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屈己」里的大智慧

「屈己」里的大智慧

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改革家之一,此君最大的特點是不拘小節,常憑性情做事。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乘船路過金陵時,王安石穿著平民服裝、乘著驢子來到江邊拜訪。

王安石主動拜訪蘇軾,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一,王安石是神宗時代第一改革派,曾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其時雖然下野,卻依舊擁有奏事權,而當時的蘇軾不過是一個級別極低的貶官。其二,王安石比蘇軾大16歲,算是長輩,長輩主動探望晚輩,在那個講究等級秩序的時代,也非尋常人願意為之。然而,王安石願意「屈己」,而且做得一點也不勉強。

張友鸞先生是民國時代最有影響的幾個新聞人之一。此君辦報特別看重文學趣味。比如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為士兵募集冬衣,他用的標題為:「西風緊,戰袍單,徵人身上寒」。一則諷刺大後方國民黨官員生活奢侈浪費的新聞,到了他筆下,則變成「前方吃緊,後方緊吃」。他辦什麼報紙,什麼報紙就暢銷。

張友鸞的才華也是「屈己」的成舍我發現的。1925年,《世界日報》總編輯張恨水提出辭職,報社經理向成舍我推薦因編輯《文學周刊》嶄露頭角的張友鸞。其時,張友鸞走入社會不久,年紀只有二十齣頭,成舍我對他的能力不覺間生出懷疑。加上經過挽留,張恨水已答應暫時不走,似乎也不需要再添人手。張友鸞到報社只上了三天班,就被成舍我辭退了。

張友鸞一氣之下,寫了一封信大罵成舍我,其中有一句叫「狐埋之而狐搰之(語出《國語·吳語》,意思是狐性多疑,得了獵物先埋在土裡,埋了又不放心,還要掘出來看看),所以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讀了這封足以讓一般人血壓飆升的信,成舍我非但沒有生氣,還特別高興,說:「此人雖出言不遜,但罵得痛快,切中要害。文章也寫得漂亮,有才氣。」他接著大手一揮:「此人非用不可」,立即請回張友鸞,讓他做了社會版的編輯。一年後,張恨水去職,成舍我又將張友鸞提拔為總編輯。

所謂「屈己」,就是放低姿態,給下位者、弱勢者、對手超出尋常的尊重與敬意。「屈己」折射了智慧。王安石「屈己」,是因為他看到了蘇軾雖然反對新法卻是從國家、民族利益的角度出發的,與一般的爭權奪利之徒有極大區別。成舍我「屈己」,是由於他發現了張友鸞的成事之才,覺得此人可以幫助他將這份私營報紙很好地辦下去。沒有這樣的前提,估計他們的行事也會有所不同。「屈己」更反映著一個人做人的大格局,從本性說,「屈己」其實是一種對是非的在乎。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作者游宇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一首隻有兩句的奇怪古詩,卻幾乎人人會背
中秋丨最是人間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解讀丨重讀經典的幾個理由
最是人間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說「月」,月名趣談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