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黃庭經》說練己法:口中津液如山泉,循環不休如醍醐灌頂

《黃庭經》說練己法:口中津液如山泉,循環不休如醍醐灌頂

《黃庭經》說練己法:口中津液如山泉,循環不休如醍醐灌頂

津液如山泉

「口為玉池太和宮,嗽咽靈液災不幹,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

「舌下玄膺生死岸,出清入玄二氣煥。」

「存嗽五芽不饑渴。」

「閉口屈舌食胎津。」

「取津玄膺入明堂,下丐喉嚨神明通。」

「三十六咽玉池裡。」

「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老不衰。」

人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頂者,何也?地下水氣循土脈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氣何以上蒸?則以地中含蓄之熱力使然。吾人靜坐功夫已久,口中自然發生一種甘津,清涼爽淡,異乎常時。此亦因身中團聚之熱力,蒸動下焦之水氣,循經絡之路而上升,之口中遂化為津。此津由練氣而生,與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補益。果能勤加修鍊,勿稍間斷,則第一次吞入腹中之津,又為熱力蒸動,化氣上升,仍至口中,復還為津,此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覺甘美,其補力亦更大。入室循環不休,直至百千萬次,功同乳轉醍醐,而古人所謂「玉液還丹」不外是矣。

常人口中儲滿濁氣,皆由不知升降吐納之法,以致上下失其輕重之機,故下焦之清氣不能上升,而上焦之濁氣不能下降。茲謂口為玉池,言其清潔;官為太和,言其調適。果能時刻用功,吐濁納清,降濁升清,往複循環,釀造靈液,則百病不侵,而肌膚光澤,氣如蘭香,顏如玉潤矣。

舌下有生津之竅,名「玄膺」,所關於人者至要。試觀病人,舌若卷、齒槁、津固、液干者必死,可知其故也。且津液從氣化,氣有出入,其上出於口鼻無不清,其下入于丹田無不深。玄即深意。

存著存神,嗽者嗽津,五芽者,東西南北中五方之生氣。雖曰存嗽,實兼吐納功夫。《道藏》另有食五芽氣之法,繁瑣無當,今不具論。

又凡呵濁時,必開口,吞津時,必閉口。屈舌者,舌抵上齶。胎津者,言生自丹田中,胎息熏蒸所化生之津液。上溢於口,取而咽之,下喉嚨,過明堂復化為氣。氣足則神靈,故曰「神明通」也。三十六咽之數乃舊習,今可不拘。

靈根,乃人身臍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為情慾疾病所搖動。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鍊家運用升降吐納之功,使口中津液遠遠而來,汩汩而吞,使草木得肥料之培養,而根自固矣。

《黃庭經》說練己法:口中津液如山泉,循環不休如醍醐灌頂

大家好,這是我的頭條號,每日分享佛道文化精髓。歡迎志同道合者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由心生將心比心 的精彩文章:

TAG:相由心生將心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