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民眾甲午中日戰爭前心態:自身落後,為何要與強大中國為敵?

日本民眾甲午中日戰爭前心態:自身落後,為何要與強大中國為敵?

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謀良久,清朝倉皇迎戰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那麼這場戰爭又給兩國民眾的心理上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日本民眾甲午中日戰爭前心態:自身落後,為何要與強大中國為敵?

慈禧太后

查閱相關史料,可以發現,甲午中日戰爭開始之前日本民眾對於中國是充滿敬畏感的。例如,日本《明治大正見聞錄》里記述,甲午戰爭開戰時,家住上州沼田的生方敏郎正好12歲。他家裡有一道被視作珍寶的中國屏風,他家鄉一年一度的夏日祭的山車上,高立著劉邦、項羽等中國豪傑的等身人像,他一直被父母和老師教授的是漢文典籍。他不明白日本為什麼要與這樣一個國家為敵。「當時的日本人,可沒有誰敢自負說要比過中國人,我們只奢望不要太落後於中國就好了」。

日本民眾甲午中日戰爭前心態:自身落後,為何要與強大中國為敵?

李鴻章

在東京出生的作家谷崎潤一郎也是如此。他在回憶錄《幼少時代》里寫道:「有一天,我在飯桌上問父親日本為什麼要對中國開戰,父親一邊喝酒一邊長篇大論的解釋。可是不論父親怎麼說,我都無法點頭稱是。」

日本民眾甲午中日戰爭前心態:自身落後,為何要與強大中國為敵?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然而,從這場甲午戰爭後,日本人的意識形態發生巨變,從謙卑、自矜逐漸膨脹成傲慢、自大,對中國、朝鮮也萌生了歧視心理。

日本民眾甲午中日戰爭前心態:自身落後,為何要與強大中國為敵?

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士兵

日本大江洋平法律事務所代表大江洋平,通過日本人的意識變化來認識甲午戰爭。他說,直到明治維新,日本人都把中國視為「聖人君子之國」,稱甲午戰爭是場「文明之戰」。但在這場「文明之戰」勝利後,日本人在自詡是文明人的同時,開始輕視中國,認為中國代表的是野蠻。當時日本的知識分子代表內村鑒三也是這麼看待中國的。

日本民眾甲午中日戰爭前心態:自身落後,為何要與強大中國為敵?

馬關條約

往事並不如煙。如今,中國正在崛起,而日本也不再是「小日本」。 未來,誰將在國際事務中贏得更多話語權和主動權,本質上還是國家實力所決定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梁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兩名屠夫出身的悍將:殺豬猛,殺人更猛
盤點抗戰時期日軍吃過的水果:蘿蔔香蕉很常見,有時還能吮吸甘蔗

TAG:老梁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