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酒令文化:爭看弱葉墮煙海

酒令文化:爭看弱葉墮煙海

酒令是一種在酒席宴上,眾多飲者按照一定規則和次序進行飲酒的遊戲。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會飲遊戲,行酒令猶如賭賽,輸家不免多飲,勝者也有賞爵,目的是使在場者意興闌珊、極歡而散。

酒 / 令 / 溯 / 源

由於傳統酒令規則嚴密,遊戲參與者莫不嚴肅以待,形式如同朝堂行政,故而酒令亦有「觴政」之稱。漢代劉向《說苑·善說》中云:「(戰國)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行令程序也相當嚴格有序。座客中提議或主持行令的人被稱作令官或令主,令官要先飲一杯令酒,之後提出行令,限定題目、形式和要求,以及罰酒規矩等,此謂「出令」。出令後一般由令官起令,也有擲骰子決定由誰起令。起令後逐個行令謂之「隨令」,一人行完一輪酒令稱作「完令」,所有參與者行令一輪是為「收令」,收令後也可以重新開始。

酒令及其別名皆突出一個「令」字,蘊含了命令、秩序、規則的意義。「酒令大于軍令」(故事見《史記·齊悼王世家》),是所有飲酒者對酒令規矩的一致尊崇。因此有人將酒令的起源追溯至西周初年的《尚書·酒誥》,並非毫無道理。

朱瞻基行樂圖卷 局部

作為遊戲的酒令最早的形式是投壺。投壺之戲流行於東周秦漢,其形式是雙方對壘,將箭在一定距離外擲入壺中。由於壺口窄小,若想在數步外準確投中有相當難度,自然成為分定勝負的遊戲。其實,《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晉侯與齊侯會飲,席間便有投壺遊戲。投壺可能源於周代的「射禮」。射禮由「鄉射」、「大射」兩種級別的射禮組成,其目的是「教民習戰」,同時也有選拔貴族子弟入仕的「選舉」功能(先秦儒學教育課程中有「射」一科,其源來自射禮選拔人才的功能)。射禮一般在學宮舉行,其程序大體是將射者分成兩隊,分別射靶,以中靶數量計算成績。射禮一般伴隨著鄉飲酒禮、燕禮等酒會,射箭成績的高下不僅有物質賞罰,而且往往成為飲酒的標準。由此可見,投壺是射禮的簡化形式,且早已剔除了「選士」的政治功能,演變成僅僅是侑酒的遊戲。

酒 / 令 / 分 / 類

隨著時代演進,酒令的種類和花樣越來越多。清人俞敦培的《酒令叢鈔》將酒令分為古令、雅令、通令和籌令四種。但觀其書,所分四類中古令與其他三令多有重疊。後人也有按照具體遊戲規則將酒令細分成300餘種。今人王仁湘先生在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領域建樹頗豐,他將酒令分為籌令、雅令、骰令、通令四類。此一分類較之以往更加科學,但是其中的籌令、骰令和通令之間的相近之處也頗多,而雅令卻與上述三者差別較大。因此這一分類仍未臻善。王寶明先生的分類體系也是四大類,但真正涵蓋酒令遊戲的是其所謂「語言文字形式的酒令」和「遊戲形式的酒令」兩大類。這一分類看似粗疏,但最大程度地區分了酒令的性質。

從各家的分類不難看出,酒令的兩大基本形式:一為藉助工具進行遊戲,一為純粹的語言文字遊戲而無需藉助任何工具。其中以前者類目眾多、形式繁複,大體可分為籌令、骰令和通令三種。

唐代銀鎏金龜形酒籌筒(江蘇鎮江博物館藏)

所謂籌令,就是以抽籤方式決定飲酒者,所抽之簽即是酒籌。酒籌上會預先寫有飲酒準則,其語言有用經典文獻、小說戲曲人物、歷史人物等,也有自然景物,但無不以成系列為標準。1982年,江蘇丹徒丁卯橋一座唐代銀器窖藏被發現,其中出土了一套銀質塗金酒籌。這套酒籌包括令籌50枚、令旗一面、令纛桿一件、龜形籌筒一件。令籌上鏨刻令辭均出自《論語》章句,如:

一簞食、一瓢飲 自酌五分

敏於事而慎於言 放(即不需飲酒)

食不厭精 勸主人五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錄事五分

……

屬於典型的經典章句類。

上舉《酒令叢鈔》在「籌令」目類下有「紅樓人鏡」、「水滸酒籌」、「西廂記酒籌」等條,顯然是以小說戲曲人物為令辭;而「飲中八仙令」、「無雙酒譜」等則是歷史人物。中國的傳奇小說出自傳統史傳文學,喜好塑造群體形象,讀者耳熟能詳者如「十三太保」、「八大鎚」、「金陵十二釵」等,其實脫胎於《後漢書·黨錮列傳》中的「八俊」、《元史》中的「四狗」等歷史敘事。正因有此「群體形象」(無論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才使這類令籌的令辭各具特色又互有聯繫,遊戲起來妙趣橫生。

籌令中最著名的則是小說《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的一則。該回描寫寶玉過生辰,眾姐妹和隨侍丫鬟夜聚怡紅院為其慶生,由於參與者多數是文化程度較低的丫鬟,所以就採用雅俗皆宜的籌令作為行酒助樂的遊戲。小說寫道:「晴雯拿了一個竹雕的簽筒來,裡面裝著象牙花名簽子。」在作者的妙筆安排下,牙籤令辭以花為名規定抽籤者的飲酒方式及數量,既符合「群芳夜宴」的身份與氛圍,又在令辭中隱含了在座者的未來命運。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描繪《紅樓夢》第六十二回的場景(清代孫溫繪)

骰令是指以投擲骰子行令飲酒。相傳三國曹植首創骰子,形狀立體多面,每面刻有點數,點內塗色,故又稱「色子」。有的骰子用名貴玉石製成,故而擲骰又稱「投瓊」。骰令有兩種行令方式,一種是單以投擲骰子決定飲酒形式。《紅樓夢》六十三回中,麝月起初建議玩「搶紅」,即是投擲骰子時以所得紅點多少定勝負。另一種則是作為遊戲類酒令的輔助,如玩射覆時先依次擲骰,點數相同的配對行射覆之令;再如前舉籌令行令之前也要經過擲骰,按所擲點數數到某人令其抽籤。由於在行骰令時行令者及旁觀者往往呼喝狂躁,元明之後漸為文人雅士所排斥,最終充於下潦,難登大雅之堂。

餐桌上划拳的中國人(1861,銅版畫)

通令涵蓋範圍較廣,包括擊鼓傳花、拋球、打杠子以及划拳等遊戲。宋代詩人范成大《上元記吳中節物》有句云:「酒壚先迭鼓,燈市早投瓊。」句中包含了擲骰和擊鼓傳花兩種酒令。清代王韜的《淞隱漫錄》中《李四娘》一篇有「猜拳交杯,擊鼓傳花」句,皆是通令遊戲。通令形式簡單,雅俗共賞,因此流行最廣,至今仍有遺迹可循。

語言文字類酒令——雅令

佔據酒令半壁江山的雅令,即是純粹以語言文字技巧為形式的遊戲,因其內容風雅、難度較高,成為酒令中極具特色的令種,後人提及酒令往往聯想到雅令。這類酒令一般在士大夫酒會或文人雅集中流行,需要行令者具備較高的文學修養和文化水平。中國語言以單音節為主,語音有不同音調,閱讀和朗誦起來有抑揚頓挫的韻味,押韻的韻文或詩詞在聽覺上也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形式感。古代文人雅士們利用中國語言、文字自身的特點,運用分拆、組合、諧音、對句、續句等方式創造出變化無窮、充滿雅趣與智慧的酒令遊戲。

最早的文字類酒令,約出現在西漢早期。傳隋代侯白所撰的《啟顏錄》記載:「漢武帝置酒,命群臣為大言,小者飲酒。」這是說,漢武帝在酒宴上命令群臣說大話,誰的大話「最小」便要受罰飲酒。這雖然沒有技術含量,不存在語言文字的技巧,但其形式的確是開雅令之先河。

魏晉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稱作「文學自覺」的時代,大量的詩人獨立創作了大量詩歌、文賦作品,此時出現即席創作詩歌的雅令。東晉王嘉著《拾遺記》記載,西晉時以豪富石崇在洛陽起金谷園為第,常與賈謐、潘岳等人飲酒歌賦,時號「二十四友」。這種即席賦詩、以詩文高下判罰飲酒的遊戲,便是成熟的雅令了。

詩文雅令有座者一人一首或數首的創作,如《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寶玉與群芳在賞菊宴上限韻、限題賦詩詠菊,即是如此。但更顯才華的是聯句賦詩。流傳甚廣的一則故事是,李白、杜甫、賀知章和王之渙四人聯句行令,四人的詩分別是:

一輪圓月照金樽,(賀)

金樽斟滿月滿輪。(王)

圓月跌落金樽內,(杜)

手舉金樽帶月吞。(李)

即席聯句考的是捷才敏思,上引四大家之作雖只有四句,但內涵席上之物,文氣迴環往複,尤其李白結句猶如點睛,堪稱傑作。

《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描寫大觀園群芳冬日聚會於蘆雪庵啖鹿賞雪,席間聯句作五言古詩,用「平水韻」的「二蕭」韻:

一夜北風緊,

開門雪尚飄。入泥憐潔白,(李紈)

匝地惜瓊瑤。有意榮枯草,(香菱)

無心飾萎苗。價高村釀熟,(探春)

年稔府粱饒。葭動灰飛管,(李綺)

陽回斗轉杓。寒山已失翠,(李紋)

凍浦不生潮。易掛疏枝柳,(邢岫煙)

難堆破葉蕉。麝煤融寶鼎,(史湘雲)

綺袖籠金貂。光奪窗前鏡,(薛寶琴)

香粘壁上椒。斜風仍故故,(林黛玉)

清夢轉聊聊。何處梅花笛?(賈寶玉)

誰家碧玉簫?鰲愁坤軸陷,(薛寶釵)

五言古詩屬於排律,特別適合參與聯詩者人數眾多的場合。而此次聯句,李紈起頭一句,自己接了後兩句。之後的接句者不僅要接前一位的句子,還要起下一句的句頭。接句需與上一句對仗,內容還要應時應景。小說行文至此還是眾人紛說,波瀾不驚,之後筆峰一轉,聯句變為斗詩:

只見湘雲起來道:

龍斗陣雲銷。野岸回孤棹,

寶琴也聯道:

吟鞭指灞橋。賜裘憐撫戍,

湘雲那裡肯讓人?且別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揚眉挺身地說道:

加絮念征徭。坳垤審夷險,

寶釵連聲贊好,也便聯道:

枝柯怕動搖。皚皚輕趁步,

黛玉忙聯道:

剪剪舞隨腰。苦茗成新賞,

一面說,一面推寶玉命他聯。寶玉正看寶琴、寶釵、黛玉三人共戰湘雲,十分有趣,那裡還顧得聯詩?今見黛玉推他,方聯道:撒鹽是舊謠。葦蓑猶泊釣,……

史湘雲是書中能與寶釵、黛玉媲美的才女,此一番聯句猶如「三英戰呂布」,四人各顯其能、爭奇鬥豔,煞是好看!最終,聯句成為黛玉、湘雲和寶琴三人鬥法:

湘雲忙丟了茶杯聯道:

池水任浮漂。照耀臨清曉,

黛玉忙聯道:

繽紛入永宵。誠忘三尺冷,

湘雲忙笑聯道:

瑞釋九重焦。僵卧誰相問,

寶琴也忙笑聯道:

狂遊客喜招。天機斷縞帶,

湘雲又忙道:

海市失鮫綃。

黛玉不容他道出,接著便道:

寂寞封台榭,

湘雲忙聯道:

清貧懷簞瓢。

寶琴也不容情,也忙道:

烹茶水漸沸,

……

三人捉對廝殺,意興闌珊,旁人已插不上話。故事情節隨著聯句的延續起伏跌宕,一干人等的才情、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讀者至此掩書方才透過一口氣來,大呼過癮。但是這種動輒數十百句且幾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詩文令,恐怕也只有在虛構的文學中才得一見。

引用舊典是詩文酒令的擴展形式,引用的範圍包括詩、詞、曲、賦,以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各種文體形式兼容並蓄在一起,繁複其形式、重添其機巧,非蕙質蘭心者不能為之。

《清朝野史大觀·卷十·清朝藝苑》中有一條目《蔣苕生刺陳眉公詩》記載,在一次宴會上,有人出令:「首要鳥名,中要四書二句,末要曲一句合意。」出令者首舉其令曰:「十姊妹嫁了八哥兒,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只是二女將誰靠?」此令首句「十姊妹」、「八哥兒」均為鳥名,次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末句曲詞出處待考。令出之後無人敢對。在座有明遺民陳繼儒(號眉公),緩緩對道:「畫眉兒嫁了白頭公,吾老矣不能用也,辜負了青春年少。」其中「畫眉兒」、「白頭公」亦皆鳥名,次句出自《論語·微子》,末一句當化自《金縷衣》曲。完令後「合座稱賞」。

再舉《紅樓夢》第六十二回,眾人在紅香圃中舉辦壽宴。席間湘雲出一令曰:「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湊成一句話。酒底要關人事的果菜名。」湘雲自己的令如下——

酒面:

奔騰而砰湃,江間波浪兼天涌,須要鐵鎖纜孤舟,既遇著一江風,不宜出行。

酒底(鴨子):

這鴨頭不是那丫頭,頭上那討桂花油。

酒面所用之典,古文用北宋歐陽修《秋聲賦》,舊詩用杜甫的《秋興》中「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鐵索纜孤舟」為骨牌名,「一江風」為曲牌名,「不宜出行」常見於舊時黃曆。酒底用鴨頭諧音丫頭。其實這種酒令來自古人一種作詩遊戲,即將多首古詩拆開,重新拼接。因此,非腹笥甚夥者不能完此令。

《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賈母的首席丫鬟鴛鴦作為酒令的令官以牙牌作為令牌,宣布了行令的標準:「如今我說骨牌副兒,從老太太起,順領說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副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次說第二張,再說第三張,說完了,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話,比上一句,都要叶韻。錯了的罰一杯。」這一番酒令,屬黛玉最佳。

鴛鴦又道:「左邊一個『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寶釵聽了,回頭看著他。黛玉只顧怕罰,也不理論。鴛鴦道:「中間『錦屏』顏色俏。」黛玉道:「紗窗也沒有紅娘報。」鴛鴦道:「剩了『二六』八點齊。」黛玉道:「雙瞻玉座引朝儀。」鴛鴦道:「湊成『籃子』好採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藥花。」說完,飲了一口。

黛玉所引皆為《牡丹亭》、《西廂記》等「閨閣禁書」,難怪博學的寶釵要側目而視。

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三宣牙牌令」

「牙牌令」據傳是北宋宣和年間創製,以象牙為質地製成長方體樣式,牌面刻印著不同顏色和數量的原點,一般從一到六,上下兩重。以牙牌為令,即是隨機抽取兩到三張牌,根據牌面原點顏色及組合成的形狀,命接令者用規定語言予以描述。所以,行令所用的語言不僅要符合規範,而且還要兼顧牙牌點數和形象,技巧性很難。鴛鴦所出的「牙牌令」規定比較寬泛,目的是照顧讀書不多的賈母以及目不識丁的「莊戶人」劉姥姥,但同時也讓黛玉、湘雲等飽讀詩書的「小姐」們有一展才華的機會。

雅令中除了詩文令外,還有趣味性更強的拆字令。據清人所撰的《笑笑錄》記載,在一次宴會上,無錫縣令創造了一支新令:「兩火為炎,此非鹽醬之鹽,既非鹽醬之鹽,何以添水便淡?」炎字由兩個火字組成,與鹽字同音卻非同義,加上水旁變成「淡」字,又與鹽相關。極盡拆字之能事。在座武進縣令接著說:「兩日為昌,此非娼妓之娼,既非娼妓之娼,何以開口便唱?」最後宜興縣令也對了上來:「兩土為圭,此非烏龜之龜,既非烏龜之龜,何以添卜成卦?」宜興縣令此對今人不宜理解。原來,由於烏龜長壽,古人將烏龜視作靈物,商周時期即用灼燒龜甲的方式占卜,後世卜卦算命的術士也常用龜殼搖卦。與龜同音的圭字本是玉質禮器,但加上一個卜旁就變成了卦字,竟與龜意思相聯。出令者構思巧妙,完令者技高一籌。

清人筆記中載有明代的「拆字貫成句令」(梁章鉅《歸田鎖記》),如「轟字三個車,余斗自成斜,車車車,遠上寒山石徑斜」;「品字三個口,水酉自成酒,口口口,勸君更盡一杯酒」。此令所拆兩字與末句古詩意義暗合,妙不可言。

除此以外,雅令尚還有對對子、猜謎、射覆、唱曲等諸多形式,難以一一而足。

( 閆志,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原文發表於《三聯生活周刊》)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有花有月有樓台
秋風吹盡 食棗如瓜
年年陌上生秋草
秋光淡淡清涼天
三秋去半 百感中來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