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些諾獎研究都曾被拒稿,你還有什麼理由為論文被拒而懊惱

這些諾獎研究都曾被拒稿,你還有什麼理由為論文被拒而懊惱

諾獎級的工作常常是創造性和革命性的。正因如此,它們常常不會被科學界輕易接受。我們今天在教科書上看到的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也曾在提出之時被科學界嘲笑和拒絕。

撰文 The Authorea Team

編譯 楊晨 趙維傑

審校/編輯 趙維傑

當 Howard Temin 提出以 RNA 為模板可以逆轉錄合成 DNA 時,這一與經典的「中心法則」相悖的過程就被批為「荒謬」。Temin 認為,某些病毒用 RNA 攜帶遺傳信息,然後在宿主細胞內逆轉錄為 DNA。但是,領域內的大牛們不相信這個觀點。Temin 抵住大牛們的嘲諷,經歷了一段孤獨的戰鬥之後,終於迎來了諾獎。而發現限制性內切酶的科學家 Werner Arber 也是一樣,他的工作完全不受重視,在掌管研究經費的委員會面前更是抬不起頭。

下面這些最終獲得了諾獎的工作都沒能在論文投稿後通過同行評審,慘遭期刊拒稿。而今天,正在被我們拒絕或擱置的論文中,又有哪些會是諾獎級的工作?

《基於對氧交換反應的分子解釋的氧化磷酸化過程中能量偶聯的新解釋》A New Concept for Energy Coupling in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Based on a Molecular Explanation of the Oxygen Exchange Reactions. Paul D. Boyer, Richard L. Cross, William Momsen. Nov 1973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aul Boyer,圖片來源:http://superstarsofscience.com/scientist/paul-d-boyer

人物

Paul Boyer

因闡明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 ATP)合成機制而獲得 1997 年諾貝爾化學獎。

1974年,Paul Boyer 提出了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細胞內ATP合成過程的「分子機器」理論。1994年,John E. Walker 解析得到ATP合成酶的晶體結構,驗證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1997年,Paul Boyer 和 John E. Walker 、Jens C. Skou(發現並解析了離子通道蛋白 Na+, K+-ATPase 的結構)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

Boyer 提出的理論認為,ATP 合成過程是酶分子中某種「優美的小機械」在分子層面作用的結果,但這個觀點遭到了質疑。Boyer 回憶說,他提出的觀點觸動了當時生物學的根基,會「改變其範式」,因此領域內的「最高權威」《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拒絕發表他的論文,被拒稿後,Boyer 和其合作者將論文重投至《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研究通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發表。

《磁場均勻性的測量與控制》Measurement and Control of Magnetic Field Homogeneity. Richard R. Ernst.Rev. Sci. Instrum. 39, 998 (1968)

Richard Ernst,圖片來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store/10.1002/9780470034590.emrhp0051/asset/emrhp0051.pdf;jsessionid=E08FC58E235825AFF799A3D873E643F3.f02t01?v=1&t=iqa2oofw&s=66ac6a61fb4c1893e77f58ebd4310a8c13cbf1e4

人物

Richard Ernst

因發展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學(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而獲得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

Richard Ernst 發現,使用短促而強烈的脈衝源可以大幅度提高NMR光譜的解析度,這一發現為NMR在化學、生物學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醫療用磁共振成像技術(MRI)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然而,「這項工作的原始論文被《化學物理學報》(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兩度拒稿,最終發表在《科學儀器評論》(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上。」

《同位素自旋與新非穩粒子》Isotopic Spin and New Unstable Particles. M. Gell-Mann.Phys. Rev. 92, 833–Published 1 November 1953

Murray Gell-Mann, 圖片來源:http://tuvalu.santafe.edu/~mgm/Site/Front_Page.html

人物

Murray Gell-Mann

因「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類」獲得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Murray Gell-Mann 提出質子和中子由3個夸克構成,奠定了粒子物理學的基礎。Gell-Mann 顯然對這篇諾獎工作的投稿經歷不是非常滿意,「我論文的題目本來不是這樣的,原來的題目是《同位素自旋與奇特粒子》(『Isotopic Spin and Curious Particles』)。《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不接受『奇特粒子』這個名字,我改成『奇異粒子』(Strange Particles)再投還是不行。他們堅持用『新非穩粒子(New Unstable Particles)』,只有這個名字才能滿足《物理評論》編輯泛濫的自負心。現在我得說一句,我一直很討厭《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那次之前差不多二十年,我就決定不找他們發論文。不過1953年那次,我差點兒就要回心轉意了。」

《哺乳動物體內檸檬酸與α-酮戊二酸的合成》The formation of citric and alpha-ketoglutaric acids in the mammalian body. Krebs HA, Salvin E, Johnson WA.Biochem J. 1938 Jan;32(1):113-7.

《自然》發給 Hans Krebs 的拒信

人物

Hans Krebs

因發現三羧酸循環(又名 Krebs 循環)而獲得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Hans Krebs 發現的三羧酸循環是需氧生物體內至關重要的產能途徑,他在1953年和 Fritz Albert Lipmann(闡明了輔酶A在代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Hans Krebs 還參與發現了尿素循環和乙醛酸循環。

然而,這篇最終在《生物化學雜誌》(Biochemcal Journal)上發表的文章曾被《自然》拒稿。《自然》給 Hans Krebs 的拒稿信說:「非常抱歉地通知您,《自然》收到的文章已經排到了七八個星期之後,因此暫時不能接收您的投稿。如果您不介意等待,我們可以在當前文章排完之後再考慮接收您的文章。我們現在先將文章退還給您,以備您轉投其它雜誌。」

《異質雙極型晶體管與集成電路》Heterostructure bipolar transistor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H. Kroemer.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82, 70(1):13-25

Herbert Kroemer,圖片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2000/kroemer-facts.html

人物

Herbert Kroemer

因發展了「半導體異質結構在高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而獲得 200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Herbert Kroemer 和 Zhores I. Alferov 發明了基於層狀半導體結構的快速光電子和微電子元件,這種快速晶體管及其發展出的激光二極體和發光二極體,目前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和無線通訊領域。2000年,Herbert Kroemer 、Zhores I. Alferov 和 Jack S. Kilby(在集成電路的發明中做出重大貢獻)共同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Kroemer 回憶說,「我將這個想法寫成論文,投遞給《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結果被拒稿。有人說服我不要去爭論,而是把文章轉投《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報》(Proceedings of the IEEE)。最終文章在那裡發表,不過沒有引起關注。我還寫了一份專利,寫得也許比投給《會報》的那篇論文要好一些。」

《依賴于振動激發的紅外激光儀》Proposal for an Infrared Maser Dependent on Vibrational Excitation. J. C. Polanyi.J. Chem. Phys. 34, 347 (1961)

John Polanyi, 圖源:Steven Behal (1968)

人物

John Polanyi

因其在化學動力學領域的貢獻而獲得 1986 年諾貝爾化學獎

John Polanyi 發展了紅外化學熒光技術,這一技術可以用來檢測化學分子生成時發出的紅外光,並由此測定反應中的能量變化。1986年,John Polanyi 和 Dudley R. Herschbach、Yuan T. Lee(美籍華人李遠哲,和其導師 Dudley R. Herschbach 一同發展了交叉分子束技術)共同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

《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缺乏科學亮點為由拒絕了Polanyi 的論文,不久之後他們又以同一理由拒絕了 T. Maiman 關於第一台可操控激光儀的文章。在喬治亞灣的一個島上度假時,Polanyi 偶然看到了第二篇文章的拒信。1960年9月返回多倫多後,他把文章原樣投遞給了《化學物理學報》(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很快就得到了發表。

《由特異性寡聚核酸引物介導的 β-globin 與 HLA-DQα 基因的酶促合成過程》Analysis of enzymatically amplified β-globin and HLA-DQα DNA with 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 RANDALL K. SAIKI, TEODORICA L. BUGAWAN, GLENN T. HORN, KARY B. MULLIS & HENRY A. ERLICH.Nature324, 163 - 166 (13 November 1986)

Kary Mullis,圖片來源: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93/mullis-facts.html

人物

Kary Mullis

因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而獲得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Kary Mullis 和 Michael Smith(基因定點突變技術的發明者)分享了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PCR技術的發明是生物醫學領域的一座里程碑,為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Mullis 這樣描述自己的被拒經歷:「我第一篇關於 PCR 的文章被《科學》雜誌(Science)拒收的時候,編輯應該是 Dan Koshland;三年後 PCR 被《科學》雜誌評選為『年度分子』時,編輯還是那位 Dan Koshland。」

《受試者體內胰島素-I131的代謝分析:接受胰島素治療的受試者循環系統中胰島素結合球蛋白的檢測》Insulin-I131 metabolism in human subjects: demonstration of insulin binding globulin in the circulation of insulin treated subjects. SA Berson,RS Yalow,A Bauman,MA Rothschild,K Newerl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956, 35(2):170-90

《臨床調查雜誌》發給 Bradley 和 Yalow 的拒信

人物

Rosalind Yalow

因發明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 RIA)而獲得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放射免疫分析技術可以檢測微量流體中的特定分子,該技術引領了分子檢測在臨床診斷領域的廣泛應用。1977年,Rosalind Yalow 和 Roger Guillemin、Andrew V. Schally(兩人共同發現大腦可以產生肽激素)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多年之後,Yalow 自豪地向公眾展示了一封來自《臨床調查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拒信:「很抱歉我們不能接收您的文章。您的結論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較為武斷。領域內專家強烈反對您的部分結論。他們認為您的對照數據不足,不足以證明您的觀點。您的數據雖然有趣,但得出的結論卻不能讓人信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萬個未解之謎 的精彩文章:

將生物化學帶向新紀元的技術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揭秘世界十大有趣而神秘的考古遺址
世界7大最怪異天氣未解之謎,神奇的自然現象讓你匪夷所思
世界十大尚未解開的自然之謎,看過後決定讓你匪夷所思
地球人口65億,我們的地球到底能負擔多少人口?

TAG:百萬個未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