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中秋月照幾千里,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月照幾千里,不知秋思落誰家?

皓月當空,朗潤的明月在天空中將月色一瀉千里,落在每個思鄉的人心上。溶溶的中秋月色彷彿能照射出思念的形狀,可一瞬間卻化成了庭下積滿的厚厚的霜,多少在旅館的床上夜不能寐的遊子在若有所思,雙鬢明朝又一年,早早地想著次日清晨早起動身,登上征程,抑或是回到多年未回的故鄉以及見到常年未見的親人,還有可能是奔向自己的理想與未來,以及脫離官場的爾虞我詐與勾心鬥角。

中秋月照幾千里,不知秋思落誰家?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 蘇東坡《水調歌頭》

蘇軾面對著一輪明亮的月亮,兀自思念著親弟弟蘇轍,運用形象描繪的巧妙手法,給我們創建出了一種親人天各一方的寥廓曠遠的氛圍,反襯出自己毅然獨立與樂觀曠達的情感思想。那些「有空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詞句讓了解他身世的人不禁為之唏噓感嘆,這個時候的蘇東坡已經有些「齠齔好道」,到了中年以後,他又曾在信件中表示過要「歸依佛僧」,可見他的思想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比較矛盾糾結,所以他的這些想像就很容易理解了。他的這種出世思想與他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與當政的王安石政見不同,關係不和,所以就註定了他的仕途不會順利的。

中秋月照幾千里,不知秋思落誰家?

此時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著太守一官,幾年前(1071年)他為了避開政治漩渦,尋求一片心靈的寧靜與慰藉,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後來又調任密州,表面上是他自願請調,但很大程度是他已經受到了冷落與忽視,並且此時與蘇轍已經有七年的時間沒見過面了,這份思念之情與落寞之情有多麼厚重,我們應該可以想見的。

中秋月照幾千里,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痴頑。見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

天應有意故遮闌。拍人間。等閑看。好處時光,須用著些難。直待黃昏風卷霽,金灧灧,玉團團。

雨過天晴,如同被清水洗過的天空上的朗朗明月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特別是這輪中秋時節的時候出現的明月彷彿也別有一番情調,照耀在水面上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中秋月照幾千里,不知秋思落誰家?

作者也是一個漂泊於宦海的遊子,深感官場的不易,人生的艱難,此時面對溶溶月色也是滿心歡喜,卻不免有些落寞,惆悵滿腹哀怨,清愁滿溢而出,化為一縷一縷的凄苦憂傷,凝固於心。流露出這些年辛苦操勞卻沒人賞識的痛苦,不過隨著天氣逐漸放晴,一切都沐浴在溶溶月色之中,他的心情也逐漸好了許多,不再為這些煩惱糾纏,無所掛礙,隨遇而安,與世無爭。

中秋月照幾千里,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之夜,皓月千里,它帶來的秋思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愁思,而往往在這份秋思中有很多豁達的人能夠走出來,擁抱美好的生活與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度 的精彩文章:

人不輕狂枉少年,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豁達蘇東坡: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物換星移幾度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三觀不合的愛情,話不投機,一拍兩「扇」
村舍外,古城旁,茂林修竹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TAG: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