,發即是化,不能化便不能發!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分享!

太極拳家向愷然「太極拳推手研究」,發即是化,不能化便不能發!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分享!

一九二三年在上海從陳微明先生初學太極拳,陳先生和他老師楊澄甫一樣,最喜用綳、擠兩勢進逼;但不發勁,使我滯在一個通身不得勁的態勢中,既不呢能走,又不能化。這是初學推手時感覺最難受的一個階段。

後來王潤先生到了上海,我又從他練吳家的架子,我用陳先生綳、擠的方法進逼,他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攻勢消減了。經研究的結果,才知道我的觸覺太遲鈍了。他用意來逼,用勢來逼,本來極輕靈;等我感到不得勁時,便已失去重心,不能走、也不能化了。

我問王先生,吳鑒泉推手是如何進迫的?他說:「吳先生推手很少逼人的事;不過你用方法去逼他,卻隨時使你不得勁,也很難受。因此一般人說楊主發勁,吳主化勁,其實發即是化,不能化便不能發;不過兩人的個性不同,所用方式也就跟著有區別了。」

一九二九年在北京,從許禹生先生學習推手。他的太極拳是從宋書銘學的,是宋遠橋一派;專註意開合,配呼吸。每一個動作,都要分析十三勢,尤其以中定為十三勢之母,一切動作都得由中定出發。化著意黃百家著《家拳》裡面的勸、緊、敢、勁、切五字訣;他說切字最關緊要。就是每個動作都須求得切合應用。所以他的推手最能運用架子中各種作為。可惜他那時主辦北京國術館兼辦的北京體育學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說手法,介紹了劉恩綬先生專教我推手。

劉先生也是從宋書銘學過太極拳的。但他的推法,卻跟以上諸位先生不同;忽輕忽重,或長或短,每每使我連、隨不得,沾、粘不得。有時突然上提,我連腳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撤,我便向前撲空。直到三個月以後,方漸漸有了習慣,不受誘惑了。我從前練過外家拳,有時被逼急了,便用外家拳法出擊,他立即停止不推了。他說:推手是一種練習的方式,不是打架,不可有爭勝負的心理。若是較量勝負,則是彼此形式不同,決沒有站住不動,等待人家攻擊的道理。

我當時聽了這番話,很覺慚愧,深覺自己不應該在推手的時候,存著勝負的觀念,不按規則去偷襲人家。就技術上說是犯規!就交際上說是不禮貌!就品質上說是不道德!

一九三四年在長沙和一個同學推手,王潤生先生在旁看著,忽然說道:「你們推手怎麼全沒有開合呢?」他說:「拳譜上不是說了能開合然後能靈活嗎?你自己不去找吧了。」我說:「我很久以前就懷疑那兩句話不通,什麼是能開合然後能呼吸呢?不能呼吸不是死人了嗎?」王先生笑道:「恐怕是你自己不通吧?誰都有呼吸,是自然人的呼吸,不是藝人的呼吸;藝術不能配合呼吸,就是不能呼吸,這是最關緊要的。你看書上讚美藝人表演武藝總有面不改色氣不發喘的兩句話。你們剛才推手推得發喘,就是不注意呼吸的緣故。」我說:「許禹生曾對我說練架子要有開合要配合呼吸,我當時忽略了,不曾追問應如何配合;更不知推手也要有開合,也要配合呼吸。」

王先生說:「初學入門的時候,不能講這個動作,因為這動作太複雜了,不易體會,此刻卻非從開合呼吸著手下功夫不可了。」他隨即就架子中指示了幾範例,如、擠為開,履、按為合之類。

我從此在練架子時找到開合,找了幾天,自謂得了,練給王先生看,才做了一個攬雀尾,他便笑著說:「不應練了,開不成開,合不成合。」那時他手中拿著一把摺扇,一開一合的搖動著問道:「這開合怎麼產生的?」我說:「是由你的手產生的。」他搖頭指著扇把子的鈕說道:「需要這個東西才能開合。」隨又指著房門道:「就和這門需要有這個樞才能開合一樣。你沒有找到這個樞紐,當然開成不開,合不成合。」我問:「樞紐在哪裡?」他說:「這是需要你自己去找的,我說給你聽沒用。」

我認為這個樞紐,足足鬧了一個多月,把所有關於太極拳理論讀得爛熟;結果恍然大悟,認定樞紐在腰。於是又從頭找開合,為要合拍,把架子許多銜接的地方變更了;後來覺得每一個動作之中有好幾個開合,都要配合呼吸;動作越來越密,時間也越來越加長了。

這時因為王先生在湖南大學教課,不容會面;直到半年以後,才遇著他,趕忙練給他看。他微笑點頭說:「雖不中亦不遠矣。你只知道主宰於腰,卻忽略了『命意源頭在腰際』的際字,和『刻刻留心在腰間』的間字。你要知道這兩個字是太極拳的命脈所在,他就是太極拳名稱的由來;找不到這個,十三勢便找不到中定,更從何處體驗『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不過這理論頗艱深,不容了解,更不容易直實體驗。若對初學的人說出來,不但無益,反招疑謗。所以古人不輕易傳給人,不足怕人知道,卻是怕人不知道。

我當時聽了這番剴切的指示,感激得幾乎哭了出來。

以上所說的理論和經過,我覺得是民族形式式體育運動中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把它公開出來。練太極拳的人很多,關於太極拳的著述也不少;專註於理論上,尤其在推手理論上做有系統發掘和研究工作、寫出文字供大家參考的還很少。因此寫出這篇東西來,供愛好太極拳者研究參考。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

前清丁未年間,我在日本,會見一位直隸朋友,就聽他說起北方練拳術的人,有幾個大派別。一派是練八卦拳的,一派是練形意拳的,一派是練太極拳的,還有一派練岳氏散手拳的,後來由岳氏散手又產生一派,謂岳氏連拳。此外,雖尚有不少的家數,然練習的人比較少,不能自成一派。我當時聽了這些話,不過知道有這些名目罷了。究竟各派是些什麼手法,彼此分別之點,在什麼地方,因那位直隸朋友不能一一演給我看,無從知道。

直到民國癸卯年,遇見李存義的弟子葉雲表、郝海鵬,才見著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極拳仍是不曾見著。不過曾聽得葉、郝二人說起太極拳意義,使我增添了許多嚮往之心罷了。

經過了若干年。只是沒有機會遇著太極拳練得好的朋友。不但無從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達不到這個目的。

到乙丑年五月,幸有一位陳微明先生,從北京來到上海,以所從楊家學得的太極拳,設一個致柔拳社,專教人練習。我得這個機會,才從事研究了幾個月。不料正在研練的時候。二十年前教我練拳的王志群先生也到了上海。我這時與王先生已有好幾年不曾見面了。一向只聽得王先生在北京專心研究太極拳,因為原來根柢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於是又從王先生研究。

論王先生所練的太極拳,與陳先生所練的,本屬一家。陳先生的師承是楊澄甫,王先生的師承是吳鑒泉。兩人都是楊露禪的再傳弟子,當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兩人所傳授的拳式,各自不同。

我當時很是疑惑,不敢隨便判斷誰對誰不對。我既以研究拳術為目的,自不能存黨同伐異的心,何況同是太極拳術、又是同出一家呢?只以研究便利的關係,因王先生住在我家,便專從王先生研究。也時常與陳先生推手。奈不久離了上海回湖南,在湖南找不著練太極拳的人,沒有人和我推手,只好獨自練習。

戊辰七月,我跟著湖南的軍隊到了北京。此時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遷都南京的關係,北京市面漸就蕭條。影響所及,連幾個練太極拳有名的人物,如楊澄甫、吳鑒泉等,都跟著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會見的幾個,雖也是北方有相當聲望的人,如許禹生、劉思綬之類,對於太極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練架式,類似吳鑒泉傳授者為最多。我於是又從許劉兩人研究了些日子。

許君以吳楊等專練太極拳之人皆已南去,他辦了一個體育學校,找不著教太極拳的好手,就託人在河南溫縣陳家溝子聘了一位姓陳名績甫的來。相傳楊露禪當日,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太極,他的師傅叫陳長興。從陳長興到現在,代有傳人。此刻陳家溝子的人,少有不練拳的,練的都是太極,沒有第二種拳在那地方流行。

體育學校請來那位姓陳的,年齡不過四十歲,是從小專練太極拳,不曾練過旁的拳。到北平後,除在體育學校擔任教授而外,還有許多人請到自己家裡去教。

我聽得這麼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見一見。這日由許君介紹,在體育學校會面,並見他練了拳、推了手,還和他談論了好一會。

不會他倒也罷了,會過之後,使我更加了疑惑起來。因為他這地道的太極拳,不僅和吳鑒泉傳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楊澄甫所傳授的比較,也全不是那門一回事,連拳譜上的名目,也不一樣。

吳楊兩家所傳的姿勢,雖有分別,但是起手都是一攬雀尾為名稱。就是孫祿堂從郝維真所學的,起手名懶札衣,也與攬雀尾的音相似。不管是誰的音轉變了,總還是這個音調差不多的名稱。至於陳績甫練拳起手叫做金剛搗碓。雖也有懶札衣的名目,唯手法身法與吳楊兩家的攬雀尾、孫祿堂的懶札衣,都無相似之處,且全式名稱不同之點甚多。如青龍出水、雙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後招、鐵叉、切地龍、當地炮等名稱,皆吳楊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閉稱六射四閉、單鞭稱丹變、倒攆猴稱倒捻肱、肩通臂稱閃通背、右起腳稱右插、左起腳稱左插、轉身蹬腳稱蹬一根子、抱虎歸山稱抱頭推山、雲手稱運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動作方法亦多不類。

再看他推手只有同邊活步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個左腳向前,一個右腳向前。掤擠進一步,捋按退一步。我問他推手共有幾個方式,他說就是這一個方式。我又問沒有站定不動腳的推法嗎?他說沒有。我又問他沒有四隅進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嗎?他也說沒有。

我想這就奇了,楊露禪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到此不過三傳,何以與陳績甫的相差這們遠?楊家練習的方式,倒比較的完備。

楊家推手的方式,由淺入深,共有四種。最初彼此都用單手搭挽,使站走靈活。次則按掤擠捋按,四手彼此都用雙手,兩腳站立不動,僅以身手進退。又次則活步進退。再次則向四隅進退,名為大捋。步法身法手法漸次繁難,務使練習的人,能進退隨意,緩急皆由自主,不受制於人。

若僅一同邊活步之方式,初學者不易粘走;而練有相當程度的,覺得其活步容易討巧,腰腿難得有真功夫;至於欲求深造的,則又嫌其太簡單。

太極拳的原理,和其它之拳術不同。太極注重粘走,所謂於不丟不頂中討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丟,走即是不頂。此理說的容易,做到實難。一部份之粘走尚易,全體之粘走尚難。欲全體粘走如意,則非有大捋不為功。按:大捋之法,決非創自楊家。想必是陳績甫未得其傳,故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

以我個人近年研究太極拳之結果,深信拳理之精細、拳法之周密、及練習之有益無損,此非他種拳術所能及。

近年來政府提倡武術,設國術館於首都,各省也遍設分館。首都國術館中,分武當、少林兩門。武當門即以太極拳為主體,因此太極拳的勢力漸漸侵到了南京,練習的人日漸增多。然首都經過一次武術比賽之後,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的多未勝利。而北平方面所去應試之人,其得勝利者雖十之七八也曾練習太極,但在報名時,卻未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國術館考試武術時,報名者須聲明曾練何種武術,以何種為專長)。因之一般人對太極拳懷疑者極多。原來反對太極拳的人,不待說,益發振振有詞。即平日也曾練習太極、對太極有相當認識的,也懷疑太極不能致用。

我是最相信太極的人,在這時不得不將我個人對於太極拳的經驗及心得說出來,或者可以解釋一部人的疑惑,及增加一部人的信仰,並可以供同好的參證。篇中時有文言口語雜操之處,隨手寫來,但求達意,不及修改,閱者諒之。

我覺得太極拳在各種拳術中為最難致用之一種。什麼原故呢?

練他種拳術的人,工夫即算不深,只是練過拳的必有相當體力,比較未經練過的強健。唯練太極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練一年半載,體力並不見得比尋常的人發達許多。體力既不比人強,而太極拳的用法,又遠不及他種拳式之簡易、易於領會。無論初學的人,就是對太極拳用過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卻照一定的規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將太極拳一手一手的用法,從頭至尾解釋出來,恐怕能辦得到的很少。

既是自己不能領會自己所練太極拳的手法,卻如何能使用呢?

練他種拳術的,和人比試起來,縱然不能把平日所學的手法,絲毫不亂的使用出來,然因其平日練習時橫衝直擊,成了習慣,只要利用這種習慣,再繼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敵制勝。練太極拳的則不然。平日練習以緩慢為原則,以毫不使力為要義。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連綿不斷。雖搬攔捶、指襠拳等手用法似已顯明,然練習時不是斷勁,用時自難得力。

人類本自然具有以手足自衛及抓攫人的知能。即不知拳術為何物的小孩,他們有時相打起來,也知道劈頭劈腦的舉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閃開和還手。練太極拳沒練到能致用的時候,便冒昧和人去比試,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時甚至連那本來具有的自衛抓攫的知能都沒有了,擺出一個一成不變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擊。舊小說中常有隻有招架的工夫,並無還手之力的話。練太極拳不曾練好的人,並招架的工夫也沒有。因為太極拳裡面就沒有尋常招架的手法。

然則沒有招架的手法,難道人家打來,不招架任憑人打嗎?要解釋這問題,先得明了太極拳的原理。

他種拳術的名稱,每有與拳術無甚關係的。唯有太極二字,完全包括了這種拳術的意義。太極就是一個圓圈,太極拳也就是由無數的圓圈聯貫而成的一種拳法。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這個圓圈。離了這個圓圈,就違背了太極的原理。再精細一點說,不但舉手投足不能離圓圈,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則皆不能離圓圈。太極拳的招架,便是攻擊,攻擊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極拳的方法攻擊人的,斷不能用太極拳的方法招架。因為手手處處皆是圓圈。就在這一個圓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擊。工夫越深,圓圈越小。有時尚不見其轉動,已盡招架與攻擊之能事。

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在推手的時候,十分注意聽勁的工夫。聽勁的名詞,為太極拳所專有。其意義並不是用耳去聽,乃是用皮膚去聽。質言之,便是練習觸覺,使之靈敏。皮膚能聽得敵勁之來路方面,即順著來勢以半個圓招架,半個圓攻擊。太極拳論中所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

因之練習太極拳的人,其好勇鬥狠的習氣,及希圖嘗試的心理,都不及練他種拳術的人濃厚。與同道的推手,雖也是練習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規則,與平常比試不同。推手時的本領,不見得便能在與人比試時,完全使用得著。在練習的時候,既不常與練他種拳術的作友誼比試,曾練過十年八載之後,已享有相當之名望,或已身為人師,益發不敢輕易與人比試了。這是練太極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練他種拳術的人,雖也有免不了這種毛病的,卻不似練太極拳的這們普遍。即如楊澄甫受祖傳的太極,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論他的本領,北平武術界的人誰也不敢批評他一個壞字。楊家的太極拳架式,比較吳鑒泉所傳的開展,步馬也寬大。練習起來,容易增長內勁。楊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氣力也自不小,應該能藉這個祖傳的拳術,稱雄一時。然我到北平後,調查的結果,楊澄甫的聲名在北平的武術界中知道的確是不少。只是本領到如何程度,卻少人知道,因為缺乏臨陣的經驗。

本來練太極拳,非有臨陣經驗不可。太極拳更是需要極多之臨陣經驗,不然總難有把握。練太極拳的人,萬不可忽略臨陣經驗這一層。

拳術從事比試,誰也知道少不了一個快字。何以太極拳在練習的時候卻是越慢越好呢?

這道理在練他種拳術的人,固多不免懷疑,就是練太極拳的人們,也是不明了的。須知太極拳的架式,全是練體,是做拳術的根本工夫。

如何謂之根本工夫呢。

第一是虛實得分別清楚。王宗岳太極拳經曰:偏重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已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所謂雙重,便是虛實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練太極拳的人,解釋雙重的道理,多以為兩腳同時著地即謂之雙重,一腳虛、一腳實,便不是雙重。兩手同時打出為雙重,一手虛一手實即非雙重。若只如此,則雙重之病,有何難悟?豈有數載純功,尚不能領會這一點兒道理?

以我經驗所得,豈僅兩手兩足有雙重,即一指之微,尚應將虛實分別清楚。如以一指著人,不會分別虛實,即犯雙重之病。練架式的時候,四肢百骸從頂至踵,循環虛實。一手之中,其虛實之互為變換,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終結,處處成圓,處處隨虛隨實。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雙重之病。是這般練習,如何能快?是這般練一趟,比隨便練十趟二十趟有進步。

第二是增長內勁。太極拳既不像他種拳術用力,難道與人比試起來,真箇一點兒力不要,能將一個百多斤重並有武力的人打倒嗎?

經中有四兩撥千斤之語,不過形容少力勝多力的話,然也得四兩之力,不能說毫不要力。練太極拳時,是絕不用力。若動作太快,隨隨便便,和他種拳一樣,不過幾十秒鐘便完了,如何能增長內勁?因其動作很慢,又一氣到底,中間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鐘以上的時間。四肢百骸不住的運動,自然能將氣力增長起來。似這般增長氣力,與練他種拳術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長的氣力,完全不同。這種氣力,行家稱為內勁,是全身活動的,要在全身什麼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於這一個地方,不一定限於肩背手足。這種內勁著在敵人身上,也與尋常的氣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觸電。

還有一層必須緩慢的道理,也是我們研究太極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並將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極拳經所說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的道理。他種拳術雖也有氣沉丹田說法,只是練習的時候,斬眉努目,百脈僨張,將全部的氣提上唯恐不及,何嘗能整個氣沉丹田?即有之,亦不過將氣悶住,或用意下沉而已。

太極拳相傳為遼陽張通,於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當,夜夢玄武大帝授於拳法,且以破賊,因名其拳為武當派。傳宋遠橋、張松溪等七人。按:張通字均實,元季儒者,工詩詞,善書畫,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為人,絕意仕進,修道於寶雞山中。山有三峰,因自號三峰子。

中國道家吐納導引之術,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處。一居頭頂,道家認為藏神之地。故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崑崙即以喻頭頂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認為蓄炁之地。三居臍下,道家認為藏精之地。

虛靈頂勁者,乃頂欲虛靈。所謂存神上丹田,屏寂思慮。氣沉丹田者,乃沉氣臍下,欲其充實。黃庭經云:呼吸廬外入丹田,審能行之可常存。蓋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達臍下,故肺量窄狹,排泄力因之薄弱,影響壽命極大。

太極拳亦可稱為道家導引方術之一種。

道家吐納之術,多為坐功,導引則為行功。不論坐功行功,其要十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納氣下丹田。則一。

老子為我國道家之祖,嘗曰:虛其心,實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虛,下丹田欲其實之意。如練習架式時,動作過快,心思必散亂,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效?

我們須知道,太極拳之所以異於他種拳術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別。全在練習時能注意到存神納氣。故經文中又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練習的人。若不知在這上面用工夫。專註意於身法步法之運用。則與外家拳有何區別。

以我個人練習的經驗,最好於練習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鐘練習靜坐。此種靜坐法並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竅。只要屏寂思慮,務使萬緣都凈,做腹部呼吸,氣納下丹田。靜坐後,再從容練習。

在練習的時候,最要注意的是滿身鬆散,不可有一寸許著力之處。其轉動屈伸仰俯周旋之態,一如落雲行太空,毫無阻隔、毫無停滯。從起手以至結尾,不得有停頓處、有稜角處,也不得忽急忽緩,更不得和練外家拳一樣,想像某手系如何使用、攻擊敵人何部、應如何發出,方為得力。此類想像為練他種拳術時所不可少,唯練太極拳則萬不宜有此。若存此類想像,便是自己限制自己的進步,其結果必至所想像的完全錯誤。就想得一部份效力,如練他種拳術的人之或專善用肘,或專善用腿,亦不可得。其故在太極拳皆系圓圈組成。在一趟架式中,就原來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可以說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的人,欲從一趟的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掛一漏萬,是不啻自己將攻擊招架方法的範圍縮小。

我嘗見有以太極拳教授徒眾為業的,因徒弟詢問架式中手法用處,他勉強解說,謂扇通背是用手招架敵人的手,左手向敵人胸膛打去;海底針是以右手食指戳敵人肛門,肛門又稱海底,所以謂之海底針。嗚呼!如此解釋太極拳用法,則太極拳的用法,豈不是極笨極無理嗎?此種人可說是根本不明了太極拳的原理。

或有問曰,誠如爾所說,太極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練習時又不能想像如何攻擊招架,卻用什麼去和人比試?

我說,我們練習拳術的人,無論是練太極拳,或其它拳術,都應該知道這個快字意義。不是兩手伸縮迅速謂之快,也不是兩腳進退迅速謂之快。同具一樣的手腳,伸縮進退迅速的程度,除卻老邁龍鍾、及疲弱殘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遠。

須知快慢的分別,重在兩隻眼睛。但是同具一樣的兩隻眼睛,卻又有什麼分別呢?就在看機會能迅速與否。敵人沒露出有可乘的機會,手腳儘管打到了他身上,不僅不發生效力,每每轉予敵人以進手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陳照丕晚年太極拳見解
學會太極這三招半精華,你的內家拳才能算是入了門
當代太極拳的一個傳奇
太極拳的四宜與四忌,一定要銘刻在心!
「身不動,手不動,以身領手」,是練好太極拳的捷徑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