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嗇媽媽連氣球都不捨得買的,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警告!看了本篇文章,你有可能會變得吝嗇。還有可能會讓你孩子的物質水平下降。甚至有可能會讓你們親子外出的時候發生矛盾的次數增加。如果你都準備好了,就請繼續閱讀。
氣球的故事,來自蕉寶媽和小蕉寶
跟大部分的孩子一樣,小蕉寶非常喜歡玩氣球。每次拿到氣球,她會用小手高高地舉起氣球,嘴裡不停發出勝利的呼聲「耶」~這樣的場景會持續很久。氣球顏色亮麗,輕盈,可塑性強,簡直就是孩子的最佳玩具。而且氣球非常便宜,幾塊錢就能買到一大包。但我從來沒有買過氣球,即使小蕉寶真的真的很喜歡。我們的氣球都是從街上討回來的。有時候排隊就可以拿到了,有時候得軟磨硬泡讓店員姐姐給,還有些時候被直接拒絕。你們一定會覺得這個媽媽也太吝嗇了吧。其實這是我的經驗教訓。
過去我一直認為孩子的興趣是應該滿足的,所以孩子喜歡什麼玩具我就買什麼玩具。有一次,我帶小蕉寶到親戚家玩,親戚拿出了很多玩具。小蕉寶對其中的一疊認知卡片產生了很大興趣,一直拿在手上翻來覆去地看、指認。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學習工具,於是回家後二話不說就在淘寶上下單了。結果買回家後,小蕉寶就玩了一次,便扔在旁邊了。同樣的事情發生得太多,我不得不感慨孩子三分鐘熱度果真是天性。所以在氣球這件事上,我堅決地採取了不買政策,反而孩子的興趣得以一直維持。
完全擁有就覺無味,保持神秘才永遠吸引
如果總是保持著不滿足的狀態,就會形成匱乏感。在過去,人們對匱乏感唯恐避之不及。因為大量的文章告訴我們因為不滿足形成的匱乏感會持續影響人終生,匱乏感會像個黑洞一樣變得慾壑難填,使人內心永遠貧乏。比如《人民的名義》讓人印象深刻的巨貪小官趙德漢就是匱乏心理的典型,兩億多的貪污款他一分沒花,原因是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匱乏感就是即使知道超出實際需要,仍然渴望仍然追求更多。
那是否匱乏感就是洪水猛獸?必須得消滅之?我們轉念想想,如果匱乏的是知識,是興趣,或者是使命的完成?既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何不把這種強大的動力引導到積極的一面上。當然,我們不能什麼都不滿足孩子,但我們可以有技巧性地滿足,讓孩子在得到前保留一層神秘,增加一些意義。
一、製造儀式感
儀式感賦予了某個時間或某個事件獨特的意義。通過一些特別的儀式,可以增加孩子的代入感,提升孩子的專註力和認真程度。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回憶一下,自己記憶最深刻的事情往往都是充滿儀式感的。例如小學入學的開筆儀式、生日會上的許願環節等。儀式的設計可以層出不窮,只要花點小心思,就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熱情。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可以每月固定一天舉辦畫展日,在家中張貼孩子本月的作品,讓全家人來欣賞。相信孩子一定會從中得到很多鼓舞。
二、注重孩子的努力和投入
輕易得到的東西跟努力爭取得到的東西有著截然的不同。因此我們在給予的時候,不要太過輕易,多讓孩子付出,付出越多才會越珍惜。例如本文開頭的故事,我選擇了上街討氣球而不是買氣球。在討的過程中,孩子要學會排隊遵守秩序,要學會大膽跟陌生人溝通,還要學會禮貌感謝。而我不會替代她完成這個過程,她想要得到就得自己行動。正因為不容易,每次拿到氣球孩子都特別高興,這種由衷的喜悅是金錢買不到的。
三、以獎勵的方式給孩子榮譽
如果你想給孩子一支畫筆,你可以選擇直接給,然後這支筆可能會被使用,可能會被忘記,可能會丟失,還可能會被弄壞。反正這是一支平常普通的筆。然而你也可以選擇以獎勵的方式給孩子一支筆,你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發現你對畫畫很有興趣,在畫畫時非常認真專註,所以媽媽獎勵你一支畫筆,這是你認真的成果,所以這叫做認真畫筆。帶著這樣的榮譽的一支筆,被丟失或者被破壞的幾率必然會大大下降。並且孩子每次使用這一支筆的時候,都會得到一個提醒,這是自己認真的獎勵,從然更認真投入。
孩子就像一顆種子,需要父母的用心澆灌長大。種子不能缺水,否則乾癟枯萎;也不能澆太多水,否則腐壞衰敗。同理我們的養育,物質上的滿足過猶不及,不如有智慧地吝嗇,有技巧地滿足。總比省事地一咕嚕塞給孩子來得積極有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