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李白最有哲理的一首詩,這才是我們的人生追求!

李白最有哲理的一首詩,這才是我們的人生追求!

來源:作者/李白

轉載請與作者聯繫授權

排版編輯:通俗的好詩(tongsudehaoshi)

前言: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組詩。

行路難·其三

唐代: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採薇而食。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晦,為什麼要隱居清高自比雲月?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後不自行隱退都死於非命。伍子胥被吳王棄於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

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