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明朝從明宣宗時期就為了明朝滅亡留下伏筆,為何?
說起大明滅亡的原因如今歷史上依舊眾說紛紜,有一部分人認為隨著北京保衛戰之後明朝的勢力就逐漸衰弱而到了後期沉重的徭役賦稅導致了起義四起,面對如此內憂外患最終使大明的滅亡成為了必然,然而還有一部分認為大明王朝的滅亡與明朝曾經的一位有為之君有著莫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朱瞻基,
朱瞻基
朱瞻基是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也是永樂皇帝的嫡長孫。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所以朱瞻基從小就很得到他祖父朱棣疼愛,後來他父親朱高熾(明仁宗)登上皇位,據說很大關係是因為朱瞻基。他父親也很有作為,可惜,登基後一年就去世了,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朱瞻基劇照
當時朝廷立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當上太平天子的朱瞻基漸漸地驕奢起來。因為他從小就喜歡玩蟋蟀,所以登基之後遣宦官四齣尋找上好的蟋蟀,帶回宮中比賽角斗。還常常和宦官宮人圍成一圈,將兩隻蟋蟀置於裝飾精巧、錦香撲鼻的圓盆中,令其振翅相鬥,上下搏擊,直斗得一隻敗陣逃走,一隻得勝窮追,圍觀的宦官宮女不住地鼓掌起鬨,宣宗則像個頑童一樣興奮不已。後來大臣就上奏宣宗,叫宣宗不要這樣荒唐,都知道:明朝大臣膽子肥的很,都不怕死的。
後來宣宗就不耐煩的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可是出於好玩的心理,後來宣宗就做了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也影響這位明君卻因一事在歷史上留下了污點,甚至給不少人鑽了空子認為大明王朝的滅亡與他所做的這件事有著莫大的關聯,明宣宗朱瞻基曾經做的這件事其實不過是振興了一下明朝的教育事業,然而也是因此而為之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教育事業針對的不是別人,正是對明朝後期產生重大影響的宦官太監。
其實在此之前我們不難看出,明朝統治者一直致力於中央集權,尤其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廢除了丞相,加強中央集權。在而到了朱瞻基時期卻將這個體系改變,他將自己原有的權利劃分成票擬以及批紅兩個部分,票擬權在內閣,由內閣大臣負責,而將批紅交由司禮監太監執行,可太監之前並沒有學過讀書寫字,因此只有教會了太監寫字這一權利才能夠被平衡。
並且從司禮監出來的太監到地方任官都是權力蠻高的,因此讀過書的太監就這樣走進了政治舞台,當時民間人們都想去當太監,甚至出現人滿為患的情況,那時候民間有很多人自己自宮想去當太監,有些還不定選的上,朝廷還下一道聖旨就是:禁止民間自己自宮。並且在明朝的中期、後期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甚至一度支配皇權,這些代表就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這樣司禮監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干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造成了惡劣的後果。雖然司禮監擁有如此大的權力,然而卻不能像唐代後期宦官那樣任意廢立皇帝。明代的司禮監始終受制於皇權。但是也對明朝的興衰有著很大的影響。
所以有人說:明宣宗為明朝留下伏筆,那你是怎麼認為的?


※明代一科學奇才,若能早點被重用,也許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遊記」積翠千層一徑開,麂獅岩呵,在光陰的角落尋找你
※陳新甲的一個小書童,不僅使他身敗名裂,還害得明朝亡國
※中國未解千古之謎:歷史上有三個下落不明的名人,至今不知去向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