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實用《道德經》系列:怎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

實用《道德經》系列:怎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

我們常說「人心難測」,「人心隔肚皮」,表示很難通過外表看到一個人的內心,因為表裡不一的人太多了。但是對於小孩子,就不會有這種疑慮,因為小孩子還沒有學會掩蓋自己的內心。所以我們才會覺得小孩子「天真可愛」,重點在於一個「真」字,因為「真」,故而「可愛」。

實用《道德經》系列:怎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

《莊子》說:「報仇的人,不去折斷傷害自己的寶劍;即使忌恨心極重的人,也不會怨恨風吹落砸了自己的瓦片」,因為知道寶劍和瓦片是無心的。所以有時候小孩子即使無意間說了很傷人的話,我們也不會記恨在心,因為知道小孩子是無心的。但是如果大人說了這樣的話,那就很難善了了。一語成仇,甚至一個眼神喪命的都大有人在。

所以老子和莊子都講「虛其心」,虛的正是「有意為之」的心。《莊子》說,如果你操舟渡河,突然有條空船碰撞過來,即使心地最偏狹、性子最火急的人也不會發怒。但是倘若有一個人在那條船上,就會大聲呼喊喝斥來船後退,喊幾次那就必定會罵聲不絕。剛才不發脾氣而現在發起怒來,只是因為剛才船是空的而今卻有人在船上。所以一個人倘能聽任外物、處世無心而自由自在地遨遊於世,誰能夠傷害他?

如果所有人都能「無心」地活著,那又怎麼還會有這麼多怨恨和紛爭呢?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只要開始有人使用智巧,「有心」去應對他人,那麼「無心」的人就會開始吃虧。久而久之,也就只有「有心」才能為人處世了。如果大人還用孩子的心性去生活,去待人,那叫「愚痴」。

人人都「有心」,人人都給自己戴上一張面具在生活,那要怎樣才能看透這張面具呢?有三個比較常用的方法:

實用《道德經》系列:怎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

一、在他最無防備心的時候

周星馳演過幾個斷案的電影,《九品芝麻官》也好,《審死官》也好,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判案之時,運用話術誘導對方自己講出犯罪的事實。這其實也算是鬼谷子「飛箝術」的一個運用,先讓他「飛」起來,然後才好「鉗」住他。

一個人在什麼狀態下會「飛」起來呢?

  • 有劇烈情緒變化的時候:大喜、大悲、得意忘形、黯然傷神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失神」的時候。這時人對自身的掌控力度大大下降,往往也就容易起「飛」了。

  • 特別放鬆的時候:人在放鬆身心的時候,往往是最沒有防備心的時候。父母是最為親近的人,跟他們相處就是放下防備心的時候,表現也是最真實的。因此古人特別注重觀察一個人與父母相處的態度,古時甚至可以因為孝順而被舉薦為官。

    孔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這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除了父母之外,還有朋友、夫妻、無關之人、小人物等等,與這些人相處,也比較容易讓人放下防備之心,暴露出最真實的一面。

  • 不清醒的時候:有些人喜歡通過別人的「酒品」來看他的人品,認為「酒後吐真言」,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在喝醉酒的時候也是自我掌控力最差的時候,往往就容易卸下面具,說出內心的真話。醉話就和「夢話」一樣,最容易泄密。

實用《道德經》系列:怎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

二、在他很難掩蓋到的細節

遮掩失敗,我們叫做「露出馬腳」,其實在宋代就有「露馬腳」一說了。古代節日慶典或祭祀時,往往有一種活動:將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於馬(驢)身上,把馬扮成麒麟來遊戲。但馬的馬腳部分,因為其形狀不規則和時常踩踏的緣故,是最難嚴密包裹的,而一旦包裹不嚴,即顯露出真相。

所以一個人如果也把自己裝扮起來,那麼就要從細節處去查看他的「馬腳」,因為細節是最難遮掩的。大的地方他能想得到,但往往越是小的地方,越是難以想到,所以能暴露出來的,恰恰就是這些細節。

因此我們說「細節決定成敗」,而《道德經》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如果能把細節處都考慮到了,不因為事大才重視它,不因為事小就輕視它,不論開始還是結束都一樣的謹慎對待,也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實用《道德經》系列:怎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

三、以「常理」度之

天道有常。我們在野外看風景,哪裡有人為的痕迹,一目了然。為什麼呢?就是根據這個「常」作出的判斷。天地有常態,人間有常情,違背了這些常態和常情,其中也許就有緣故了。

《道德經》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言善行者,正是因為知道世間的這個「常」,故而說話行事如同水滴入海,了無痕迹。電影中什麼樣的刺客才是高明呢?能出手不留任何痕迹的刺客。

人之所以知道什麼是「不正常」,正是因為心中有「常」,知道通常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所以如果我們對天、地、人都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知,就能在心中建立起一個常態出來,以之為準繩,來量度天地萬物、人間百態。放在古代,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

春秋時期的管子就深知人情,他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愛生而惡死的,也沒有不愛利而惡害的。所以君主發令是使人生存和對人有利,命令就能推行;君主行禁是禁止殺人和禁止害人,施禁就能制止」,運用人情,來頒布政令。

《道德經》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這無數人心凝聚而成的,就是「常」,就是大勢之所趨。「不知常」,則妄,「妄作」則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為什麼傻人有傻福?
德國教育為什麼要「去精英化」,因為普通人才是國家的基石
《道德經》:為什麼「人至察則無徒」?
中國寺廟與道觀的古今名聯一觀,你最喜歡哪個?
老子為什麼提倡「小國寡民」?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