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飲食宜忌

道教飲食宜忌

道教是中國的一個本土宗教。它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以「道」為核心的獨特的思想體系,並對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道士推崇「道」,把《道德經》奉為經典。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實踐著「道」,其中最有特色的就包括它的飲食文化。道教提倡素食和少食。

和佛教一樣,道教也提倡素食。在道教的齋戒日,「要食粗食和蔬食。」其實,從世界範圍看,中國便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大國。其一是素食對養生有很大的好處。科學證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營養,還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而食肉者血管壁膽固醇多,易患高血壓和心臟病。其二,這是符合道教的「飲食自然」的原則。道家非常提倡在大自然中尋求天然、綠色的養生資源。道教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生態平衡。事實上,在道家看來,只有在保持良好生態狀況下的大自然環境中,才有著可供人類維繫自身生命健康的豐富的 「綠色」食物資源。所以,道教的素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不殺生」,而是而是指不毀壞正在生長著的生命事物。如《淮南子·主術》說: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孕育不得殺,卵不得探,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當然,道士們也有禁忌的食物。道教五戒和十善里有這樣一段話「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嗜酒…七念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念道邊舍井種樹立橋。」道士們不吃蔥蒜香菜,不飲酒,不吃還沒成熟的動物。據聞,歷史上張天師世家還有「四不吃」的規矩。既不吃牛羊、烏魚、鴻雁和狗肉。究其原因據說是:

(1)牛。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勞了,不能吃。

(2)烏龜。人們常說:「烏龜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世家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一到產卵期,兩眼昏花,什麼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譏,也不能讓娘餓死,其精神可貴可嘉,吃不得。

(3)鴻雁。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

(4)狗。古往今來,人們常說:「自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

除了素食,道教還提倡少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少勝於多,這是道教對飲食的量的基本規定。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提到:食慾少而數,不須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多食酒肉,名曰「痴脂」,優狂無恆。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勝於食生,食少勝於食多。」同素食一樣,少食對人體健康也大有裨益。多食,不但影響健康,影響體形,而且還影響精神和情緒。人體攝入過量食物後,會大大增加消化、轉化等功能的負荷,使腸胃、心肺、肝膽都得不到休息,影響了壽命。另外在腸胃中存在大量的渣滓、病菌,如得不到排除,人體就會生病。這裡就要提到「辟穀」了。辟穀又稱又稱「斷谷」、「絕谷」、「休糧」,是道教的一種養生方法。在辟穀的那段時間裡,道士們「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但是不食五穀,不代表不吃食物。辟穀時,仍食藥物,併兼做導引等功夫。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認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人體有「三屍」(亦稱「三彭」、「三蟲」),靠五穀而生,危害人體。通過辟穀,使胃腸滯留的有毒物質排盡,能重新調整機體的生理內環境,提高人體承受生理負擔的能力,使各種心身疾病得到改善。那麼辟穀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里提到: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而實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其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道家權宜,非永絕粒食之謂也。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身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就是說要「節量飲食」, 即要求人們根據自身生命活動的能量需求狀況,合理攝取外部能量,不多不少,保持平衡的狀態。

除了素食和少食,在飲食方式上,道教也有很多的獨特的方面。道教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作為道士也不得應聲而起。道士在吃飯時,與世俗吃飯有很大區別。一位去樓觀台道觀的記者對道士的飲食起居有如下記敘:「膳以前要化食念咒,先念供養咒,繼念結齋咒,典灶向灶神化紙、上香,並象徵性供飯,逢戊日除外。齋堂有行堂者二人,各持其桶,專供菜飯。如需要菜飯多少,均以執筷劃圈為令,甚忌言語。吃完後不想再添了便筷子平放,還想添飯就把筷子豎起來,並用手指在筷子上比劃高低,以示添飯之多少。用齋畢,各自擦凈桌面,洗碗放入碗櫃。朝上拱禮而退。」道教對進餐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規距。道士們卯時進早餐,午時進午餐,酉時進晚餐,每餐半小時,四季不變。因為道家認為,這幾個時辰,正是陰陽交媾之時,此時辰進餐有利於養生保健。

由上可看出,道教的飲食中涵蓋了很多的養生文化。可以說,道士的生活和養生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道家追求「自然」,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希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黃帝陰符經》認為,天地、人類、萬物是一個生態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只有人類用智慧和慈愛之心善待萬物,天地、人類、萬物的相互利用才能處於協調和平衡狀態,各自也才能獲得安全的生存環境。而中醫養生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也提倡把人與自然看做一個整體。所以四季,寒熱不同氣候時的飲食起居也不一樣。道家還講求「清靜無為」,即要保持心靈的寧靜。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 《黃帝內經》中說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和道家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而不規則。吃的東西也都是快餐,垃圾食品或是大魚大肉不知節制,吃的時候更是囫圇吞棗,不知食之味。加之壓力大,工作忙,負擔重,很容易使正氣不足,外邪入侵。適當參考一下道士們的飲食起居,從古代養生書籍中汲取知識,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娃 的精彩文章:

TAG:IT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