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傷害寶寶的5句話,你是否也說過?

家長傷害寶寶的5句話,你是否也說過?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父母或親朋好友哄逗孩子,看似是在跟孩子打招呼、教孩子做事情、鍛煉他們的思維和行為能力,但從孩子心理發育的角度講,這些做法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一、「寶寶不怕,打針一點都不疼。」

孩子都有去醫院打疫苗或驗血扎手指的經歷,面對孩子的哭鬧,大部分父母總是習慣性地安慰孩子說:「寶貝,打針一點也不疼,不要怕」。這種說法看似在安慰孩子,但實際卻是在對孩子撒謊。因為對孩子來說,打針肯定是疼的,而父母卻說不疼,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感覺有一種混亂的認知,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感覺錯了。並且,父母這樣安慰孩子,會忽略了給孩子提前做心理預設,當孩子發現被扎一針很疼時,反而會嚎啕大哭。

二、「給奶奶唱首歌,一會兒給你買冰淇淋。」

在小區里玩或是家裡來客人時,有些父母總喜歡讓孩子展示才藝,甚至喜歡「利誘」,其實這種做法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干任何事情,應該是他們內心自發的想法,而不是為了點「好處」,就屈服別人。父母如果想鍛煉孩子,培養孩子大方的性格,可以鼓勵孩子說:「我們都很喜歡聽你唱歌、看你跳舞,你能為大家表演一下嗎?」

三、「寶貝,別玩了,先把水果吃了。」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很常見,當孩子很專註地玩或做事情時,媽媽會突然插入進來,給孩子喂水吃東西,這其實是剝奪孩子注意力的一種行為。中途打斷孩子,偶爾一兩次沒關係,經常這麼做既打斷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可能會打擊他的積極性。注意力時間的長短是逐漸提高的,如果孩子在活動時經常被打斷,對他注意力的培養非常不利。當你需要給孩子喝水或是吃東西時,可以等到活動結束,或是孩子自己將注意力轉移到你這裡來的時候,再和孩子說。

四、「寶貝,放著媽媽來。」

因為顧慮安全,或者因為不喜歡孩子添亂,媽媽總是想幫孩子做好每件事。這樣做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權利,阻止了他的進一步探索。有的孩子對做一件事剛產生好奇心,就被大人的「幫忙」澆滅了。所以,在孩子沒有求助之前,請不要「好心」幫忙。

五、「這個玩具應該這樣玩,不是你那樣……」

大人的思維常常是定式思維,而孩子的思維則常常是天馬行空,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事情。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應讓孩子盡情發揮,不要剝奪了他們最可貴的想像力和探索力。如果擔心孩子毀壞玩具,可以稍做引導,提醒他注意自己的破壞力,但是讓他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後你們可以一起試試,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將拆開的玩具再組裝回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過節親朋走動,逗寶寶,這些是禁忌嗎?
五招護理寶寶皮膚皸裂
為什麼寶寶會走路,卻總喜歡大人抱?心理學研究真相了!
寶寶這三個部位的毛髮不能修!越修越丑,很多寶媽都失誤了
寶寶有些習慣其實並不「壞」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