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百草慶佳節 5/8篇】中秋養生不宜大補,食補才是真補!

【百草慶佳節 5/8篇】中秋養生不宜大補,食補才是真補!

中秋是夏秋兩季氣候轉換的分界點。一過中秋,天氣明顯轉涼,晝夜溫差加大。因此,中秋時節調補一下身體很有必要。但盲目地進食補品又是很不科學的,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那麼,中秋時節應該如何養生呢?

食之有道

飲食均衡

1

切不可暴飲暴食

1

每天早晨吃粥

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中醫提倡在秋季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時節,不少地方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葯粥,例如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在秋季較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黃精粥等。

2

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防止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剩肺氣之侵入。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少辛增酸」,就是說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偏酸性水果,例如蘋果、葡萄、石榴、楊桃、檸檬、柚子、山楂、枇杷等。

3

應忌苦燥

中醫認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複發或逐漸加重。因此,秋令飲食養生應忌苦燥。

4

清淡飲食

秋季乾燥,應當多進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潤味甘淡的食品,既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止秋燥帶來肺及腸胃津液不足常見的乾咳、咽干口燥、腸燥便秘等身體的不適癥候或肌膚失去光澤、毛髮枯槁的徵象。

因此,秋季飲食應當以甘淡滋潤為宜。可多吃些具有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則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等以及豆類及豆製品,還有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等。也可製成佐餐或飲料食用,如蜜煎銀耳、各種新鮮果蔬汁液等。

或加工製作成羹粉湯粥,如香菇豆腐湯、扁豆粥、藕粉羹等,既有營養,又能潤燥。且瓜果蔬菜中含有的豐富水分、維生素、纖維等,對預防秋季6節氣期間最易出現的口鼻目干、皮膚粗糙、大便秘結等現象大有裨益。

秋高蟹黃

淺嘗輒 止

2

蟹黃好吃也要健康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吃螃蟹早已不再是什麼稀罕事。尤其在中秋時節,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成為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然而,螃蟹的營養價值雖高,但過食螃蟹,卻是中老年人養生的大忌。

膽固醇過高不可多食

「蟹肉富含蛋白質,但是蟹黃與蟹子的膽固醇含量較高,不建議多吃。」中醫專家說。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人體每天膽固醇的攝入量應低於300毫克。每隻螃蟹的蟹肉約佔整隻螃蟹重量的40%,一隻250克螃蟹的蟹肉為100克,而每100克蟹肉中的膽固醇含量一般為235毫克,蟹黃一般為460毫克。由此,醫生建議,「螃蟹好吃需適量。」

體寒者不可過食

由於中醫認為蟹性寒,故在煮食螃蟹時,宜加入一些紫蘇葉、鮮生薑,以解蟹毒,減其寒性。因為螃蟹屬於寒性食物,產婦吃多了對自身體質有損害,如果坐月子期間是母乳餵養寶寶的話,也有可能影響到寶寶。痛風患者食用時也應自我節制,患有感冒、肝炎、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蟹。

必須確保徹底煮熟

由於螃蟹的生活習性,沾滿了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一定要將螃蟹蒸熟。死蟹更不能食用。如果吃蟹不注意衛生,就會使人致病甚至中毒。

不可與柿子同食

螃蟹也不能和柿子同食。因為柿子的鞣質與螃蟹蛋白質相結合容易沉澱,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質,會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導致吃的人出現腸胃不適的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