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工作就是為了掙錢嗎?

工作就是為了掙錢嗎?

前陣子,知乎有一個問題,叫做「年輕時一味追求高工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這樣真的有利嗎?」

排名靠前的回答,加起來有幾萬個贊同,全部是同一個態度:

年輕時一味追求高工資,會帶來錢。

這樣真的有利嗎?有利。

有幾個比較專業的回答,來自人力資源專家、高層管理者、諮詢顧問,委婉地批判了這種觀念,無一例外,都被踩到十名開外。

不止這個問題,在許多問題下面,基本都是這種態度:

別跟我提情懷、目標、成長這些虛的,沒錢?免談。

包括我上周寫了篇關於工作和加班的文章,也在後台看到這麼幾條留言:

工作不就是為了掙錢嗎?拿多少錢,做多少工作。不要給我畫餅,我只認到手的錢。

我和他們聊了幾句,得知:他們從事的崗位不同,收入有高有低,但普遍都有這麼幾個共識:

1. 勞資雙方天然對立,無產階級和資本家勢不兩立,老闆總是在剝削員工。拿多少錢,就干多少活,否則就是被剝削。

2. 工作是一種謀生手段,現在工作只是為了掙錢。如果掙夠了錢,沒人願意工作。

當然,我理解:一方面,房價漲,物價漲,每個人的生活壓力都非常大;

另一方面,太多的雞湯,已經使人們產生了免疫力 —— 大家開始發現,說得好聽,但聽完不是還得去加班掙錢?生活並沒有任何改善嘛。

在這種情況下,極端強調收入的重要性,把工作完全跟收入掛鉤,是可以理解的。

但這種觀念對不對呢?

我並不提倡。

我們不妨這樣思考一下:

如果工作是為了掙錢,那掙夠了錢之後呢?

很多抱持這種觀念的人,通常都會信奉另一個觀念,叫做「財務自由」。

他們的理念是,現在工作是為了掙錢,等到錢掙夠了,我就不必工作了。到那時,我就自由啦,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每當遇到這樣的人,我都會問他:那等你掙夠了錢,你想幹什麼呢?

回答往往有兩種:

一類是創造 —— 比如開基金會、做慈善、開公司、寫書……諸如此類。

那這,不還是在工作嗎?

而且,工作比較資深的朋友,都知道,打工是最輕鬆的,為自己工作要累得多,負擔也重得多。

這真的是你想要的「自由」嗎?

另一類,是消費 —— 比如旅遊,買遊艇,買別墅,吃了睡睡了吃……

怎麼說呢,這種生活,看上去很誘人,但你真的試試就會知道,偶爾玩玩可以,幾十年都過著這種生活,其實很無趣。

我身邊也不乏 Gap 了一兩年的朋友,至少錢是充足的,不用為生計發愁,但他們的狀態非常一致:放下工作太久了,會有恐慌感。

這種恐慌感來自哪裡呢?

不是生活壓力,而是和社會的鏈接。

本質上,人需要通過跟社會鏈接,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和意義。

如何確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

你能為社會創造多少價值,你對自身的認同感和成就感,也就會越強烈。

而這,才是使我們對生活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的最大因素。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工作 - 掙錢 - 財務自由,本質上,就是一個偽概念。

我們的確應該追求自由,但這種自由,不是「不用工作」的自由,而是「減少對外部的依賴性」。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身邊但凡比較成功的朋友,基本上都不在企業里了,主要有三種去向:

第一,是去做投資人。有做風險投資的,也有做價值投資的。

第二,是去做知識服務。幫企業做培訓、顧問,或者寫書、講課、當行業領袖等。

第三,是自己做實業,開公司,紮根垂直行業。

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呢?

簡而言之,就是:不用依賴於某個企業、平台,而是自己去創造價值。

前面講過,人需要通過創造價值,來確認自己在社會裡的存在感和意義。問題是,阻止你去創造價值的,是什麼?

不是錢,而是你的外部依賴性。

非常簡單,如果你緊盯著收入不放的話,很可能的後果,就是發現:自己到了三四十歲,掙了足夠的錢,但是卻沒有公司要了。

這樣的人少嗎?比比皆是。

我有幾位朋友,招人的時候,有個一致的觀念:不招大公司出來、35歲以上的員工。

為什麼?不是因為他們貴,而是因為他們做的事情,局限在很小的一個模塊,沒法統籌全局,更沒法站在整個公司的角度,去協調不同的部門和團隊。

到了那時,你會發現,錢可以買來安逸的生活,可以買來物質,但無法買來成就感和滿足感。

你真正缺少的,永遠不是錢,而是對這個世界的適應性。

說個令我感觸很深的事情。

昨天和一位傳統企業的朋友吃飯。這位朋友,剛卸去500強全球副總裁的職位,出來開了一家公司,給企業做管理諮詢和培訓業務。

我問他,現在單幹之後,感覺怎麼樣?

他說:比以前累多了。以前制定好戰略,交給下屬去做就行,但現在,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收入卻還不到以前的一半。

提一下,他卸任前,光年薪就是300萬,總資產不知道,但肯定已經「財務自由」了,做點投資什麼的也不在話下。

我問他:既然出來之後,收入還沒有以前高,那為什麼還要跳出來呢?

他說:因為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我干到多少歲時,會被動退休?

第二,我估計自己能活到多少歲?

第三,當我被動退休後,這幾十年里,我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他說:我仔細想了想,萬一哪一天,我年紀大了,企業不要我了,失去了競爭力,賦閑在家裡,我能幹些什麼?是,我不必為生計發愁,遛遛狗,打打牌,也不是不可以,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又說:有很多朋友對我說,你可以寫書,可以給企業當顧問,可以去講課……但如果我一直在企業里待下去,我沒法更新我的知識,沒法接觸到世界的變化,我去做這些,怎麼競爭得過年輕人?

不知道你有什麼感想,但我當時被深深觸動了。

這位朋友,階層比我高得多,資歷、經驗和資產,更不是我能夠相比的,但他每天思考的是什麼呢?是「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被時代拋下」。

這種憂患意識和眼界,說實話,不是一般人能夠具備的。

當然,大多數人,也許還在為生計奔波,暫時還達不到這樣的層級。

但是,他離退休,起碼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就已經在謀劃退休後的事情。如果我們事到臨頭,才去思考和規劃,是不是太晚了一點?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看待工作呢?

答案很簡單:把工作,當成一個試煉場。

我一直所踐行的,就是這樣的價值觀:學習 - 應用 - 反饋內化。

簡而言之,我會先做一個規劃,再思考:針對這個規劃,我需要學習什麼東西?需要獲取什麼知識和經驗?

然後,再把我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中,去檢驗它們,獲得反饋,不斷調整,將其變成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說,在企業里的每一個任務、每一份工作,我都會把它們看作,是為了將來實現「獨立創造價值」的練習。

所以,對我來說,什麼時候我會選擇跳槽呢?

答案是,當我覺得這份工作,不能繼續為我提供「試煉」和「探索」的機會時。

這個時候,無論收入多少,前景如何,對我來說,它都是無價值的。

我在這個位置,多坐一天,都只是在消耗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

說說自己的故事吧。

我剛工作的時候,工資 2700,在廣州,還要租房,還要給家裡錢 —— 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無法想像。

但我就這麼撐過來了。那幾年,不知道向周邊的朋友借了多少錢,也不知道多少次,把每天的開銷壓縮在 10 塊錢以內。

最辛苦的時候,6 點起床,買一份白菜和豆腐,下鍋燉,中午帶去公司吃,晚上回家繼續吃。

是我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嗎?當然不是。校招的時候,拿了十來個 Offer,隨便哪個都比這份工作高,甚至有些還包吃包住,還有幾個名企,都拒了。

現在呢?

當然,還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但至少,可以有底氣離開企業,去探索其他的一些可能性。

借用一位朋友說的話:

就算我們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至少隨便去哪個公司,拿幾十萬的年薪,都不成問題。既然有這條退路,又還年輕,為什麼不多挑戰下自己,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呢?

我不會告訴你「要加班」,也不會告訴你「要吃苦」,更不會告訴你「要犧牲身體」。

不,這些都太辛苦,我寧願你永遠不要承受。

我想告訴你的,是什麼呢?

如果有一天,「收入」跟「成長」出現了矛盾,我希望,你能夠不要只考慮前者,而是能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我希望,你能夠去考慮那三個問題。你能去思考:

我現在做的事情,能帶給我什麼?

萬一我被企業拋棄了,我還能做些什麼?

畢竟,能夠帶給人幸福的,永遠不是錢。

而是被這個世界所需要的感覺。

作者:Lachel,互聯網經理人,高效管理達人,知乎10萬關注答主,LinkedIn、36氪特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 的精彩文章:

職場新人看不清、聽不清、拎不清這3宗罪,你犯過哪條?
在恐懼中探索恐懼,我們終將束手無策
褚時健:誰說我死了,我還能再干500年!
我們,都需要一個知己
這種能力都沒有?你的人生危險了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