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甫《秋興八首》是七律的典範

杜甫《秋興八首》是七律的典範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

杜甫《秋興八首》是七律的典範

丁啟陣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

閱讀這一首詩,兩個背景知識需要了解。

杜甫的《秋興八首》,一般認為作於大曆元年,即公元766年,這一年杜甫五十五歲。詩寫於夔州(今重慶奉節)。好友嚴武於代宗永泰元年(764)四月去世,杜甫一家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加上「厭蜀交遊冷」之類的原因,杜甫於五月離開成都。計劃可能是,回到家鄉洛陽定居,或者先到青年時代曾經遊歷過的吳越(今天江蘇浙江)一帶重遊一番。但不幸的是,因為身體的原因,「兒扶猶杖策」(《別常徵君》),走路都有困難,根本無法作長途旅行。當年的整個秋天、冬天便在雲安卧床養病中度過。第二年晚春,才得以移居夔州。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等詩句看,杜甫是急於離開蜀地的。但是,現在卻被迫滯留雲安、夔州,而且不知道哪一年能夠離開蜀地。不難想像,杜甫的心情是很糟糕的。

這是由八首七言律詩組成的連章組詩。這組連章組詩,跟一般的組詩(例如陶淵明的《飲酒詩二十首》)不一樣,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首詩的順序都是固定的,不能隨意調換,每一首詩都是組詩必要的成員,缺一不可。王嗣奭對此有很好的闡述,「《秋興八首》,以第一首起興,而後章俱發中懷。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發,或遙相應,總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單選一章不得。」

《秋興八首》的內容,浦起龍有個簡要的概括,「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的《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和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有更為明確的概括。前者是「大抵抒寫身居夔州的漂泊之感和心憶長安的故國之思」,後者是「大抵前三首詳夔州而略長安,後五首詳長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後五首則由思長安而歸結到夔州;前三首由現實走向回憶,後五首則由回憶回到現實」。

2

「玉露凋傷楓樹林」,是《秋興八首》的第一首。除了是組詩的起興、充當組詩綱領外,它本身也有相對獨立的內容,那便是:因夔州巫山巫峽一帶的秋天景象觸發,而產生對故園、家鄉濃郁的思念之情。

具體地說,第一句,玉露凋傷楓樹林,是近處眼前之景,秋天的景色,奠定悲秋的基調。第二句,巫山巫峽氣蕭森,遠眺所見巫山、巫峽景象,蕭森,蕭瑟陰森。一二句連起來,是由近及遠地寫景。第三句,江間波浪兼天涌,是俯瞰之景,峽中長江波浪滔滔,說明行舟之難,出峽不易。第四句,塞上風雲接地陰,是仰望之景,天地相連,一片陰暗。總之,前四句是寫景。

後四句寫心情。叢菊兩開他日淚,說的是自己上一年春天離開雲安來到夔州後,這已經是第二次在夔州看菊花開放了。他日淚,有兩種可能的意思:一是從前的眼淚,一是日後的眼淚。當然,也可能是從前、日後兼而有之。孤舟一系故園心,說的是,這兩年里,心裡一直繫念這故園,歸心似箭。這兩句是所見景物(菊花)引起鄉愁。第三四句,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所聞增加鄉愁。第三句是裁製新衣,第四句是熨燙舊衣,隱含身為遊子,自己新舊衣裳皆無的艱難困苦,加深鄉愁。

律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是杜甫律詩寫作常用的手法。

3

《秋興八首》中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思鄉思親,不用說都屬於我國古代佔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範疇,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換言之,思想感情的正確是毋庸置疑的。但對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來說,這種正確的思想感情,其實並不重要。原因之一,杜甫所忠誠的是已經不復存在的李唐王朝;原因之二,杜甫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作品,遠不止《秋興八首》,其他很多作品都表達過同樣的思想感情。原因之三,對當代人來說,《秋興八首》的主題思想過於沉重,缺少娛樂精神。實際上,最喜歡《秋興八首》的是文史學者和格律詩的愛好者,並非普通讀者喜聞樂見的類型。

對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來說,《秋興八首》「玉樹凋傷楓樹林」最值得注意、琢磨的,是它的技術:成熟、嚴謹的平仄格律,語音上雙聲、疊韻、疊音等的使用,詞語色彩的搭配,詞法、句法上的講究,典故的運用,等等。有美國學者,甚至專門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杜甫《秋興八首》的魅力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高友工、梅祖麟《唐詩的魅力》)。

葉嘉瑩先生認為,唐朝初年開始出現的七律,「…在杜甫之前,很少有人能夠寫出成功的作品,是杜甫才真正從內容意境與藝術技巧兩方面發展了七律,將這種體式發展到一個完美成熟的階段。」無論是敘述的形式,選取重點意象,還是使用拗體,各種形式,杜甫都可以寫得很好。總之,想要領略七言格律詩的魅力,不能不讀杜甫的作品。

而《秋興八首》是杜甫七言律師中的典範之作。黃生說,杜甫七律當以《秋興》為「裘領」,是杜甫一生心神結聚之所作也。換言之,《秋興八首》乃是杜甫七律的壓卷之作。杜甫自己說過「老來漸於聲律細」、「新詩改罷自長吟」的話,可見到了晚年杜甫是一位在聲律上非常講究的詩人。杜甫的詩歌,尤其是晚年的律詩,經得起任何認真仔細的推敲。音韻學名著《切韻》的陸法言序中國有一句話,叫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杜甫的《秋興八首》詩是非常好的賞知音材料。

這裡舉兩個例子說一說。

詩的開頭為什麼是「楓樹」呢?錢謙益認為,源於宋玉《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宋玉用楓樹表現傷心。杜甫繼承了宋玉的這種用法。其實,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悲秋傳統,一般認為也起源於宋玉,其《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葉嘉瑩則認為,「玉露」所隱藏的白色與「楓樹林」所隱藏的紅色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那是一種生命的凋傷,不是普通生命的凋傷,而是一種那麼鮮艷、那麼美麗的生命的凋傷,這就更增加了生命的悲哀。」

再請看錢謙益對詩歌三四句和七八句的分析。三四句:江間洶湧,則上接風雲。塞上陰森,則下連波浪。此所謂悲壯也。叢菊兩開,儲別淚於他日,孤舟一系,僦歸心於故園,此所謂凄緊也。七八句: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公孫白帝城,亦英雄割據之地。此地聞砧,尤為凄斷。

多位學者,都曾經把《秋興八書》比作交響樂,同一個主題,表現手法反覆變化,旋律不斷展開。「……分開來可以單獨成篇,頭腳俱全,合起來首尾相應,脈絡暢通。在主題基本一致的情況下,每首詩在形象和色彩上不斷汴……在每首詩中空間點和時間點的相互關聯都十分細密,像經緯一樣交織。」(謝思煒《杜甫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陣悅讀 的精彩文章:

杜甫最短又最長的一首詩

TAG:啟陣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