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明一點都不綠,你告訴我它叫綠海龜?

明明一點都不綠,你告訴我它叫綠海龜?

GIF/25K

和我們熟悉的龜鱉不同,海龜的頭是不能縮到背甲裡面的。現存的七種海龜分屬兩個科,我們上個月介紹過的「龜王」單獨隸屬於棱皮龜科,它們頭部無鱗片,柔韌的水滴形背甲上是蠟質的皮膚;另外六種海龜是海龜科成員,和我們熟知的海龜形象一樣,它們的頭部、四肢具有不規則的鱗片;背甲是由椎骨和肋骨過度生長形成的堅硬內骨骼,其上的皮膚角質化成盾片,盾片之間分區明顯。

兩類海龜外形對比,海龜科(左)vs棱皮龜科(右)。原圖:Stamps of Indonesia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海龜科的綠蠵[xī]龜Chelonia mydas。「綠」之名說的不是它的外觀,而是體內特殊的綠色脂肪

閒遊的綠蠵龜,俗稱綠海龜。圖片:nano-photo.net

一隻素食主義者

綠蠵龜(green sea turtle)全球廣布,足跡遍布140多個國家,主要集中在熱帶亞熱帶海域(緯度30°N 和30°S之間),我國從南沙群島至山東省附近海域均能找到它們的蹤跡。根據基因、產卵地和捕食洄遊的地點,綠蠵龜被分為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個亞群體,兩個群體的背甲顏色稍有不同,太平洋群體背甲偏黑色。

綠蠵龜的太平洋群體也有「黑龜」這個俗名。圖片:seaturtleinc.org

幼年期間綠蠵龜是肉食食性的,但絕大多數成年綠蠵龜是較為嚴格的素食主義者,偶爾開開葷吃水母。因為海草和海藻主要生長在淺海或者珊瑚礁海域,成年綠蠵龜的活動基本都沿著大陸架較淺的海區或珊瑚礁海域進行。食物中的綠色色素在綠蠵龜的脂肪里積累

綠蠵龜鋸齒狀的下頜喙有助於它們撕咬並咀嚼海「草」。圖片:David Monniaux / wikipedia

正在吃草的綠蠵龜。圖片:P.Lindgren / wikipedia

為了能潛在水底啃草,綠蠵龜擁有「爆炸式」的呼吸,能幫助它們在短短的1~3秒內將肺部的空氣排出,並吸入新的空氣。它們的換氣聲特別大,有種處於打呼臨界點的感覺。綠蠵龜的潛水行為有兩種,這種為捕食或者躲避敵害(外在壓力)的潛水行為持續時間通常都比較短,只能堅持5分鐘左右——這也是為啥捕魚網具(拖網、流刺網、張網等)誤捕綠蠵龜後死亡率極高的原因,被纏住的海龜如果不能及時獲救會被淹死。

一隻被流刺網纏住的綠蠵龜。圖片:Doug Perrine / naturepl.com

如果沒有活動或外在壓力,只是靜靜地躲到礁石底下睡覺,那就不一樣了,綠蠵龜吸上一口氣能在水底下睡上一晚上。很多綠蠵龜還被觀察到睡覺的地點很固定,除非那裡已經不安全了。

躲在礁石中休息的海龜。圖片:Brocken Inaglory / wikipedia

坐穩了,綠蠵龜要開車啦

說完了吃喝拉撒睡,我們再來聊一聊綠蠵龜怎麼生娃。

由於食物的營養較低,綠蠵龜的生長速度很慢,長到1米的成熟體長需要26~40年的時間。成熟的海龜會在產卵的沙灘和索餌場所之間來回遷徙,多數時間待在近海的索餌場所長膘。綠蠵龜的產卵場廣布80多個國家的沙灘,雄性綠蠵龜每年都會回到產卵場附近海域,而雌性則是2~5年回來一次(產卵的能量消耗很大,需要攢攢)。

雌雄綠蠵龜的區別在尾巴,雄性的尾巴長且粗壯,雌性的尾巴則非常細短。這是一隻雄性。圖片:Jeff Rotman / naturepl.com

這是一隻雌性綠蠵龜。圖片:wildlandphotography.com

雌雄之間的交配通常發生在產卵場附近的海域,形式多是「一妻多夫」。雄性會游到雌性的背部,用前肢一枚鉤狀的爪強行鉤在雌性的「肩膀」上,後肢也抱緊雌性背甲的後緣匍匐在雌性的身上,再用尾巴將雙方的距離進一步減成負數。一次交配通常持續幾個小時,最長記錄達119個小時,期間雌性就一直背著雄性遊動,直到交配完成或者雄海龜被其他雄性挑戰者打敗。

綠蠵龜前肢上的爪,硬殼海龜都有這個,棱皮龜木有。圖片:Doug Perrine / naturepl.com

交配中的綠蠵龜。圖片:Doc White / naturepl.com

交配後15天左右,雌龜會乘著夜色匍匐爬上沙灘(產卵地的沙灘溫度都在25℃以上),在高潮線以上挖坑產卵,每次產卵數100~150枚。在一個產卵季節里,雌海龜可能反覆回到沙灘多次產卵(通常為3次)。(註:高潮線是指漲潮至高潮時,海水水面與海岸陸地相接的界線。)

正在產卵的綠蠵龜。已知的最高記錄是單只雌海龜在一個產卵季節里產下了9窩卵。圖片:Jurgen Freund / naturepl.com

存活下來不容易

海龜卵埋在沙子中孵化45~70天,新生小海龜的性別與孵化溫度有關。卵堆中間溫度比較高,通常孵出雌性;卵堆外圍溫度較低,通常孵出雄性。小海龜會用一次性的「蛋牙」將蛋殼打破,掙扎出殼後還要撥開重重的沙子才能奔向海洋。

出殼的小綠蠵龜。圖片:Roger Le Guen / Biosphoto

正在爬出沙坑的小龜們。圖片:Dr Oguz Turkozan

奔向大海的這短短十幾米並不安全,鳥類、陸蟹、沙蟹都在等著盛宴。對背甲尚未形成的小海龜而言,海里也同樣危機四伏。因此,長到成熟的綠蠵龜少之又少,等到堅硬的背甲長成,它的天敵就只有大尾虎鯊Galeocerdo cuvier和人類了

一隻陸蟹喜獲一隻小綠蠵龜。圖片:Haroldo Palo Jr / photoshot.com

它們壽命很長,最大記錄年齡達75歲,但人類的網具誤捕和故意捕獲已經成為加速海龜群體數量減少的最大原因。綠蠵龜被認為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人們食用龜肉和龜蛋。由於綠蠵龜交配時間很長,很多國家的人認為吃海龜卵能幫助他們如雄性綠蠵龜般「屹立不倒」。

海龜肉也被視為食物及「滋補」食材,尤其是龜甲邊緣的軟骨是海龜湯的上選食材。在我國,海龜(有分布的五種)均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非法販賣行為依舊存在,需要共同抵制與舉報。

正在搬運途中的待售綠蠵龜。圖片:washingtonpost.com

目前,綠蠵龜的種群數量與趨勢都不太樂觀,我國大陸沿海的綠蠵龜產卵點近年來也少有海龜上岸產卵,不過在三沙市七連嶼的北島,綠蠵龜的保護工作還在進行著,希望大家能給它們更多關注。

活下來的綠蠵龜都是好樣的。繪圖:翼狼Elang

來吸一波海龜

最後,我們再來簡單介紹一下如何鑒定六種海龜科的硬殼海龜。

每隻海龜臉部的鱗片各不相同,可以通過看臉來辨別不同個體。看臉認龜系列準備開始。圖片:mnn.com

牢記海龜鑒定三要素:(註:名詞現在不理解沒關係,下一張圖就明白了)

1.兩眼之間的前額鱗;

2.背甲形狀及其盾片數量、排列方式;

3.腹甲的下緣盾數量、有無孔。

綠蠵龜Chelonia mydas

前額鱗一對;橢圓形的背甲上盾片鑲嵌排列,兩邊各4個側盾,中間5個椎盾,盾片之間分隔明顯,有明顯的小「溝壑」;皮膚角質化的下頜喙呈鋸齒狀。目前群體狀況為瀕危(EN)。

綠蠵龜的外部形態特徵。圖片:NOAA

平背龜Natator depressa

只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近海。前額鱗、盾片數目和綠蠵龜一樣;但背甲較其他硬殼海龜薄且平滑,盾片間的小溝壑觸感不明顯。目前群體狀況尚未評估。

隔著屏幕有木有感受到它光滑的背甲。圖片:marinebio.org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可能是我們最耳熟的海龜,它最具特色的應該是鷹嘴般的喙。前額鱗兩對;背甲後半邊緣鋸齒狀,側盾4個,椎盾5個,盾片呈覆瓦狀排列(海龜中僅有),色彩斑斕的盾片常被用來製作珍貴的裝飾、配飾,或是整個個體製作成標本擺設。目前群體狀況為極危(CR)。

玳瑁的標本。圖片:marinebio.net

玳瑁標誌性的鷹嘴喙。圖片:Tomas Kotouc

蠵[xī]龜Caretta caretta

世界上最大的硬殼龜類,分布範圍緊隨棱皮龜之後。前額鱗多於一對;長心形的背甲具有5片椎盾和肋盾;腹甲下緣盾3對(其他硬殼海龜都是4對);頭和喙相比其他海龜大。目前群體狀況為瀕危(EN)。

趴在海灘上的蠵龜。圖片:Luiz Claudio Marigo / naturepl.com

太平洋麗龜Lepidochelys olivacea

分布在太平洋。麗龜屬最大的特點是它們腹甲下緣盾有孔,前額鱗多於一對,背甲近圓形,太平洋麗龜的盾片較多,肋盾和椎盾均超過6個。目前群體狀況為易危(VU)。

太平洋麗龜。圖片:Michael Patrick O Neill / photoshot.com

肯普氏麗龜Lepidochelys kempii

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麗龜相比,鑒別的關鍵在於椎盾和肋盾數均為5個。目前群體狀況為極危(CR)。

肯普氏麗龜。圖片:Francois Gohier / ardea.com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3年的第279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浪里小海豚。

日曆娘の傳送門

海龜不是有7種嗎,這裡好像少了一種?開頭說啦,那是上次詳細講過的棱皮龜。傳送門在這裡:

?????

聽說海龜是冷血動物,它在海里不冷嗎?

日曆娘今日頭像

海龜科 蠵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吳剛砍的是什麼桂?你猜!文末給你答案
逛動物園碰到「投毒」的,怎樣科學地制止ta?
你的表情包又可以更新啦!這波啦啦隊手握海葵、海底起舞
看過這麼多菊花,你見過藍色的嗎?
熊貓,到底是進化史上的敗筆,還是贏家?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