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古今大俠,道法自然——探析杜心五與道教的關係

古今大俠,道法自然——探析杜心五與道教的關係

古今大俠,道法自然

——探析杜心五與道教的關係

作者:張和剛

前言

杜心五,是時代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湖湘文明涵養下的一個永恆的傳奇,是推動民族走向共和的前驅戰士,是豐富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承前啟後者。世人都知道南北大俠杜心五武功蓋世,卻很少有人知道杜心五先生的錦繡華章,卻很少有人知曉杜心五對成立同盟會、發動辛亥革命、進行抗日戰爭、研製濟世藥石的貢獻,這些對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並一直持續到現在和未來,杜心五擁有六個大俠的稱號,可謂亘古未有。鑒於本次會議,將全面地對杜心五進行研究,故我等選擇從杜心五與道教的關係來補充研究上之不足,引導世人全方位多側面地更好的了解我們的民族英雄杜心五宗師!

一、古今大俠杜心五概述

杜心五,名慎媿,別字心五,又作心武,道號斗米觀居士。清同治八年(己巳)十一月初三日,出生於慈利縣江埡鄉岩板田村,後遷居熊家莊鄉白岩峪村。家世業儒,有祖業千擔田租。父杜佳珍,曾任清軍都司,官居四品。一八五九年,在抗擊英法聯軍的大沾口戰鬥中,力主開炮還擊敵艦,並英勇率部迎戰,曾光榮負傷。但因清廷腐敗,終至喪權失地。都司憤而告假,長歸故里,作隱君子。母康夫人,生女婉貞、玉貞,中年始生慎媿。後取五心俱媿之義,別字心五,遂以字行。心五初娶安氏,安氏三十八歲過世,後續弦陳玉蘭(河北省定興縣人)。陳氏生子修嗣、修平,女玉瑩(適長沙陶良鶴)、玉文(一九四二年病亡)。一九五三年,病逝於長沙北門寓所,享年八十四歲。

杜心五一生經歷傳奇,並馳名中外,盛享讚譽,因其他各書中早有記載,在此暫不贅述。名畫家徐悲鴻在他辭世後的當年七月二十五日寫結杜修嗣的唁信中,盛讚「尊人心五先生卓藝絕倫,令德昭著」。 縱觀杜心五先生一生之經歷,無論是興趣愛好、武學技藝、處世哲學、醫學藥理、文學作品,都與道教息息相關,熠熠閃爍著道家思想的光輝。

二、自然門與道教的淵源

(一)道教發展簡史

道教在東漢晚期形成有組織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黃老道演變而成道教,在民間廣泛流傳;魏晉以後,由於統治者的支持,因而躋身社會上層得以發展;從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興盛時期,社會地位大為提高,宮觀不僅遍布全國,且規模日益宏大,道教學者輩出,道書數目大增並彙編成藏;南宋以後至明代中葉,道教在統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繼續發展,但由於與金、元南北對峙,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道教內部亦因而宗派紛起;明中葉以後,內憂外患,朝廷自顧不暇,對道教未能從財力上支持;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對道教不感興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層社會轉入民間發展,漸變成秘密宗教團體。道教的發生、發展與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交織在一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曾經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道教門派與三豐自然派概述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準不同而名稱各異。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嵛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鍾離漢)、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自然派(張三丰)、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凈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丰)、先天派、廣慧派等。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凈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中國道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武當三豐自然派武術則是道教文化的縮影。武當鼻祖張三丰,遼東懿州(今遼寧省阜蒙縣塔營子鄉)人。元定宗二年(1247年)四月初九子時出生。67歲在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得其真傳,泰定甲子年(1324年),南至武當山,修練九年道始成。成為武當派的鼻祖。張三丰祖師曾在遼寧省北寧市(原北鎮)大朝陽三清觀修道,並以武術傳與道家弟子,從而開創武當三豐自然派。武當三豐自然派有傳人。其本門秘譜為:玄雲曲瑞靜……方妙明志本,大祥理幽微……定可達希夷。其武術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為主體,亦融會貫通演練。是陰陽相合、內外雙修、體用兼備、神形並茂,其勁路流暢,如行雲似流水、剛柔相濟的傳統武術。

(右二杜心五嫡孫女杜芳、右三省道協副會長馬勇奇、右四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杜鋼建留影於中加學校杜心五書院)

(杜心五徒孫與湖南省道教協會副會長馬勇奇留影於杜心五書院)

(三)自然門的創立和發展

晚清年間,神州大地習武之風盛行,武林中的新門新派也不斷湧現。作為近代武林名拳之一的自然門武術也是創世於此際。相傳自然門始祖徐矮師乃貴州人氏,人皆不祥其名,只知姓徐。因其身形矮小,下頜剛甫桌面,故俗稱「徐矮子」、「徐矮師」。在此之前,中華武術有南北二派、內外兩家、少林武當峨嵋三大門,武林中三百六十拳種,其中均未聞有自然門者。「徐矮子」自幼年起即習練各種軟硬功夫,翻筋斗、走軟索等無所不習,內外家、南北派無所不通。成年後遇奇人傳授,並開始闖蕩江湖,遍訪名師高士,技藝始得大成。因其身材矮小且貌褻,不為人重,故而隱居深山大川,潛心研究技藝,綜其所學,對各種門派的武術進行潛心研究,並獨闢蹊徑,熔合各派精純之長於一爐,始創獨特武術拳法,並自命名為自然門。

相傳,徐矮師尚在媽媽襁褓中時,被峨眉山上猴子搶去,被山猴撫養到六七歲,後被雲遊峨眉的武當道士救下,並傳之武當道家武功,同時,武當道士的道友峨眉道長也傳授其峨眉武術精華,所以,徐矮師的功夫來自傳統的武當自然派道家文化。杜心五,早聞徐矮師之俠名,並經友人舉薦,拜門習藝,從師十年,盡得師尊之真轉,並創造出「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之自然門功夫。此外,杜心五還創立自然門內功,它主以無中生有,不講著,不著相,以氣為歸,不失自然之本旨,自成一體,被譽為當今武林界奇技。是故,自然門發端於徐矮師,後經杜心五再創造並發揚光大,鼎盛至今,自然門在杜心五苦心經營下鼎足天下。

(四)自然門屬於道教門派中的一支

綜上可見,徐矮師之武學,起源於武當道長所受之功夫,深受武當三豐自然派武學思想之影響,兼得峨眉道家武學之精華;杜心五師從徐矮師,長達十年,其武學根基自然為道家武學、並或多或少受到武當三豐自然派武學宗旨之影響,再觀之自然門的武術思想「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故可謂自然門緣起於道教,並屬於道教武術門派中的重要一支!

三、杜心五武學與道教的淵源

武學,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是集健身、強身、防身、藝術性為一體的精妙傳統文化的結晶,千百年來,薪火相傳、推陳出新,既有高度成熟的技巧、迷人的神韻,又涵蓋了諸多的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基因。自古以來,道家思想在中國武術文化發展歷程中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道教是道家思想的組織化體現,通過道教的組織行為,運用道家思想做指導,對推動武學的發展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道教主要思想及其與武術的關係。

道家思想是道教思想體系的靈魂,道教的主要思想極為道家思想組織化運用的一種表現。道教思想主要以老莊哲學思想淵源為基礎,兼收各家之精華。老子學說中,「反者道之動」、「致虛積」、「守靜篤」、「弱之勝強」、「曲則全枉則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是至賢」等主體思想,對虛實、動靜、剛柔、曲直、強弱等辯證觀念作了精闢闡釋和論述;莊子學說中,「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達到生死不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境界,這些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極為巨大。

中華武術的哲學思想,是在古代道家思想的熏陶下產生的,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對推動武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武術的本體論就直接來源於道家的本體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武學技擊的重要原則:反者道之動。老莊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矛盾統一體,事物向對立面轉化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易到難、由柔到剛的過程;同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因敵變化、後發制人等思想,成為了中國武術最主要的方法論。2.「道」對武學的影響。「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宇宙萬物之本源,「道者,萬物之奧」;中國武術汲取了「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思想,視「道」為武術最根本的特徵;武術之道在於練之有形、用之無形,以一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動靜起落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變化無端,此乃「道」之效用。3.「氣」對武學之影響。「氣」,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宇宙自然與一切生命物質實體之間,充斥著一種至精至微、無所不在運動變化著的物質實體,這在武術概念中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中國武術數千年來均重視「氣」的思想,在實踐中要求精氣神的完美配合,認為武術的功架和招式是氣的運行,以氣發力,氣可以滲透到每個攻防技術中,武術高深的內在和明了的外在表現,均為「氣」的演化和體現。

(二)杜心五的武藝與道教的淵源

杜心武自幼酷愛武術,七歲從師武士石彪,學習「飛蝗石」;讀書之餘拜當地嚴克為師,學南拳拳術。十二歲,向老道於虎學武當拳內家功,正式接觸道家功夫,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十三歲,他四處掛牌求師,竟無一人勝他。後遇峨眉山武當高手自然門始祖徐矮師,前後跟師近十年,集武當、少林之精粹,創建自然門武術體系,練就一身硬功、輕功。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杜心五因痛恨黑暗的軍閥統治,辭官去職,隱退江湖,拜具有「神仙」之稱的劉天一為師,氣功和武術都得到了「劉神仙」悉心指點,習武與修道結合,相得益彰,其武功亦更臻於出神入化之境。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老道於虎、俠客徐矮師和「神仙」劉天一,此三人皆為當時道教高人,不僅武術高超,道學造詣亦頗為深厚,杜心五在二位恩師的熏陶和淬鍊下,將道家思想融入了武學之中,此時對道家思想在武學領域的運用已爐火純青,並將其升華為「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武學哲理。

綜上所述,杜心五武學與道教淵源深厚,杜心五武學思想是在道教或者道家思想思想的涵養下應運而生,又對推動和豐富道教武術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並由此可知,道家思想對武術的發展影響甚為廣大,或者說中國武術是在道家思想為基礎的中華文明的沃土中孕育成長並為人類文化的一個完整的文化形態。故深入研究杜心五武學思想與道教的淵源,深入研究道家思想與武術的關係,對於弘揚武術文化,開拓武術領域,具有深遠意義。

四、杜心五處世哲學與道教思想的關係

道家注重天道,強調人的自然性,超越甚至摒棄人的社會性,通過人的自然性把人融化到整個世界的自然性中,並進行純粹化、抽象化,從而構造出「天人同構」、「天人合一」理想世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於是「物我相忘」,於是人便能「逍遙遊」,因「天和」而「天樂」,因而是一種「大美而不言」的永恆的理想境界。上述思想,在杜心五身上亦得到了詮釋和印證。

(一)尊道貴德,順應自然

「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宇宙萬物產生的本源和存在的依據;道教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亦把「道」作為其信仰的核心。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社會現象的產生、存在和消亡,自有其規律,通曉其中的奧妙,並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縱觀杜心五之一生,在其習武、處世、為人,皆彰顯著「尊道貴德,順應自然」的思想。

(二)道術合一,兼容並包

「道」乃世界萬物之本源,學道、修道、悟道不僅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還可以洗滌和升華個人之靈魂。「術」,道教當中的「術」涵蓋的層面極多,在此是指各種保障生存、提高生命質量和社會交際的技能,通過技能的提高能更好地適應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道」與「術」二者並不矛盾,「道術結合,以術載道,以術顯道」。杜心五在這一方面,亦是完美地詮釋了這一概念,他文武全才,通過對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內化,使得自己武學修為漸臻化境,使得自己醫學上研究出新的濟世仁人的藥物;同時,又通過武術、醫學、文學、氣功等修習,總結出「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武學哲理。

(三)身重於外物,少私寡慾

現實之中有兩種活法,一種是「物重於身」,這裡的「物」是指外物,簡單講是指名和利;身是指健康生命。另一個活法就是「身重於物」。老子提出「身重於物」,就是說要把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要因為錢和名的追求而損害了它;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排斥人的一切慾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以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以達到養生的目的。杜心五宗師,雖為國家民族、為好友良朋四處奔走兩肋插刀,但是自身對於名利卻極為淡泊,數次歸隱於田畝,慨然撕毀土肥原賢給他的兩百萬元的支票,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餓死不用漢奸的臭錢」,安貧樂道,視榮華富貴為糞土。

(四)明哲保身,不敢為天下先。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也被道家運乎其內,點化成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並且告戒世人「不敢為天下先」。這裡的「不敢」解釋為「不願」,或「不勉強」。杜心五文采蓋世,武功舉世無雙,非為民族大義,關乎氣節俠義道,常謙遜為人、淡泊寄世,他常裝瘋賣傻,審時度勢,俠肝義膽,遊戲人間,介於出世和入世之間,有杜瘋子之稱,飄飄然似人間之一散仙。

(五)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之一。「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裡,「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這一思想,在杜心五的處世之道上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杜心五看到當時軍閥爭權,背叛革命,政府貪污腐敗,內心極為不滿,毅然隱身江湖,當了青紅幫的「雙龍頭」;1941年,國民黨為團結幫會參加抗戰而粉飾門面,成立全國抗日群眾動員委員會,想利用杜心五的聲望和幫會勢力,委以該會主任委員之職,並特派憲兵司令張鎮去慈利接他去重慶,不久杜心五看到政府對抗戰並無誠意,便於1942年以年邁體弱為由辭職歸故里,建斗米觀探索武學醫學科學,授課教藝自娛。

五、杜心五醫學與道教的關係

道教哲學與醫學的發展密切相關,以中醫學為主體性而言,在哲學上表現出以《周易》、 道教、中醫學三位一體的道本體論的系統關係。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在中國文化中可謂一以貫之。表現為道統文化特性的中國文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最高目標。就中醫學自身的發展而言,以道的哲學思維方式所受的影響就更是顯而易見。就中國文化的歷史而論,由於社會實踐中的問題所引發,對道的抽象和身體力行成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體內容。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道規範自己的理論體系,並直接的影響了《易傳》的形成和歧黃之術的理論體系。表現在哲學思維上形成了所謂的「醫易相通」和「醫道相通」的哲學觀。道教為徹底貫徹和實現道家的終極關懷問題,以人生的終生修道為實踐,在練功的實踐中由於對中醫學的需要,實際中的道教與中醫學的關係就必然表現為道教學者以道的哲學觀對中醫學的具體運用,以及在修道的實踐中以自身的練功實踐對醫道的理解而發展為道教醫學。

(一)道教對醫學發展的貢獻

1.道教的修鍊和養生。

為了達到得道成仙、延年益壽的目的,道教創造了一整套的修鍊、養生的方法,形成了系統的養生理論。道教養生的基本原則和理念是形神俱妙,性命雙修。道教認為精神與形體是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兩種基本要素和條件,而且形與神相輔相成,要長生就必須安神固形,形神俱煉,才能與道相合,「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與永恆的道「合真」就能夠使生命延續不絕。因此,道教主張性命雙修,分而言之就是性功和命功,性功修心,命功練形。

道術是道教徒用以修道從而延年益壽的具體方法。道教的修鍊之術非常多,主要分為精神、呼吸、形體、服食、內丹、房中術等幾個方面。精神修鍊以「清靜無為」為核心,切斷對物質名利的追求,見素抱樸,使心靈得以凈化和專一。呼吸修鍊即「氣」的修鍊,基本的是服氣法,類似於現代氣功中的調吸、吐納、守丹田的方法,通過不同的呼吸方式,吐故納新,達到養氣全神、祛病延年的作用。形體修鍊通過對人體進行按摩,或者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並配合以呼吸,達到疏經活血、理氣止痛的防病治病療效,形體訓練還包括各種拳術。道教在追求長生的過程中重視採食一些能增進體質、促進健康的藥物,如靈芝、茯苓、胡麻等,還有一些金石類藥物。道教徒幻想將金石類穩定不變的性質移入人體,以期像金玉一樣不朽,於是發明了煉丹術,他們採用金石藥劑或輔之以草木合劑,經過爐火的燒煉,引起一系列化學反應後形成金丹,金丹也稱為外丹。內丹派注重涵養心性,清修鍊養,主張修鍊內在的精、氣、神,使之在體內凝成「類如雞子」形的氣團,即是內丹,道教認為內丹在體內的運行可以祛病延年。房中術是通過對性生活的指導以達到陰陽相得,男女俱仙的目標。

2.道教醫學

道教醫學以延年益壽為基本宗旨,認為養生當先治病,健康的體魄是長生的出發點和基礎;道教還強調修仙必須度人,把行醫救人作為自己修道的必要步驟,道門領袖人物還注重以醫傳教,因此,鑽研醫學並加以廣泛實踐成為道士修行的一個重要部分。道教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流派,道教經典中醫書佔了不小的比重,很多道教典籍同時也是傳統醫學中的經典,很多高道同時也是名醫,比如葛洪及其所著《肘後備急方》、陶弘景的《本草集注》、孫思邈的《千金方》等。道教醫學在理論和實踐上對我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道教醫學主要以民眾為對象,以懸壺濟世為原則,形成了「救急、方便、實用」的特點。強調對患者生命健康高度負責,以「人命至重」為信念,不僅在技術上要求精益求精,而且要求不分貴賤,一視同仁,不為名利,救死扶傷,體現了為民眾服務的精神和對醫德的高度重視。在治療方法上,道教醫學注重精神療法和藥物療法的結合,強調存想、禱告等心靈調節和道德懺悔的心靈撫慰對去病康復的作用。道教醫學還基於「道法自然」的理念,提倡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的結合,並注重疾病的預防工作。

(二)杜心五醫學與道教的淵源

杜心五授業恩師頗多,多數習武之人,俱為半個醫師,其中尤其是武當老道於虎、俠客徐矮師、「神仙」劉天一三位,他們不僅武術超群,醫學方面的造詣亦頗為深厚。杜心五跟從他們學習武藝,尤其是道家功夫,即為修鍊和養生的技藝;同時,為了更好的學好武功,以及防患將來在搏擊當中受到傷害時,能及時自救和救人,就需要學習醫術,既達到濟世活人之目的,又能促進自身武學的精進。特別是1917年以後,杜心五隱退江湖,跟隨「神仙」劉天一精研醫道,採藥煉丹,習武修道,醫術更是突飛猛進。

杜心五通曉醫藥,尤其擅長治療跌打損傷。他嘔心瀝血,研製出千錘膏與丸、散,用以救死扶傷,施善積德。杜心五懸壺濟世,為窮人治病,從不收受酬謝,這些思想和理念,無不深深地烙下了道教行醫的印跡。他的徒弟如李家齊、朱允廉、韋精誠、戴子腎等人,都跟隨杜心五學過採藥治病的醫術。杜心五隱退慈利之時,建有斗米觀,一方面用於收徒授藝,一方面研究氣功科學,這對推進氣功治病,亦做出了巨大貢獻。關於杜心五治病救人的趣聞軼事,不勝枚舉,在此就無須贅述。

綜上可知,杜心五無論從師承背景、學藝經歷、行醫理念、治病藥方,都涵蓋著道教醫學的宗旨。故可以說,杜心五的醫學與道教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道教的哲學和醫學理念涵養孕育了杜心五的醫學技藝,同時杜心五又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探索推動著道教醫學理論的向前發展,豐富了道教的醫藥體系。

六、杜心五與道教的關係

杜心五不僅師承上,直接與道教有著極深的淵源關係,他還以道士自居,自己道號為斗米觀居士。杜心五在處世行為上,裝瘋賣傻,審時度勢,俠肝義膽,遊戲人間,介於出世和入世之間,似謫居塵世之散仙。同時1942年以後,杜心五目睹混亂的時局,便歸故里,在澧水河畔建一別墅,取名「斗米觀」。它坐落在饒河寨飯甑山山腰,隱藏於茂密的松林之中,四周澧水環抱,終日松濤滾滾,鳥語陣陣,屋後清泉潺潺,四季不斷,恍若世外桃源人間仙界,這正與道教宮觀選址一直,從地理環境中散發著濃郁的道家氣息。杜心五親書「斗米觀」,筆勢蒼勁有力,並與門上懸一對聯「十二天上坐,二七地下生」。杜心五隱居於此,與白雲青松為鄰,以皓月清風為友,探索氣功與養生之道。故可見,杜心五雖身是紅塵中人,性靈早已是道教界中的一員。

七、結束語。

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就似神秘的星空,擁有無數的奧秘留待人們探索;道教文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中華文化現象,是中華

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照見著過去,也啟迪著未來。杜心五就是這一神秘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光與熱溫暖著過去,也影響著未來。探析杜心五與道教之間的關係,不僅可以推動杜心五與道教的理論研究和發展,還可以為後人樹立一個榜樣,引領著人們繼續探索和弘揚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由於時間倉促,資料有限,本文若有偏頗之處,還望多予指正與包含。

GIF/1K

福生無量天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沙市雲麓宮 的精彩文章:

TAG:長沙市雲麓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