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永樂瓷器分析——多彩瓷器的輝煌時代!乾貨!瓷器鑒定的9大訣竅

永樂瓷器分析——多彩瓷器的輝煌時代!乾貨!瓷器鑒定的9大訣竅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在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始,永樂七年以後,宮廷用瓷量大增。其中,青花瓷器彩料部分繼續用國產青花鈷料,而部分來源於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中斷了四十多年的蘇麻離青料又開始在永樂七年後的瓷器上應用。永樂不單在青花器上有成就,紅釉、藍釉瓷器同樣在這個時代的燒制創造了輝煌。

紅釉、藍釉器在元代開始創燒,歷經明洪武到了永樂時,巳是燒造穩定,發色艷麗而著稱於世的色瓷品種了。

釉里紅是銅的氧化物在瓷釉層下發色,如果配方和溫度控制不準,銅離子組成的氧化物其發色並不單一,而反映在瓷釉里瓷器的釉面上那就不是鮮紅的色澤,而是紅中含灰、紅中含黑、紅中有綠,元代及洪武時期釉里紅器彩瓷呈色多有如此現象。

永樂的甜白瓷也使後代收藏家愛不釋手,特別是有印紋或暗刻龍鳳紋的簿胎甜白瓷器,其工藝精湛,胎釉貭地肥潤似玉,逆光透視胎貭微微顯肉紅色,璟瑩可愛,龍鳳和藹地在空中雲間飛舞,是永樂瓷中的精品。跟有篆書款「永樂年制」的暗刻花雲龍紋紅釉器一樣極為珍貴。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組徵集海選報名壹叄伍肆玖陸陸柒零玖壹。

在瓷器上題款,早在唐、宋、元時都有所發現,後人約定俗成一致認為官窯瓷器上題有正式年號款的,應始於永樂。字體極少有青花正楷,多是青花篆書,又常見帶花紋邊暗刻篆書款。正楷有「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款、「永樂年制」四字款;篆書為「永樂年制」四字款;暗刻款多為四字款「永樂年制」篆書。遺存於世上永樂青花紋飾「壓手杯」,杯底就題上了青花篆書體「永樂年制」四字官款。永樂官窯其他器型也有如此青花款。永樂器還有一種如雪花圖案的青花款,習慣稱「雪花款」,圖26永樂青花篆書款與雪花款 。

永樂瓷器的品種不單有青花、甜白、釉里紅、青花釉里紅;而且還有醬色釉、影青釉、翠青釉多有發現。其他顏色釉品種少見,但不等於沒有。黃色釉瓷器創燒於永樂朝,黃彩料在瓷器上呈色相當成功。紅釉青花永樂時期也有燒制,與藍釉器一樣多數沒款,永樂器的時代特徵難以從無款的宣德精品民窯器中分出。研究甄別各自的時代特徵,逐漸會被收藏者掌握。永樂器體型較俊秀輕巧,釉面多數白潤亮澤。圖27永樂瓷。永樂承元代琺華工藝又開始燒造琺華器,但量少,此種琺華器物色彩極為艷麗。

永樂時期瓷器的基本特徵:

永樂時期開始注重瓷土淘煉,所以永樂器胎質較細膩潤滑,器體手感較之後代之宣德器輕薄,器形規整;大器細砂底,有些琢器足底雖見墊沙,但手摸胎骨有滑潤感。

永樂胎體有厚薄幾種情況:

(A)薄胎:圓器多為薄胎或半脫胎器,如小盤碗,胎體都很輕薄細膩,器形規整。琢器沒有見到有薄胎及半脫胎器遺存。

(B)厚胎:胎質細膩瑩潤,但堅硬不足,較之後來之宣德器較松。厚胎多見於琢器類,圓器類墩式大碗也有厚胎的。

(C)漿胎:胎色微黃。斷面,胎質有燒結不夠火候的現象。釉面有開片紋,呈淡黃色,開片片紋有大有小;器物底部開片較器身為重,甚至有的胎體內底或足內底有很深的裂紋,釉面也隨紋路開裂,以指彈之,胎聲沙啞。

琢器胎坯有修整,銜接痕不及元代明顯,只是微露。

(D)脫胎:永樂的脫胎器顯名於世,胎體薄如蛋殼,故曰「脫胎」。器物瑩潤透亮,器形很規整,極為輕盈,俗稱作「卵幕」。又在器物上印、刻上花紋和款識,技藝精湛絕倫。有小盞、葵瓣口小碗和盤等,不見有大器。脫胎瓷始於永樂,以後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國時都有製作,但都不及永樂器膩潤規整。紋飾有雲龍、纏枝蓮托八寶等,器中心暗刻「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識。永樂脫胎器因為名貴,後世多有仿製。

永樂器的白釉厚胎或薄胎及至脫胎器,迎光透視胎體部分為潤白色,部分具有紅潤光澤(肉紅色),白釉器的口邊與邊角釉薄處多閃現白色或黃色、黃灰色。仿品的透影性較真品更高,迎光透視多顯青白色,沒顯潤白或紅潤光澤。永樂時瓷器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白砂底,其潤澤細膩著稱。有些圓器的撇口口沿較薄,以手拭之有鋒利感。

永樂時期瓷器,釉面瑩潤如玉。釉面以潔白肥厚、光潤細膩、平滑為主要特徵,少發現後來宣德中期普遍存在的那種桔皮紋。永樂瓷的器形清秀、圓潤。釉汁厚聚處閃淺淡的藻青色。琢器的表、裹釉面多數均勻一致。器底的白釉,一般勻凈,薄處泛灰黃,厚處呈漿白色或微閃青色。有些器底釉面有細片開紋。

此時官窯器與民窯器常用的裝飾,有暗龍、雲紋、卷草、海水、洋蓮、蓮瓣、纏枝蓮、竹石芭蕉、折枝枇杷等。青花紋飾線條較精細、清晰,運筆風格瀟洒;個別器物有用金彩,成色足赤,紅彩色鮮。青花器的色調絢麗鮮艷、凝重。部分青花器所用蘇麻離青鈷料,呈色有自然的暈散,並紋飾中有濃重凝聚的深色結晶斑點,有鉄銹斑,使之釉面凹凸不平。鐵鏽斑處,用百倍放大鏡觀察,大多如海河岸邊的沙灘,或有依稀閃銀色網紋出現,少數器物青花中鐵鏽出現絲網紋狀。

常見器足有以下幾種:齊平式圈足、內牆外撇式淺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裹直外收式圈足、外底邊角微有突出的齊平式圈足。圈足露胎;盤類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梅瓶足底,有微顯修胎痕,直角小斜坡狀。

永樂朝開始重視在官用瓷上題年號款,多數官窯瓷器書寫或暗刻帝王年號款識,有「大明永樂年制」六字 、「永樂年制」四字青花正楷款;皆為少見。也有「永樂年制」帶紋邊的青花篆書款及暗刻篆書款,筆法折角處渾圓,字體結構緊湊。此為多見。並見有以雪花圖為標記的圖案作為款識。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組徵集海選報名壹叄伍肆玖陸陸柒零玖壹。

永樂常見紋飾:

雲龍、團龍、荷塘龍、雙龍、五龍、龍鳳、雲鳳、朶雲、雲肩、如意雲、獅戲球、瑞獸、喜鵲、鴛鴦、山雀、園景、竹石芭蕉、松竹梅、朶梅、碧桃、團花、佛陀花、蓮瓣、菊瓣、纏枝蓮、纏枝菊、折枝花鳥、纏枝八寶、纏枝牡丹、纏枝寶相花、纏枝苜蓿花、纏枝靈芝、折枝牡丹花、折枝石榴、折枝枇杷、蓮池魚藻、三果、荔枝果紋、枇杷果紋、石榴果紋、海棠、忍冬紋、柿子紋、桃子紋、回紋、海水紋、方勝紋、半錢紋、嬰戲紋、藏人歌舞、阿拉伯文、藏文等。

不論是瓷器鑒賞,還是瓷器鑒定,上手親自觸摸與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感不僅可以印證、補充觀感和判斷,甚至可以修正、矯正、否定觀感結論。但瓷器的手感是一個微妙的感知體驗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作為後盾,雖因人有異,卻也異中有同,下面是瓷器的九大鑒定訣竅,或能助你一臂之力!

1

輕重感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洗

瓷器的輕重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實踐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貼近客觀真實又有個性差異的「輕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體或釉層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細微的差別,都足以導致瓷器輕重的變化。

北宋龍泉窯青瓷多管瓶

我們只有通過儘可能多的上手實戰,並不斷自我感知、體悟、對比、修正,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用來區分新舊好壞真假仿贗的輕重感。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輕重感的系統和體系,對於不明瓷器的斷代以及區分窯口、品質、品位和新舊、真假、仿贗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清雍正仿汝釉扁腹綬帶葫蘆瓶

提示

手感儘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於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異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複製和對照,因而也往往作為觀感目鑒的必要補充性的輔助手段來使用,很難獨當一面、一錘定音。

2

乾濕感

唐代白釉凈瓶

有句話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衣著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溫度、濕度下,捧在手裡,其乾濕感也會有明顯的不同。一般說來,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歲以上者才會有出汗的手感,但800歲以上的瓷器卻也少有出汗的濕潤的手感。

北宋定窯黑釉斗笠碗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澀、干而滯、干而燥,反覆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出乾澀、鈍滯、刺耳的摩擦聲;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卻雖比較干,卻有潤、滑、爽的感覺,無論如何揉搓與摩挲都絕對不會出現乾澀刺耳的摩擦聲。

明洪武釉里紅牡丹紋玉壺春瓶

所謂澀、滯、燥與潤、滑、爽,每一個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個字都是經驗、汗水甚至淚水的結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萬次地反覆上手、揣摩、總結、凝練、提純。

其次,瓷器的衣著亦即釉質也決定著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總的趨勢是,透明釉比乳濁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宋定窯褐地剔花梅瓶

提示

在瓷器斷代時,干或濕的手感只是輔助的手段。所謂「古瓷會出汗」和乾濕的手感,都是一種手上的感受而已,並不是真的有可見的汗液或汗滴出現;另外,瓷器乾濕的手感與你是否汗手無關。

3

潤澀感

宋哥窯梅花洗

新舊瓷器潤澀感的差異十分明顯和巨大。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潤、爽潤、舒潤和溫潤,而且是越古越潤、越老越爽。

元代彭窯蒜頭瓶

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塗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於事,諸多努力也許能矇騙人們觀感,但絕對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

清中期三色哥釉活環洗口瓶

提示

新瓷的生澀感、滯澀感、阻澀感是絕對不可以人為地令其跨越歲月的年輪的,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4

軟硬感

軟硬感是一種極其微妙、精細的手感,只對個別瓷器品種如越窯、定窯、耀州窯等具有一定的區分和標識意義。

元建窯洗口瓶

瓷器手頭的軟硬感是一種綜合了視覺的線性剛柔感、觸覺的銳性利鈍感的複合性感覺,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質地剛性的軟硬感。越窯瓷器無論是釉色、廓線還是文飾相 較於其他任何瓷器品種都有一種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窯的陰線刻畫與耀州窯的陰地刻花工藝,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剛硬的特性。

北宋官窯冰裂紋花口碗

提示

硬感是一種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銳感、鮮明感、獨特感的複合體,複雜、混雜而微妙,惟有反覆上手、揣摩、分析、比對方可略見端倪。

5

溫涼感

北宋汝窯蓮花氏碗

溫涼感是區別瓷器品質優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嶺和試金石。頂級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特別是頂級的哥窯、汝窯瓷器),的確像寶玉和寶石一樣,溫潤如玉、冬暖夏涼!

提示

許多瓷器在同等條件下的溫差確實明顯存在,這也許與「瑪瑙入釉」或者古人的「愛不釋手」有關。

6

生熟感

明龍泉雙龍耳瓜棱瓶

生熟感是手感與聽覺緊密結合的產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樣,由於燒成溫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燒成溫度低,在1150度以下,則其聲若瓦,為生;燒成溫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則其聲類硬木,為半生;燒成溫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則其聲如石,略有回聲,為半熟;燒成溫度若在1320以上,則其聲像金,回聲悠長,餘韻悠然,為熟。

宋汝窯天青橢圓無紋水仙盆

與瓜果的生熟狀況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輕,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則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窯的燒成溫度的主要特徵,當生者熟或當熟者生自然都不對了。

南宋哥窯雙耳香爐

提示

所謂瓷器的生、半生、半熟與熟,既不是瓷器品質好壞的分水嶺,也不是瓷器成敗的試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種、不同釉層釉質的客觀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7

滑滯感

滑滯感既是潤澀感的延續,又是潤澀感的結果和原因:潤則滑、潤必滑,滑就潤、滑定潤;澀必滯、澀定滯,滯則澀、滯才澀。

南宋龍泉弦紋瓶

凡古瓷必滑,光滑、潤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潤、滑膩、滑爽有別,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無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滯必新,是滯就新!

金代鈞窯紫斑碗

提示

古瓷之滑源自歲月、發自肌骨、來自年輪,是歷史的烙印、是衰變的結果、是滄桑的必然。這種自然之滑爽決不是人為打磨、塗油、上蠟等機巧所能仿效和再現的。

8

粗細感

宋官窯貫耳穿帶瓶

瓷器的品種窯口不同、歷史年代不同、保存環境不同、脫玻程度不同,都會導致瓷器釉面粗細感方面的巨大差異和不同。

古代民窯的瓷器,往往簡易、粗糙、率意,其粗細感最為粗糙;古代官窯瓷器,儘管技藝水平和用工選料方面為歷代之最,但終究逃脫不掉歷史自然衰變的法則,所以其手感並不如近現代的新瓷那樣精細,反而略顯粗糙。

宋定窯綠釉印花荷花蝴蝶紋碗

提示

古代官窯瓷器卻往往寓巧於拙、馭精於粗、御美於陋,簡約而不簡單,樸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這是值得把握的。

9

凹凸感

凹凸感對甄別、鑒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紅的真偽意義重大。

元青花牡丹紋花梅瓶(一對)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錳高鐵的蘇麻離青進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著料略重之處,往往呈現明顯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錫銀光澤結晶這兩大突出特徵。

元釉里紅轉心杯

釉里紅的情形與青花恰好相反,由於以銅為著色劑的釉里紅對溫度極為敏感,也極易流淌從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紅瓷器往往都呈現出明顯向上凸起和紅色深淺不一有發黑、燒飛和綠苔點等突出特點,極易辨認且很難仿造。

宋鈞窯龍首八方洗

另外,宋官鈞窰所獨有的蚯蚓走泥紋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種形態和手感。在民國以前,曾被作為判斷鈞釉的唯一標準。

提示

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很難仿製;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則是別有味道。

目前100000+藏友已關注加入我

點擊【分享到朋友圈】,您的一個分享小動作,或許可以讓更多的人跟您一樣,愛上古玩收藏!

想為您手上的藏品驗明正身嗎?

想知道您手上的藏品的價值嗎?

現權威專家團隊免費為你們解答你們的疑惑!

藝術收藏品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網羅鑒藏知識,歷史揭秘,品味、追憶;在趣味之中陶冶情操,做最權威、最專業的古玩交流平台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