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我去倫敦金融城實習
朱潔:我與數十名歐洲大學大一新生一同實習。這些同齡人不僅是外形上成熟,很多人已能老練地參與模擬談判。
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讀大一的復活節假期,我第一次穿上全套黑色職業裝,以實習生的身份來到倫敦金融城某投資銀行。約有三四十名來自歐洲各所大學的大一新生參加這一屆的實習項目。實習第一天,我們在公司眺望泰晤士河的餐廳邊吃早餐邊自我介紹。倫敦初春的晨光透過落地窗照在人們身上。這群人身形挺拔,髮型妝容精緻,言談自如,我有時分不清誰是正式員工或經理,誰是剛剛成年的實習生。
高中開始的實習
不久我發現,同級的實習生們不僅僅只是套裝妥貼、能駕馭十厘米高跟鞋那樣的表面成熟,其中很多人能在模擬項目討論中時而春風和煦,時而氣勢凌人地參與談判,迅速為商業目標估值、決定交易與否;並在與公司高管的交流會上直言不諱,提問在金融危機後,自己為什麼應該選擇大而不倒的投行,而不是投身「更能為社會創造直接價值的」新興產業。
這次實習經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彼時我來到英國剛滿半年。大一剛進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時,校園裡有各種金融公司的宣講會,介紹實習、就業項目。我初次聽說這一串串國際公司的名字,抱著好奇的心態拿了幾張傳單,見到專門針對大一學生的項目,就投出幾份簡歷(雖然那時抓耳撓腮才將簡歷填滿),並在一些網上筆試之後收到面試通知。面試時,我在兩位撲克臉的交易員面前,對自己過往的義工和寫作經歷侃侃而談,被問到具體金融知識時則不得不顧左右而言他。我告訴自己試過就好,沒想到最後收到offer,人力資源的回饋是「雖然專業知識匱乏,但具有不錯的思辨能力和主動追逐挑戰的習慣。」
因此,我以為大一實習生們都是具有一些好的潛質的「璞石」,而事實上見到的很多人看起來都已經相當成熟老練,散發出雕琢之後的光芒。
謎團在不久後解開。我問及大家為何這麼早就開始積攢工作經驗,有人驚訝地說:「現在不早了呀,我A-Level(註:類似英國高考)之後就已經實習過半年,現在想要換一家更大一點的公司再試一試。」另一個人插嘴道:「我也是高中畢業選擇了一個間隔年,半年實習,攢了些錢給後半年。第一次離開歐洲,去非洲看大象了。」
原來,不少倫敦金融城裡的公司,設有更早的高中畢業生實習項目、間隔年計劃。大一開始組織「開放日」、「體驗周」或更長的實習,讓學生廣泛了解行業背景、部門職能與公司文化。大二,有為期兩個月的暑期實習項目,提供更深入的就業體驗。如大二實習表現出眾,公司則會發出大三畢業後返聘的錄取通知,讓學生在本科最後一年專註於課業或其他興趣,不必有「畢業即失業」的擔憂。
而大學總體來說歡迎公司進入校園,宣傳此類實習項目,以提高學生滿意度和畢業生就業率。學校也會有專門的求職內網,不斷發布當下搶手的招聘機會。更有專門的富有經驗的輔導員,為學生提供簡歷、面試輔導。我就讀的學校里,還有學生自發成立的「金融社團」、「投資社團」或更寬泛的「就業俱樂部」,為這些宣講安排場地,同時向公司獲取活動贊助。當然,實習都在假期進行。每學期末嚴苛的考試,以及實習轉正的返聘錄取上對成績的硬性要求,讓學生無法對學業掉以輕心。
朱潔:我與數十名歐洲大學大一新生一同實習。這些同齡人不僅是外形上成熟,很多人已能老練地參與模擬談判。
實習生的「特權」
當我把大一實習的消息與遠在中國的父親分享時,父親回應的聲音裡帶著疑惑:「我知道實習對你有好處,可是公司為什麼願意招大一實習生?你能給公司帶來什麼?」我的父親在國內一所985高校任職,他很鼓勵大四或研究生走出校門尋找實習,但對安排給大一新生的工作項目還是覺得陌生。
的確,很早開始的實習機會,對於學生來說好處明顯。對金融行業有明確興趣的人來說,實習提供實踐經驗、人脈資源、以及簡歷上的光鮮一筆;從「軟實力」上來說,於年少時即參與重大項目,也利於培養自信心、氣場和領袖氣度。
如果對金融行業只是心懷好奇,實習也是一個全面了解行業、確認自己是否願意入行的契機。即使決定不適合自己,也在一個高度職業化的行業積累了經驗、增加了閱歷,並為未來的職業選擇排除了一個選項。
實習生也享有與公司高層直接接觸的特權。人力資源部將專門為實習生組織與各部門關鍵人物互動的活動,包括正襟危坐的座談、衣香鬢影的酒會,以幫助實習生快速了解公司,並作出是否願意被返聘的決定。
經濟上的好處也是明顯的——大投行的實習項目帶有高薪,一個假期下來,會有可觀的收入。公司對外地來的學生,還有可能給予交通住宿補貼。這對成年即經濟獨立、通常借貸學生貸款的英國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動機。
那麼,一批剛成年的大一新生,能給公司帶來什麼呢?
首先,早期實習生項目是穩定可靠的人才渠道。金融業是人員流動性極高的行業,如何綁定人才,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道難題。大一學生比應屆畢業生還要白紙一張,如果能在大一時即互相選中,更容易有知遇之情、啟蒙之意,忠誠度、與公司文化契合度、跳槽至別處的人脈機會成本等都將更高,因而更有可能在這間公司作長遠打算,也更容易成為公司管理層儲備人才。
實習項目也是性價比高的「試金石」。通過短期實習項目確定僱員與公司匹配度,是相對廉價高效的方式。譬如,若實習生在實習之後覺得工作性質與之前設想相差甚遠,或技能不相匹配,決定選擇其他的公司或行業,那麼這對公司來說,也比僱員正式入職後再解約長期合同更節約成本。
此外,實習生常被形容成「一雙新鮮的眼睛」——他們的缺乏經驗有時反而成為優勢。金融行業面臨不斷創新、節流的壓力;老員工在系統培訓和日常工作高壓下,往往難免墨守成規,或者一個小組裡的人思維趨同,形成「隧道視覺」;而一個毫無經驗的聰明人在初次了解業務流程時,會不斷提問,可能刺激固定工作模式,挑戰習慣里的盲區,帶來變化的靈感。
實習生也可為較年輕員工增加管理經驗。一個面臨晉陞的分析師(一般有2-3年工作經驗)往往會向經理爭取培訓新員工的機會。培養一個實習生,帶他們了解、融入小組與部門,最後參與表現評估與考核——這樣一個完整流程,常常成為一些初級員工的管理初體驗,為他們的晉陞提供有力支持。
最後,倫敦金融機構有時設有「少數派」實習項目,幫助傳統意義上容易受到歧視的金融就業群體(如女性、LGBT性少數人群、少數種族族裔等)獲取工作經驗。一方面,公司認為不同類型的人群天生具備不同優勢,長遠發展需要盡所有人所長;另一方面,這些項目也算為社會公益盡心,尤其金融危機之後,行業整體口碑欠佳,這些項目可為企業形象加分,從而更有利於業務的開展。


※拉斯維加斯發生槍擊案 至少50人喪生
※朝鮮發展核武的目的:守還是攻?
※中國共享單車「橙黃大戰」將在倫敦上演
※余永定:亞洲金融危機10周年與中國經濟
※華為手機的光榮與夢想
TAG:FT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