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歷史:奉承說話,為什麼叫「拍馬屁」?
「捧臭腳」,信賴每個人都拍過,只是水平差別而已。「拍馬屁」現解作說些奉承說法,以討好別人為目標。「拍馬屁」也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英國一名聞名政事批評員兼拍馬馬屁專家施滕格爾 (Richard Stengel),出了一本《你太好人了-拍馬屁簡史》(You"re Too Kind: A Brief History of Flattery ),專門教授拍馬法門。經典一句是「要隱約蘊藉和恰如其分」。他說近代政界首腦醒目此道者大有其人,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和英國宰衡白高敦也是拍馬屁高手。
古人騎馬圖(網上圖片)
不足為奇,中國拍馬屁也有著「馬屁拍在馬腿上」的提示,要拍得來「啱火喉」,實在是一門人生藝術,也是古今人生寫照。至於為什麼「拍馬屁」叫「拍馬屁」?聽說與蒙古人有關。他們通常牽馬與人相遇,風俗於相互拍對方的馬說:「好馬」,以示讚賞和友愛。也有傳由於蒙古族好騎手碰到烈性馬便拍拍馬背,使馬感到愜意,隨即乘勢躍身上馬;別的,也有指因蒙古人愛馬,假如馬肥,兩股一定隆起,以是見到駿馬,總喜好「拍馬」稱讚一番。
趙孟《浴馬圖》局部 (網上圖片)
以上豈論是哪種說法,均無貶義。但久而久之,「拍馬」也漸漸演繹成「拍馬屁」,我們也將這個本是誇讚馬的說法而轉向於人,象徵趨炎附勢,巴結顯貴。怎樣變化則無從講求,不外在「拍馬屁」的表明下,懂得「拍馬屁」的歷史人物有許多(究竟像施滕格爾說,這是「進步職位的本領」),中國自古靠「拍馬屁」而樂成上位的不乏其人,如趙高、張讓、賈充、賈謐、高力士、安祿山、蔡京、高俅、賈似道、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今次要舉的是南明時期的馬吉翔,因為「拍馬屁」成功得死裡逃生,還做埋明代末了一任錦衣衛指揮使。
趙孟《飲馬圖》 (網上圖片)
據說,馬吉翔從都城一地痞,因拍了大宦官高起潛的馬屁,到錦衣衛當了小吏。在清兵入關、崇禎死後,他便跑到南京的福王處,升為總兵。厥後被抗清將領李定國捉住,因「拍馬屁」而走出陰曹。據說,馬吉翔在獄中,他起首用「拍馬之術」疑惑李定國的心腹龔銘,對龔銘說:「下官一生有一憾事,沒見過西府將軍李定國,死難瞑目,能否令吾一見?」李定國知道後同意了。馬吉翔於是頸戴枷鎖,給李定國叩了三個頭,然後直直跪著,定定看了李定國許久,面上徐徐暴露了笑臉。李定國甚感希奇:「汝有何言?允汝一訴。」
影視中的李定國 (網上圖片)
馬吉翔凝視著李定國,很久才說:「下官聽人說,西府將軍英武絕倫,威風八面,凡見到將軍的人,沒有不受到感動和鼓勵的,下官未敢篤信,本日一見果然果然!將軍身上豈非有神力嗎?為什麼使人看了還想再看?啊,再造國家,千古無兩,神州幸甚,黎庶幸甚!下官能在死前看到將軍,統統都放心了,國家有救了,下官死亦瞑目了!將軍保重,下官這就告辭了!」他又給李定國叩了個頭,爬起家,連聲笑著欲轉身出去。
李定國就問他:「汝難道有冤情嗎?允汝訴來!」馬吉翔搖搖頭,從容地走了。一個把本身的存亡置之不理,只關心國家黎庶的人,難道會是個敗壞國家的奸臣嗎?李定國指示龔銘暫緩執刑,重新復查他的案件。不久,馬吉翔被釋重新做官,執掌了軍政大權。
明萬曆《出警入蹕圖》中的錦衣衛(網上圖片)
據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永曆實錄》以及今世史學家顧誠著有《南明史》所載,馬吉翔是武進士身世,歷官至廣東錦衣衛都指揮使:「諂媚李定國心腹左右,遂為李定國所信。」清兵逼近時,他煽動南明永曆帝及李定國,棄巴蜀而遷朝廷於滇西,再脅迫永曆帝至緬甸後,終極在吳三桂攻入緬甸時被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