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莫留皋魚之嘆:子欲養而親不待

莫留皋魚之嘆:子欲養而親不待

莫留皋魚之嘆:子欲養而親不待

枯木

大家都知道的「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自《孔子家語》和《韓詩外傳》,古文略有差別,主題確實一致的。原文大致為:「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辟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以上被稱為「皋魚三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一失是常年遊學,沒把侍奉父母放在首位;二失是雖然有崇高的志向,卻有時為了(名利)侍奉討好君王,(把親人排在後面);三失是和朋友交往深厚,很少斷絕交往,卻疏遠了親人。第二種解釋:一是沒有盡孝道,失孝;二是沒有給君王納諫,失諫;三是交往朋友原先深厚,後來逐漸疏遠,失友。筆者認為第一種解釋比較貼切,和古文所表達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較為符合常理。

「皋魚三失」後來常被用作孝子不及養親的典故,來告誡人們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竭力奉親,讓為人父母者不遺憾於世。漢代經學家馬融曾有《長笛賦》,「屈平適樂國,介推還受祿。澹臺載屍歸,皐魚節其哭。」,用了四位賢人的典故,屈原志潔高尚,不隨波逐流而投江;介子推不戀高官厚祿回報,背母入山,被火而焚;澹臺滅明(孔子弟子)不因子溺江難以打撈,也要載屍而歸;皋魚失親而悔恨涕泣。

古人重孝,傳統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也是「孝道」,「百善孝為先」,人若知孝,那麼就可以由孝轉慈,由慈轉善,由善轉仁,由仁轉義,由義轉禮,由理得智,仁義禮智信皆由孝而生。一個人,即便是學問再淵博,知識再豐富,頭銜官位再煊赫,財富再堆積如山,如果不懂得孝道,那麼,也是白活一生,昏庸一世,枉而為人。

我有一友,少小聰慧,青年求學,高中大學研究生順手拈來,畢業後異鄉打拚,忙於事業,一心想出人頭地,發誓不成功不歸鄉。歷經多年不懈努力,總算功成名就,然而令堂卻早早離世,竟然未盡些許孝心,談起此事,感慨「要錢何用,要名何益?」,每每潸然淚下,涕泗橫流,早知如此,悔不當初。是呀,有時候我也反側自問,自己究竟有沒有做到孝道,是否有愧於做人子,難道父母就是為了子女的錢財而付出的嗎?難道用錢財可以代替孝心嗎?

我們每每用工作忙,學習累,出差多、買票難來搪塞,總以為高堂健碩,假以時日,富貴滿堂,衣錦還鄉,方才盡孝心。殊不知,我們在浪費時光,徒令父母憂傷。《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要為父母高壽而歡喜,一方面又為他們衰老而恐懼。李白有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看著父母漸漸老去,華髮滿頭,豈能不悲嘆時光短暫?俗話講「三十年前父教子,三十年後子敬父」,隨著時間流逝,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盡孝的時日越來越短促,甚至「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倘若疏忽,瞬間成為黃泉世間隔路人,豈能不令人終生遺憾?

孝順父母,千萬不要用金錢衡量,父母生我、育我、愛我、疼我、憐我、惜我,從未有以父母會想到以後的回報,只是在盡一個為人父母的本分,這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髓,這是人世間最高尚的情操,他們為了子女甚至第三代嘔心瀝血,奉獻一生,他們看到子女茁壯成長,兒孫成群,環繞膝下,為天倫之樂而欣慰,這是人性的最美的光輝。有的人拜佛、拜菩薩、拜觀音,為了求神保佑布施錢財,重塑金身,磕頭燒香,無比虔誠;殊不知,家裡就有兩尊,而且是真佛、真菩薩、真觀音,但是不少人卻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豈不悲乎?!

六祖慧能曾有佛偈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是呀,如果您孝敬父母,宅心仁厚,那麼您就已經「立地成佛」,何須四處追求呢?希望那些為人子女,父母健在的人們,能夠幡然醒悟,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常回家陪陪父母,和他們聊聊天,散散心,或者將父母接來共居,「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略盡孝子之禮,讓父母度過歡樂的晚年,不再有「皋魚三失」之嘆,不再有「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悲,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2017-10-5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中秋節民間習俗趣談
秋天花卉推薦:美麗的蔥蓮和韭蓮
秋天一定要住在北京
米竹的鑒賞與養護管理
桂花盆栽少開或不開花的10個原因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