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找到《心經》白話文了
傅儒小楷《心經》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最被廣為流傳的一篇經文。《心經》通常被認為是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後來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我們先看古譯文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懷仁集王羲之《心經》局部
看白話文之前,咱們先補課:
1、《心經》里多次出現的「舍利子」,指的是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2、「五蘊」就是指人的色、受、想、行、識;
3、佛教里講的「空」,不是空無所有,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注意這幾個核心重點,其他基本都能看懂了。
下面就是《心經》的白話文:
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當我修行大智慧到彼岸心經成就時,觀照到內心處於極其平衡、清凈的狀態,以前一直都活躍著的五蘊都消失了,過去所承受的苦難,厄運也有如夢幻泡影般消失殆盡,而且以後也不會再出現了。舍利子,我跟你說,我們所見的物質形態看似有形,其實和無形的空沒有差別,甚至還可以這麼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舍利子我告訴你,所有生命的本質,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其本原是極清凈、極平衡的,它們一直存在著,不生也不死,沒有生和死的概念,沒有垢和凈的差別,也不存在增加或減少的問題。
所以,在這樣的清凈中沒有有形物質的存在,沒有感受、思想、意念和見解。到了這樣的境界,已經沒有六根了,也感覺不到六塵了,也沒有六識的分別了,徹底擺脫了六道輪迴的折磨,所以也就無須知道「苦、集、滅、道」這樣的聖諦了,談不上什麼智商,也談不上什麼擁有,一切都了不可得。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成就了菩薩的功果。
我跟你說,依智慧到彼岸來修行,能做到心無掛礙,因為知道了所有的現象都是暫時的、短暫的,不是根本;如果做到了心無掛礙的境地,哪裡還會有恐怖,哪裡還會有顛倒的妄想,最終自自然然地就到達了彼岸,到達了清凈的極樂世界。所有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佛都是依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來修行,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我們知道智慧到彼岸是最神奇的心法,是最明了的心法,是最上乘的心法,是不可思議的心法,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也可以叫做智慧到彼岸心法。現說心法如下:修行、修行,不斷地超越自我當到達清凈的彼岸時,自然成就大智慧了。
《心經》小楷描紅描紅長卷仿古+白色宣紙34*70cm*20卷包郵
半生熟加厚宣紙,易臨摹易書寫,不洇不透


※在古代,蓋章不正要被砍頭!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丑書」
※乾隆評價此人書法:非人能學
※《蘭亭序》就得這麼寫!
※賈母:《紅樓夢》中藏得最深的人
TAG:書法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