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知封神對截教不利,通天教主為何還要簽名?

明知封神對截教不利,通天教主為何還要簽名?

鴻鈞老祖雖然是封神世界天地第一仙,但他並不能任意操縱萬物。封神大戰之所以會舉行,除了他在暗中推動之外,符合各方需求,也是重要原因。

以元始天尊為首的闡教勢力,因其麾下十二仙首隻有渡過殺劫,才能修成真仙,所以,舉行封神大戰以完成殺劫,勢在必行。

以昊天上帝為首的天庭勢力,需要選拔大量仙人,充實天庭各種空缺職位。昊天上帝最希望闡教十二仙首成為其麾下,但是,因忌憚老子與元始天尊,無法用強,所以,以封神大戰進行選拔,成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

以通天教主為首的截教勢力,本來既不需要渡殺劫,也沒有接到天庭徵召的命令,為何通天教主會答應截教也摻合到封神大戰中呢?

一旦在「封神榜」上籤上大名,通天教主就等於將門下萬千弟子的性命置於危險境地。以通天之英明睿智,為何會做出這個決定?

其一,讓截教弟子參與到封神大戰中,乃是師尊鴻鈞老祖所命,通天無法推辭。

通天教主可以不把昊天上帝放在眼中,但是,不能無視老師鴻鈞的命令。既然鴻鈞老祖發出了邀請,讓門下三位弟子共同主持封神大戰,那麼,作為小徒弟的通天教主,責無旁貸,只能遵照執行,完成老師指令。

其二,在通天教主看來,封神大戰主要針對的是闡教門人,與他截教關係不大。

封神大戰發生的兩大理由,無一不是針對闡教十二仙首。在截教仙人看來,封神大戰就是想要削弱闡教。通天教主本就和元始天尊有著無數萬年的積怨,自然巴不得闡教倒霉,元始天尊難過。

鴻鈞老祖規定,只有三個徒弟都在封神榜上簽字畫押,封神大戰才能開始施行。通天教主想看到闡教倒霉,於是在榜單上籤了字。

其三,通天教主以為只要截教仙人閉門不出,在家中安靜修鍊,就可以渡過劫難,坐看闡教倒霉。

在簽署「封神榜」之後,通天教主召集心腹弟子,告誡他們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安心在山中修鍊,千萬不要隨意下山。

為了警示弟子,讓大家引起足夠重視,通天教主特意在碧游宮大殿前張貼一副對聯,文曰:

緊閉洞門,靜誦黃庭三兩卷;

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

應該說,通天教主對封神大戰可能對截教帶來的危害,已經足夠重視。對於門下弟子,他也提出了避禍的方式:緊閉洞門,遠離西土(指的是西岐)。

如果截教弟子都能夠遵守通天教主的命令,那麼,截教仙人確實可以遠離禍患,躲過一劫。那麼,截教仙人為何會被捲入封神大戰的漩渦?

這就不得不提到元始天尊。正因為他的謀劃,截教才被拖入封神大戰的泥淖,最終陷落,當了闡教的炮灰。

在封神大戰開始之初,截教與闡教並沒有形成針鋒相對的形態。在商紂王麾下,其實既有闡教仙人,也有截教仙人。雙方其實都有門人弟子在商朝為官。

可是,兩個人物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並且最終將商朝定性為截教勢力,將西岐定性為闡教勢力。

這兩個人一個叫做姜子牙,一個叫做申公豹。

對於姜子牙在封神大戰中的作用,多數人都知道。正是因為姜子牙的出現,西岐逐漸強大,擁有了足以對抗商朝的力量。更因為有姜子牙的人脈,闡教仙人紛紛下界,幫助西岐,連續大敗商朝,最終奠定了八百年江山。

不過,多數人都把姜子牙看得太高,彷彿姜子牙真的可以左右封神大戰,冊封諸神時想封誰就封誰,甚至有人說姜子牙本想將天帝的位置留給自己……

其實,姜子牙只不過是元始天尊的傀儡,十二仙首也並不看重姜子牙。人家在意的,是自己的小命與師父元始天尊的法旨。各路散仙紛紛相助,大都是討好闡教二聖。姜子牙做出的所有大決策,更無一不是遵循元始天尊命令。

打個比方說,元始天尊是發號施令的皇帝,那麼,姜子牙不過是宣讀聖旨的太監。千萬別把姜子牙看得太高。

對於申公豹,多數人都把他當成一小丑,自動忽略。其實,他在封神行動中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姜子牙!

正是因為有申公豹四處煽風點火,打著情義的招牌招搖撞騙,截教仙人才會紛紛下山。他們心中想著的是兄弟情義,誰料想卻中了別人的算計。

表面看來,申公豹之所以如此干,是因為嫉妒姜子牙。其實,那只是掩人耳目。申公豹真正的身份,與姜子牙一樣,都是推進封神行動的關鍵人物。只是,他的使命比姜子牙更加艱辛,更加沉重。

申公豹就彷彿是仙界一根攪屎棍,把仙界的水攪混,把截教的水攪混。正因為他的出現,截教仙人被紛紛拖入封神大戰中,並一個個死去。

與其說截教仙人是被姜子牙等人打敗了,不如說是被申公豹坑死了。可嘆那些截教仙人,一面和闡教姜子牙等人大戰,一面還相信闡教出身的申公豹,真是單純得很,傻帽得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明朝的萬國來朝夢
宛若山水畫卷:江戶時代的日本自然風貌
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會成為天下人嗎?
清朝雍正御封「和合二聖」史證
古代的「800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TAG: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