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去了那麼多次都不知道,為什麼寺廟前面會有一大兩小三扇門?

去了那麼多次都不知道,為什麼寺廟前面會有一大兩小三扇門?

去過寺廟的人,如果留心一定會發現,在漢地的寺廟前,一般有三扇門——即,中間一扇大門,旁邊兩側各一扇小門,而中間一扇大門,很多寺廟再很多時候都是不開的。

那麼,寺廟前面為什麼是一大兩小的三扇門呢?

白馬寺的三門

去過北京故宮的人一定有印象,故宮的入口處,同樣是一大兩小三扇門,中間一扇大門,旁邊兩側各一扇小門。

在佛教傳入漢地之後,逐漸地本土化,佛教建築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在建築的形制、格局方面,和漢地原有的一系列建築越來越「像」。

在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寺廟中,絕大多數都是坐北朝南而又有著明顯中軸對稱格局的,由此,漢文化對漢地佛教建築的影響可見一斑。

寺廟前面的門也是一樣,因為寺廟前面的一堵牆,樣子像「闕」一般,因此,門也就開得和「闕」一般,中有大門,旁有兩小門。不過,寺廟的三門又不同於「闕」(王城),因為這三門之上,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故宮博物院的三門

按一般的說法,寺廟前面的三門,分別對應佛學上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對此三門,鳩摩羅什所譯的《大智度論》中有如下的解釋:

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在這裡,以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佛學概念。眾所周知,涅槃是佛家所說解脫的境界,這裡形象地比喻為一座城,世間人之解脫,就好像是從城外進城。而這座城,共開了三扇門,也就是在不同條件之下的三種解脫途徑,分別是空、無相、無作。這三種法門,實質是同一的,只不過隨緣轉境,而有不同的外在表現,因此,修行之人要進入「涅槃城」,因為各人境遇、體悟之不同,只能從其中的一扇門進入(通過其中一種修習法門得自在解脫)。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是不是從大門進入才「正」呢?事實上,解脫之門,隨緣轉境,如果對法門諸般挑剔,實則是執迷於佛法本身,乃是修行的大忌!

卧佛(涅槃像)

在漢地,可以見到一些佛學典籍、刊物中,以「三門」來代替佛寺。說起來弔詭,早在初唐之時,就出現了以「三門」指代寺廟的佛學典籍,可是,很久以後,寺廟才真正在前面開三扇門。

不得不說,最初在寺廟裡,三門的象徵意義(尤其是佛理層面的象徵意義),要遠勝於其美學價值、實用功能。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世以來,寺廟的三門幾乎成了一種定製,效仿王城闕門,中間一大門,兩旁各兩扇小門——這種定製,毋寧說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種表現,既然本土化了,那麼建築本身,也就得和高大上的漢地建築(王城)一樣才是,畢竟,在信眾心目中,寺廟是和王城一樣高高在上的存在。

《大智度論》書影

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三身佛、三世佛、五方佛:寺廟裡這些佛的組合,都是什麼來頭?
八月十五中秋節,恭逢月光菩薩聖誕
廣為流傳的禪宗公案,主角不是菩薩不是高僧,而是長空的明月
佛說,世間萬物生滅,無非是這四個字
萬事萬物都遵從這兩個字,即使成佛也逃不開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