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總愛背鍋的IS真的製造了這麼多恐襲事件嗎?輿論下的「恐襲」,是套用還是事實

總愛背鍋的IS真的製造了這麼多恐襲事件嗎?輿論下的「恐襲」,是套用還是事實

恐襲是一個沉重而悲痛的名詞,自從2001年「911」事件後,恐襲這個名詞開始逐漸侵襲世界各國。而最近幾年,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能在各大媒體上看到以恐襲作為標題的流血事件。這些殘忍的暴力事件激發了社會的不穩定,也使得人心惶惶。然而,恐襲這個詞語是否可以隨意的套在任意流血暴力事件中,現在是否出現了亂用恐襲的現象,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暴力事件回顧

在開始探討究竟恐襲定義為何之前,按照慣例還是要回顧一下近期來發生的幾起暴力流血事件,之所以沒有在此定義這些事件為恐襲,也是基於有些案件仍然處於調查作案動機階段或者界限不甚明確的原因。

拉斯維加斯特大槍擊案

2017年10月1日晚(美國西岸時間),正在參加拉斯維加斯「91號公路豐收音樂節」的群眾們遭受到了致命的襲擊,兇手史蒂芬·帕多克(Stephen Paddock)於曼德勒海灣酒店的32層用槍向樓下的人群掃射,造成59人喪生,530餘人受傷,這是美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件。

在案件發生後,犯案者於警方趕到酒店房間前開槍自殺身亡。因此,他的作案動機也就成為了一個謎。儘管在事件發生不久後,伊斯蘭國便跳出來聲稱帕多克是轉信穆斯林的組織分子之一,但是這一說法並未被美國FBI和中情局所接納,而根據其後對帕多克家人和女友的詢問中,也得到了犯案者並沒有宗教信仰或者與任何極右勢力相關的背景。因而截至目前,這一特大槍擊事件仍然難以界定為恐襲,或者是「獨狼式」恐襲(根據定義,獨狼指通過互聯網招募並受訓,在激進教育的影響下最後以自制裝置向人群發動襲擊的恐怖分子)。

倫敦地鐵爆炸案

2017年9月15日上午(英國時間),倫敦Parsons Green地鐵站一列車上發生爆炸,事件導致23人受傷,所幸的是無人因此喪生。在事件發生當晚,伊斯蘭國再次不甘寂寞的跳出來承認了這一襲擊事件是他們的「鍋」。不過這次英國政府承認了這起事件的恐襲性質。此外,善於作妖的川普也十分積極的在推特上發文稱造成事件的犯案者是「失敗的恐怖分子」。

慕尼黑槍擊事件

2016年7月22日,德國慕尼黑奧林匹克購物中心發生槍擊案,犯案人大衛·S(David S.)在持槍打死9人後自殺身亡。在案件發生後,巴伐利亞政府及調查機構並沒有將此事件定性為「獨狼式」恐怖襲擊,他們聲稱犯案人並沒有任何的政治動機,這只是一起報復社會的隨機事件。然而時隔一年零兩個月後,根據《南德意志報》和西德意志電台(WDR)的聯合調查報告稱,這起槍擊案件應該被重新定義。

在報告中指出,大衛的作案並不是隨機發生的,他事先經過了精心的策劃,並在自己的作案「宣言」中寫下了「要處死下等的外國人」的語句。而在被大衛打死的9人中,無一例外的具有外國移民的背景。因此,調查報告將慕尼黑槍擊案重新定義為右翼恐怖主義下的獨狼式襲擊事件。

但是,德國內務部今日反駁了這一重新定義,根據內務部的消息,他們認為之所以大衛選擇的受害人均有移民背景,不過是因為這些受害人是其在社會上受到不公待遇的人物形象反射,即大衛對自己心目中「敵人「的畫像。

對於這已經算是舊聞的慕尼黑槍擊案究竟該如何定性,怕是還需要爭吵一番。

恐襲定義

回顧了這三起較為典型的暴力事件後,不免讓人疑惑:究竟什麼樣的事件才能被稱之為恐怖襲擊?如今,似乎但凡出現性質較為惡劣的流血事件,恐襲的帽子便立刻套了上去,而不安分的伊斯蘭國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跳出來大包大攬的將這些暴力事件統統歸結到他們身上。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社會不穩定被再次激化,民族矛盾也愈演愈烈,人心也更加惶惶不安……

在牛津詞典里,對恐怖分子(terrorist)作出了以下解釋:恐怖分子指持有非法暴力武器或以威脅脅迫等形式,對尤其是普通公民做出襲擊,並帶有其政治目的的人群。而辭彙網(vocabulary.com)對恐怖襲擊(terrorist attack)的定義是:一次突然襲擊事件,通常是蓄意謀劃並持有暴力性武器,對普通公民的襲擊,且帶有一定的政治或宗教目的。

簡單來說,符合恐襲需要有以下三要素:持有暴力武器、針對普通公民的襲擊以及帶有政治目的。雖然在各個國家針對恐襲仍然有其自己的定義和界定範圍,然而就其帶有政治目的這點上,大部分地區都將其作為劃分事件是否屬於恐襲的重要標準。

回到剛剛的三起暴力事件來看,在拉斯維加斯槍擊案中,警方的主要調查方向是犯案人帕多克有無極右勢力背景或宗教背景;倫敦地鐵爆炸案中,炸彈放置者是否屬於伊斯蘭國組織;慕尼黑槍擊案中,大衛的作案動機里是不是帶有政治目的。這些都成為能否將以上三起事件定義為恐怖襲擊的原因之一。

質疑的聲音

之所以恐襲的定義和範疇需要被界定,更多的是因為針對不同性質的事件,各國政府和調查機構需要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如果事件定義為恐襲,那麼打擊恐怖主義,將極右勢力連根拔起就成為各國政府首要關注的事情;反之,如若只是隨機的反社會報復事件,那麼各國政府需要處理的後續就相對而言「輕鬆」一些。就在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後不久,不少媒體均發出了是否需要重新定義恐襲的聲音,對於這樣一起傷亡慘重的事件,僅以報復社會的變態人格來定義兇手,是否過於「草率」?但是,隨意的套上恐襲的帽子又是否會進一步激化社會的矛盾?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商議和解決。

最後,套用這陣子「麻煩」纏身的老薛的常用語句:「我的願望是——世界和平!」

………………………………………

道德經(GermanReport)】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最火微信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德經 的精彩文章:

德式餐桌禮儀大解密:十個優雅吃西餐的小貼士,get到你就無敵啦
統一27載,「分裂」猶存;德國真的統一了嗎?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來自杜塞爾多夫總領館的中秋祝福
拉斯維加斯槍擊案動機成謎,59人究竟因何喪生?

TAG: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