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一科學奇才,若能早點被重用,也許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明代一科學奇才,若能早點被重用,也許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徐光啟,字子先,不僅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還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在天文、曆法、軍事及數學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出生於明南直隸松江府上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徐家匯),父親是個生意人,家境還算不錯,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別人攻讀四書五經時,他卻對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導致他20歲時才考中秀才。之後,徐光啟就成為了私塾先生,先後在家鄉和廣東、廣西等地教書。因痴迷於農業,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則挑燈夜戰,鑽研農業生產技術,閱讀古代古代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著作。

作為有報國之志的青年,徐光啟也想考取功名,然後入朝為官,為朝廷效力。奈何天不遂人願,多次參加舉人考試均名落孫山,直到36歲時才考中舉人。在廣東教書的過程中,他認識了傳教士郭居靜,並了解到了西方科技,聽說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從此開始接觸和學習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

公元1604年,43歲的徐光啟終於考中進士,成功地踏入仕途,最終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最讓人佩服的不是他顯赫的官位,而是在科學上的貢獻,以及清正廉潔的作風。

在古代,中國的數學和天文曆法都領先於世界,到了明朝卻呈現出落後的狀態。這主要是由於西方國家的天文學飛速發展,而明朝則不準私習天文,更不讓民間對曆法進行研究。據《明史》記載:「國初學天文有歷禁,習歷者遣戍,造歷者殊死。」在徐光啟的努力下,朝廷終於放寬了政策,命他主持編譯了《崇禎曆書》,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並對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作了訂正。

眾所周知,「幾何學」屬於數學的一個分支,這都得益於徐光啟所翻譯的《幾何原本》。平行線、三角形、相似等專用名詞,都是徐光啟嘔心瀝血的反覆推敲而確定下來的,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幾何原本》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後來的清朝統治者,對此書也沒有關注,使之被埋沒幾百年的時間。

在軍事方面,徐光啟積極主張從戰略上強化對藩屬國的控制,這一點也沒有被重視。另外,他還特別注重製器,非常關心武器的製造,尤其是火炮的製造,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進行了系統闡述,被稱為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人。

另外,徐光啟自幼即對農事極為關心,留下了不少這方面的著作,尤以《農政全書》影響最大。在此書中,他提出了提出了「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的以預防為主的方針,還對棉花在東南地區的種植、推廣進行了不少研究。

雖然他是一位科學奇才,但40多歲之前一直沒有考中進士,故沒有得到重用,為科舉功名共耗費了20多年的時間。有人曾這樣說:「若是徐光啟能夠在20多歲就被重用,以他的才能和貢獻,或許明朝就不會那麼快滅亡,崇禎皇帝也不至於在歪脖子樹上自縊。」

上海市的徐家匯,是上海市十大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其名字的由來,則與徐光啟有關。徐光啟去世後,就被安葬在這裡,其後裔在此繁衍生息,並將此地改名為「徐家厙」。多年後,徐家厙漸成集鎮,這才有了「徐家匯」的名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遊記」積翠千層一徑開,麂獅岩呵,在光陰的角落尋找你
陳新甲的一個小書童,不僅使他身敗名裂,還害得明朝亡國
中國未解千古之謎:歷史上有三個下落不明的名人,至今不知去向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