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這些淡淡的愛情,遠比電影感人……

這些淡淡的愛情,遠比電影感人……

圖:堆糖網

比起巨大的幸福

單純卻美好的小幸福更讓人踏實

作者 | 陳蔚文

插畫|堆糖網

老兩口在這個菜場賣了好幾年菜。

他們肩並肩站在攤位後,手上擇著菜或剝各種時令豆子,他們攤上的菜特別乾淨,水靈,一小束,一小捆,一小把,不論芹菜或香椿,都擺放得賞心悅目,相較其他菜攤顯得簡直有些文藝——

菜場是吵吵嚷嚷,充溢生機且有些粗魯的,多數菜攤上胡亂堆著菜,地上散落著老菜幫,黃菜葉,老倆口的攤子從沒有這一幕,他們在靠窗的一個獨立攤位,不和其他攤檔連著,擇下的菜葉垃圾放在一個筐里,連那隻筐也是平頭正臉的。

老倆口生意不算好,「乾淨」在菜場來說意味比其他攤位更高點的價,通常主婦們更願意買堆碼得看去就像清倉拋售的菜。

但這麼多年,老倆口就這麼守著攤,他們的衣著也和售的菜一樣,利落,清爽。老頭花白頭髮理得短短的,老太太一頭短髮抿得一絲不亂,衣襟上會據時令別一對白蘭或一朵桅子。

他們讓我想起Ins上那對韓國情侶,他們秀恩愛的方式是,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站在同一個地方,把這些穿情侶裝和甜蜜的日常用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年輕且時尚的恩愛。

那對菜攤上的老夫妻,在市聲嘈雜的菜場,一起出攤,一塊收攤,每日肩並肩地擇菜剝豆,邊聊閑話——也是一種恩愛,《詩經》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恩愛。

圖:Lost7

「上海麵店」,開了幾十年,店主是對膚色白凈的夫妻,加工各類面製品,鹼水面,餃子皮,餛鈍皮,春卷皮……

從我搬來這條路,他們的店子就在,據說夫妻倆是當年上海下放知青。兩人都有些嚴肅,不大與顧客攀談,碰到上海老鄉來買東西,才會熱鬧地用上海話聊上一會。

前些年,店子中午也營業,妻子在一張竹製躺椅上午休,丈夫照看生意,如有人來買東西,丈夫的聲音壓得很低,有時只用手勢表示,這時就算有上海同鄉來,丈夫也不聊天。

他們各有分工,丈夫軋面,切面,妻子負責碼放,過稱,兩人配合井然。店子沒生意時,夫妻兩人用上海話聊天,兩人講話時的表情一點也不嚴肅了,放鬆,體己,有一種外人進不去的默契。

兩人穿一樣的藍布工作服,戴一頂白帽,如同情侶裝,雖沾一身麵粉,看去還是整潔,那種南方人的細緻,把一爿小店理得清清爽爽。

從去年起,店子每天中午必掛出休息的牌子,下午三點開門,顧客突然意識到——這小店開了這些年,夫妻倆也都老了,要回去午休才能支持下午的營業了。

再後來,店子雇了個年輕人,敦實的小夥子,把軋面,壓面等體力活接過去,再後來又來了位敦實女人,小夥子的妻子。春節後,這對年輕夫妻把上海夫妻的店接了。

年輕夫妻手腳勤快麻利,有次兩個女顧客來買燒賣皮,邊討論怎麼包,小夥子從冰箱里取出妻子包的燒賣給她們看,燒賣捏得有模有樣,開口的地方像一朵花苞。

女顧客讚揚道,包得蠻像樣,怎麼做的?小夥子有一點不好意思與帶著更多自豪說,不知道呢,是她包的。

夫妻倆隨和,和上海麵店風格清冷的夫妻不同,他們成日臉上掛著笑,「笑迎八方客」的喜慶。

喜慶中,有種齊心協力把日子過好的勁頭。

中午男店主休息,仍在那把竹製老躺椅上,女店主招呼來客,有顧客瞥見午休的男店主,聲音壓低點。

「沒事,吵不醒!火車都拖他不走!」,黑皮膚的女店主笑起來挺俊俏。

圖:堆糖網

GIF/353K

院里的門衛老夫妻,都七十幾了,兩人一般瘦,長相頗像,似乎那真是長期生活在一起形成的。

門衛室很小,五斗櫥上的電視從早到晚放著養生節目,門衛老頭忙於根據專家指示製作各種食療,比如黑豆浸醋,把芝麻粉和核桃粉攪和在一塊,小門房裡常充滿各種香氣。

除了養生食療,老頭每天大早風雨無阻地做一套健身操,拍肩打膝,頓足晃臂,赫然有聲。

有時晚上去門衛室拿快遞,准看到他在用藥包泡腳。老太太沒這麼上緊養生,既不做健身操,也不泡腳,有鄰居與她玩笑,「你也不學學你老頭子,看他多惜命!」老太太笑笑。她話不多,脾氣比老頭溫和。

老頭脾氣不好,和住戶時有摩擦,有時住戶去門衛室取快遞,嘟噥說沒翻著,老頭的聲調就急躁起來:房間本來小,成天這麼多件堆著,下腳的地方都沒了!

一間這麼小而雜亂的門衛室,卻不妨礙老頭不折不扣地養生,包括每日做飯,用一隻小電飯煲,計好量,不吃剩飯剩菜。

飯後大概八九點,老頭要吃點什麼膏、什麼粉之類,有次我去取件,聽見有個與他相熟的鄰居老頭調侃他,「成天吃這些玩藝兒也不嫌煩,準備活一百歲呀!」

「一百歲可不敢想!活得比我老太婆久就行啦,我走了誰管她?」老頭粗聲大氣。

門衛室昏黃的燈里,我一下愣住,想起之前有鄰居說,老頭比老太要年長些,大八歲還是十歲?記不得了。還想起老頭老太似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離異,惹出不少麻煩……

每逢年節,老倆口都在門衛室過,外面鞭炮驚天動地,門衛室如常,那台電視仍舊播放著健康類節目。

圖:Lost7

每回去父母家吃飯,餐桌上總吵吵鬧鬧,為空調的溫度,為菜的鹹淡,為父親酒杯斟的深淺,為哪句話未遵循事實……任何一點小事都可成為父母吵鬧的由頭。

有時一方火大,作勢離桌,我和先生還要趕緊勸解——這不是樁好乾的活,要不偏不倚,以免得罪了另一方。

「你爸媽也真有意思……」先生說,他的潛台詞是,我父母性格相互這麼擰巴,怎麼就湊成了一對?還一過就快五十年。

先生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類型,他母親在世時,與他父親少有爭執,即便哪一方鬧起脾氣來,另一方總會少說幾句讓著,因此家裡總是和諧氣氛。

唉,比起「別人家的父母」,我的父母多年來形成了顛撲不破的定局:活到老,吵到老。

可同時,他們的吵鬧中還穿插著如下——

父親常來我這,帶點樓頂種的菜或一些給我兒子乎乎做的吃食,但他從不在我這吃飯,因為要趕回去給給我媽做飯。

尤其這幾年,母親身體愈糟糕,腿腳都不大便利後,一應事情都是他照料,包括買菜做飯,遞水煎藥,冬日裡母親胳膊舉不起來,脫件毛衣都得我爸幫忙。

母親是長女,底下弟妹一撥,有碰上喜事需要送個祝福或境況不順需要送個溫暖的,都由父親代辦。七十幾歲的人,騎個電動車風風火火,給這家捎些東西,給那家送點問候。逢母親的弟妹攜家眷來家,父親必熱情留飯,下廚整出一桌子菜。

外婆沉痾不起的那段日子,父親如兒子般參與照料陪護,直到把老人送走。每年清明節,父親不辭辛苦,乘車四五個小時回母親的老家為外公外婆上山祭掃。

日復一日,他倆在吵吵嚷嚷中度過。吵嚷並不妨礙日子的運轉——簡直像吵嚷是日子必要的潤滑劑一般。

父親也屢屢有被氣得不行的時候,有時我們都替打抱不平,慫恿父親發次火,以壓壓母親的氣焰,可父親,他很快自我勸慰:算了,你媽身體不好,我懶得跟她計較!

倒是我媽還好意思來向我們告我爸的狀,我和姐姐對她說:「知足吧,媽,你可是找上世上最好的男人!」

我媽先是不服,然後呢,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這個說法。

作者:陳蔚文,中國作協會員,《讀者》雜誌首屆簽約作家。小說及散文作品見於《人民文學》《十月》《鐘山》等刊物。出版小說集《雨水正白》,散文集《隨紙航行》《見字如晤》,隨筆集《不止是吸引》《情感素材》等作品。

《讀者·原創版》2018年訂閱開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原創版 的精彩文章:

千萬不要讓爸媽養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蘭州男人與蘭州牛肉麵
他們用手機拍的不是照片,是被忽略的美好日常
頭髮都沒了,還熬夜呢?

TAG:讀者·原創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