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說的這碗牛肉麵,跟蘭州無關

今天說的這碗牛肉麵,跟蘭州無關

地 道 風 物 十 一 特 輯

風物君語

兩個多月前

我在北京的衚衕里竄進竄出

就為了想知道在這個城市開重慶小麵館的

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每個奮鬥在北京的胃,都被重慶小面慰藉過

做完那個選題

我在想

不止是重慶小面

在川東,每個城市都有一碗面

抓住了那裡人的胃

離開了家鄉

這碗面就化為了鄉愁

「到內江那天晚上你想吃什麼?我好提前準備了。炒牛肉?兔子肉?牛肉麵?」

「牛肉麵吧……」

幾乎每次回家,我跟我媽之間都會進行一段這樣的對話。

離開四川以後,提起吃麵條,人們總有一種刻板印象——面就是北方拉麵。

7 年前,我離開了四川內江的家,開始了在北方的生活。讀大學的時候有個銀川室友,那時候我們之間有個月經話題——誰家的牛肉麵最好吃。在西北,清真牛肉麵也算一道招牌了。後來我有機會去了趟銀川,她特意為我安排了幾頓拉麵,但仍舊沒有征服我狹隘的舌頭。

像這樣的家鄉街頭美食,誰都沒法說服誰。對於我來說,牛肉麵還就是內江的好吃。

GIF/676K

走在內江城裡,開著麵館的街道上總能飄來燒牛肉的味道 圖/來自網路

「原來川渝的面也挺好吃的」,這個認知大概隨著 2014 年《舌尖上的中國》大火被普及了。今天的重慶小面佔領著全國各個街頭,但聽口音就知道很多店老闆不是重慶人。除了重慶,在川東,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碗屬於自己的面,成都擔擔麵,宜賓燃面,雅安撻撻面……在內江,這碗面是牛肉麵。

在內江吃面,吃個味道

跟重慶小面一樣,牛肉麵是內江人的早餐。

光我念書的中學校門對面就開了不下 5 家麵館。那時候,學校上午第二節課下課會有 25 分鐘的休息時間,到了課間,沒吃早飯的同學就會走到校門口訂牛肉麵吃。

十年前,同學們手中最時髦的手機還是諾基亞滑蓋功能機,外賣 App 還沒出現。當時的麵館老闆到了課間就會守在門口,等著同學來點餐。那時候到了上午第三節課,教室里經常充斥著一股牛肉麵的辣椒油味兒,尤其是在冬天。

內江人吃面其實就吃個味兒。這也是整個川東麵條的特點。上大學的時候,我最喜歡跟銀川室友爭論吃面最講究的是什麼,她覺得是面的筋道,我卻覺得是麵湯的味道。

牛肉麵的哨子就是一道硬菜

這味道也是熬出來了。別看去店裡吃面,一碗面五分鐘就能端到你面前。但前期燒牛肉,熬麵湯也是道費時的工序。

牛肉麵里的牛肉哨子本身就是一道硬菜。燒牛肉用的牛腩肉一般被切成一塊一塊的,切好的牛肉先要放在沸水裡煮,去掉血沫。然後是用熱油將老薑、大蒜、花椒炒香。

再將牛肉倒入鍋中,適當加入豆瓣醬翻炒,並加入料酒去腥,老抽上色。

之後再加水沒過牛肉燉煮,燉煮過放入包有陳皮、八角、桂皮等香料的調料包。大火煮開吼調成小火,慢燉 3 小時到牛肉軟爛。

最後加入適當鹽,大火收汁。完成以上步驟,一碗牛肉麵最基礎的底料就算搞定了。

但一碗牛肉麵要想好吃,調料上還得再廢些功夫。小時候喜歡去麵館里吃牛肉麵,也因為店裡的面辣椒油香。家裡自己煉辣椒油,直接把油淋在辣椒面上就好了。但店裡的辣椒油一般是加了姜蒜、桂皮、香葉等香料煉的。除了這些底料,面出鍋前,面碗里加入生抽、蔥花、韭黃和香菜。

光調料就加了這麼多,口味能不重么?但就是這重口味讓人戀戀不捨。

離開了,懷念的也不過一個味道

也因為這重口味彌補了麵條本身的不足。

在內江的麵館吃面,店家用的麵條是鹼面。這種面在南方常見,在四川,由於小麥的生長周期較北方短,小麥的筋道普遍較差。在製作麵條的過程中,人們會在麵糰里加入鹼,增強麵糰的硬度和彈性,這樣的麵條在煮的時候不那麼容易坨。

靠加入鹼來提升口感的麵條當然比不過天然筋道的北方拉麵。所以,內江這碗先天條件不足的牛肉麵,靠後天的調味取勝。有時候吃自家做的牛肉麵時,面吃光了,我還會加些冷飯泡在麵湯里吃,因為牛肉麵湯的味道實在太好了。

GIF/844K

這樣的麵館,在內江街邊隨處可見。 截取自紀錄片《舌尖上的內江牛肉麵》

內江這座城市是什麼味道,你從這碗面里就能嘗出來了,因為它基本就是調料堆出來的街邊美食。而調料幾乎也是川菜的秘訣所在。在《老饕漫筆》里,趙珩就將川菜總結成「雖也有五味,濃淡各異,但總的來說是以鮮香,醇厚為特色,這中間作料起了很大作用。」

離開了內江,要再想吃到這麼香的牛肉麵就很難了。因為調料的品質、打料手法各地都有差異。這也就難怪內江出生的張大千燒得一手好牛肉了。一生漂泊各地的張大千在定居台灣後,最愛用內江的牛肉麵招待客人。他甚至自己有一套燒牛肉的秘方。在這個畫家那裡,鄉愁早就化作一道拿手菜了。

舌頭或許是人一生中最固執的部位,即使生活習慣,愛好可以隨著走過的地方改變,但一個人從小養成的口味一旦定型就很難改了。我和大多數身邊生活在外地的朋友一樣,回家以後火鍋可以不吃,但牛肉麵一定要吃,因為出了這座城市,想再吃到一碗正宗的牛肉麵就難了。

文 / 逗逗的妹妹

插圖 / 逗逗的弟弟

文中圖片由作者拍攝

即使已經走過了很多地方,嘗過無數美味,大家心裡最懷念的,也許還是從小就熟悉的味道。不可複製的家鄉味,就像是一條無形的繩索,始終牽著身在異鄉的我們。

我是愛囤零食的分割線

關於「吃」的記憶,總是最特別

雙節之際,風物君也想為大家

留下一份難以忘懷的舌尖美味

靖江雙魚肉脯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魚露與鮮肉相逢,碰撞出滋滋香味

百年傳承工藝,烘烤著時間的味道

世間美食不可辜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道風物 的精彩文章:

潮汕人把生活熬成了一碗粥
聽說它是中國服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天水、地泉、人造水,皆逃不過吃貨的「魔爪」
食蟹、賞菊、「桂花雨」,一切風雅之事撲面而來
海芋、魔芋、香芋,它們都屬於芋頭家族嗎?

TAG:地道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