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流寇逼得倒計時的的王朝,皇帝被迫上吊

被流寇逼得倒計時的的王朝,皇帝被迫上吊

公元1644年的大年初一,按照習俗,正月初一這天,京城裡的百姓一大早起來,由一家之主帶領著拜天地,拜祖先的牌位。而在北京的紫禁城太和殿,這天的崇禎皇帝也比平時更早上朝了,按照傳統,皇帝要在這一天清晨接受百官的新年朝賀。可是上朝的鐘聲響徹了紫禁城,坐在龍椅上的崇禎皇帝等了好一會兒也不見一個文武官員上朝。新年的第一次早朝文武百官就像約好了似的集體遲到,這讓崇禎皇帝有一種不祥之感。

正月初九這天,一份通牒送到了紫金城。大順永昌年號,這幾個字是如此刺眼,崇禎皇帝拿著挑戰書的手不禁哆嗦了幾下。不屑、氣憤、卻又帶著隱隱的恐懼。曾經自己眼中的流寇,如今,居然要改朝換代,還在西安做起了土皇帝。

農曆3月10號,這是李自成給出的最後期限。歷史就在這一刻進入了倒計時。從接到通知的正月初九算起,到3月10日的最後期限,期間只有短短60天的時間。可是面對即將到來的這場重大危機,明朝政權的拖沓低效被展示得一覽無餘。一個月過去了,居然沒有拿出一個像樣的解決辦法,李自成的大順軍在悄悄逼近。安靜的深夜,崇禎似乎都能聽到李自成的呼吸聲。再也不能坐以待斃,崇禎要自己尋找一條生路,他決定調兵。

我們先來看看崇禎手上有哪些砝碼?大明原本有三支兵力,一支是湖北的左良玉軍。一支是陝西總督孫傳庭統帥的三邊官兵。這兩支兵力,一個嚴重受挫,一個被全部殲滅,完全指望不上。崇禎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遼東的寧遠,吳三桂的遼東精銳鎮守在此。考慮再三,為了保衛京師除了抽調吳三桂的軍隊之外,崇禎已經沒有其他辦法。可是這個決定不好下呀,因為明清兩軍在關外的關鍵性戰役松錦之戰之後,錦州等邊防重鎮相繼陷落,寧遠可就是大明朝在山海關外的最後一座堡壘了。

吳軍入關,放棄寧遠,也就意味著山海關外的所有土地將全部落入清軍之手。不論是崇禎皇帝,還是朝廷官員,誰也不願承擔棄地入關的萬世罵名。2月12日,無計可施的崇禎皇帝與吳三桂的父親商議調吳兵入關的事情,吳三桂他老爹開出了一百萬兩銀子的籌碼。此時的大明朝國庫里只有7萬兩,就算是緊急籌集,短期內也籌集不來一百萬兩銀子。被調兵軍餉而攪得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最後發動朝廷官員捐款募集,對臣子們進行了強制攤牌。但是這次的捐資助餉以失敗告終。這場由皇帝親自督導的籌餉,也只籌到了20萬兩。

沒有軍餉,調兵的計劃不得已被擱淺了。此時這些官員可以說並不看好明朝的前途了,他們都在暗暗地做自己的打算。就在崇禎皇帝舉棋不定的日子裡,李自成的大順軍以秋風橫掃落葉之勢快速逼近京城。這時崇禎皇帝才不得不匆匆下詔,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火速入關保衛京城。然而這個調兵的決斷來的太晚了,直到京城陷落江山易主,吳三桂的軍隊也只走到了河北豐潤,距離京城還有數百里之遙。

從崇禎皇帝籌備軍餉來看,明朝君和臣的隔閡已經很深。有個說法叫崇禎50相,就是說在崇禎當政17年的時間裡,用了50個首府大臣,平均每四個月就要更換一個,並且這些首輔大臣大都不得善終。從這個事情來說,我們就能看出崇禎皇帝是生性多疑,用人不專。

我們從崇禎皇帝接到最後通牒來說,李自成的大軍是越逼越緊,沒能籌到軍餉的崇禎皇帝難道會坐以待斃嗎。明朝有16個皇帝,出過幾個奇葩,嘉靖和萬曆這對祖孫皇帝都20多年不上朝,還有喜歡木匠活的天啟皇帝。跟他們不同,崇禎皇帝即位之初就勤於政務事必躬親。他果斷地剷除了魏忠賢,也反映出他的有勇有謀,他面對李自成這個最大的危機,崇禎皇帝應該如何應對呢?

其實1644年的正月,在崇禎內憂外患之時,左中允李明睿就獻上一計,遷都。把首都遷往南京以圖進取。崇禎皇帝南遷,各方面的條件完全具備。明成祖朱棣在把國都遷往北京的同時,仍然在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只要皇帝願意遷都南京,那裡會立即成為大明帝國的新的心臟。歷史上有很多朝代曾經有遷都的例子,比如唐朝時期就有皇帝曾經遷都蜀中暫時避亂。比如宋朝,宋金大戰把首都遷到現在的杭州。遷都可以是一個拯救明朝危亡的折中方略,雖然不得不因此放棄山海關,但是能避免京城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禎皇帝卻躊躇再三不能當機立斷,面對外患,如果棄地守京,就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罵名。面對內憂,坐以待斃,又會蒙受奇恥大辱。這種失地失國的重大罪名崇禎不願意承受。所以崇禎一直在拖,一直在等。直到1644年的2月底,李自成破豫北三府之後,對京城形成包圍之勢。重壓之下的崇禎,才把遷都擺上了議事日程。實際上,崇禎是把希望寄托在內閣首輔陳演的身上,因為之前崇禎已經把自己的意思暗示給了這位首輔,可是沒想到陳演卻裝聾作啞,絕口不提南遷的事,朝堂之上出現了尷尬的安靜。其實在場的每一個人心裡都不平靜,都在計算著自己的意見帶來的種種利益和後果。崇禎皇帝的意思是有大臣提出來,皇帝應可經過程序,下發大家討論,形成決議以後,皇帝再下命令正式實施,如果從皇帝嘴裡說出來,就要承擔一個遷都棄守的名聲,崇禎皇帝他不願意承擔這個罪名。

臣子們都在等待著皇上的最後裁決。而這一刻,對崇禎皇帝來說那是如此的漫長,本來崇禎皇帝是有意南遷的,可崇禎在決定命運的一剎那又改變了主意。渴望南遷的崇禎明白,提出南遷的決斷,能挽救他的性命,挽救明朝在1644年的命運。然而這麼做卻要背上丟棄京師放棄祖宗之地逃跑的罪名,並且被載入史冊。要以逃跑者的姿態聲名狼藉,還是以固守者的氣節流芳百世。在崇禎為自己打造的命運分叉口上,他的選擇困境決定著自己的命運,也決定著大明王朝的命運。崇禎皇帝從堅守社稜為由,拒絕了遷都南京的建議。除了困守北京,坐以待斃,崇禎已無路可走。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的優柔寡斷,讓1644年,的大明王朝失去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可能,也讓他能扭轉命運的機會擦肩而過。

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包圍了北京城,當天下午李自成下達了全線攻城的命令。內無強兵,外無援軍,明朝敗局已定。崇禎終於明白他和他的大明王朝的最後時刻已經來臨。3月19日清晨,崇禎皇帝再次敲響了景陽鍾,景陽鍾依然鳴響,可是大明朝卻山窮水盡走投無路,深處絕境的崇禎皇帝,最終自縊於景山,大明江山宣告崩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紀曉軼聞趣事——口若巧簧釋褒貶
明十三陵——墳墓豪華大氣,依山而築,氣勢磅礴!
崇禎皇帝兢兢業業,一生就做錯一件事,否則明朝不會滅亡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