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讀後感:用痛苦換來歡樂

讀後感:用痛苦換來歡樂

【作者簡介】林克於,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重慶散文學會理事、南岸區作協秘書長、重慶市自學成才獎獲得者。曾在《重慶日報》《江河文學》《中國海員》等數十家報刊發表作品,與人合著散文集《長江三人行》等;個人出版紀實文學集《跋涉—成功者的行程紀實之一》等。

讀後感:用痛苦換來歡樂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貝多芬傳》讀後感

一個深冬的山城,寒風呼嘯,雨雪紛飛,氣溫凜冽。而我卻在這個時候用十八世紀法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取暖,撲面而來的彷彿是春天的氣息,深深地被「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的主人公「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所感動、震撼,血管噴漲,心潮難已,根本感覺不到這個寒冬的存在。

貧窮、殘疾、孤獨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雖然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在短暫的57個春秋里,高昂著頭顱,向命運挑戰,成就了輝煌的一生。他那一部部獻給人類的《鋼琴奏鳴曲》、《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四重奏》、《協奏曲》、《交響曲》無疑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之中當數《交響曲》為最。而奇怪的是,《交響曲》則是他耳聾之後的作品,影響也是最大。三百年來儘管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對貝多芬的「交響曲」何曾疏遠,至今它仍是人們優質的精神食糧,豐富著我們的生活,激勵著我們的鬥志,鼓舞著我們一往無前!

讀後感:用痛苦換來歡樂

1770年12月16日,是世界音樂史上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在德國科隆附近的波恩,一個破舊的閣樓上,貝多芬呱呱墜地。上帝除給了他音樂的天賦外,似乎沒再沒有特別的東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走在大街上絕不會引人注目。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開篇如是描寫道:「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員般的骨骼。一張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皮膚變得病態而黃黃的,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廣無比。烏黑的頭髮,異乎尋常的濃密,好似梳子從沒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而貝多芬的家庭也是糟糕透頂,父親是個既沒天賦而愛酗灑的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二嫁」給貝多芬的父親。父母育有貝多芬兄弟仨,他是長子,下有兩個弟弟。好在父親在貝多芬四歲的時候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把他關在屋裡,用暴力迫使他學習鋼琴,讓他感受鋼琴的魅力、音樂的奇妙。十一歲那年他加入了劇院樂隊,十三歲擔任大風琴手。然而這之後不久的1787年,貝多芬的母親患肺病去世。從此他擔負起照顧兩個弟弟的重任,成了家裡的頂樑柱。

雖然這時貝多芬才華初露,光茫四射,分外耀眼,可再一次的不幸卻悄然而至,降臨到他的身上:1796年他25歲時患上了耳疾,聽力減弱,漸漸失聰,終生未愈。他在1798年給好友韋格勒的信中如是寫道:「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干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可怕的遭遇啊。」由此可見,耳聾對貝多芬的打擊之大,常人難以理解,但他絕不向命運屈服,而是對世界高喊:「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

讀後感:用痛苦換來歡樂

羅曼·羅蘭在書中告訴大家:「耳聾,對平常人是一部分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儘管如此,耳聾卻沒有摧毀貝多芬的對音樂的夢想,而是高揚起精神的旗幟,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前行。雖然他在《悲愴奏鳴曲》中流露出一種悲劇式的愁苦,但並非所有的作品都帶有憂鬱的愁緒。羅曼·羅蘭如是說:「它是那樣需要歡樂,當它實際沒有歡樂時就自己來創造。」尤其令人震驚的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交響樂」作品,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在他耳聾之後完成,而《D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達到頂峰。如用常人的思維這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情。而貝多芬卻在世界音樂史上創作出了奇蹟,他的偉大正在於這裡,因此贏得了全世界的致敬。

「1814年,貝多芬的幸運達到了最高點,在維也納會議中,他被認為一顆歐羅巴的光榮巨星。他參加會議中的慶祝會,各國的親王向他致敬;他亦驕傲地讓他們恭維他。」然而,光榮之後,最悲慘的時期又跟著來了,羅曼·羅蘭作了這樣的記述:「他幾次三番要離開維也納,這是他不喜歡的浮華的都會。最後一次,奧國皇太子與其他兩位親王苦苦留住了,他們答應支付他優厚的年俸,維持他的生活。然而諾言沒有實踐,他的好友和擁護者又相繼去世,他愈加變得孤苦了。於僅存的人物只有筆墨上的往返了。」貧窮的貝多芬,殘疾的貝多芬,孤獨的貝多芬,沒有沉淪,沒有自毀,時隔十年,再次登上了榮譽的頂峰,令人為之矚目。

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舉行的《D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羅曼·羅蘭介紹道:「當貝多芬出場,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歡迎;在此講究禮儀的國家,對皇族的出場,習慣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禮。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響曲引起強烈的騷動。許多人哭起來……」

讀後感:用痛苦換來歡樂

然而演奏會的成功,並沒有給貝多芬帶來豐厚的收入,事業雖達到了終身嚮往的目標,但艱難的窘境沒有絲毫改變,物質生活依然如故,好在得到朋友的幫助,才勉強度日。

「他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是戰勝了人類的貧庸,戰勝了他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羅曼·羅蘭這樣讚頌著,「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為你的藝術去犧牲!這是高於一切的上帝!」

1826年11月,貝多芬因感冒引發肺部疾病,在長達三四個月的時間裡,他的堅強的軀體和病魔爭持著。1827年2月27日,貝多芬在經過三次手術,等待第四次的時候,這顆「歐羅巴的光榮巨星」離開了人世。

「一個不幸的人,他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痛苦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歡樂!』」羅曼·羅蘭在高度概括了貝多芬的一生後告訴讀者,「他的崇拜者稱頌他的天才時,所想到的第一個詞既非學術,亦非藝術,而是『信仰』。」

貝多芬是天才的藝術家,雖身處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相交的時代,但他贏得了耀眼的光環,令人心酸的是在那之下還隱藏著不可言說的痛苦——他終生未婚,飽受貧窮、殘疾、孤獨的折磨。

我想,無論什麼時代,什麼時候,什麼國籍的作家、評論家,對貝多芬如何讚頌都不過分,因為他已超越了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貝多芬。你聽,他給人類留下的《鋼琴奏鳴曲》《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四重奏》《協奏曲》《交響曲》依然還在蒼天中迴響、大地上蕩漾,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在分享中前進!

讀後感:用痛苦換來歡樂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浪漫不死(四)
散文:那些年,走過你家門前
詩歌:今夜月光
小說:浪漫不死(三)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