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平年輕時脾氣有多暴?曾有綽號叫先農壇惡霸
青年隊時期的張衛平,已經展現出籃下「一手遮天」的霸氣
1965年11月,不滿15歲的張衛平來到北京體工大隊報到。沒想到陰差陽錯,差一點兒就去了田徑隊。【張衛平傳】
張衛平體格高大,渾身是勁,體工大隊各位教練一瞧,都覺得很有發展前途。其中,田徑隊教練李景明(前110米欄亞洲紀錄保持者、耐克公司著名高管李彤的父親)對他格外動心,極力想把他拉到隊里練跳高。
後來,李景明再三觀察張衛平,發現這孩子長了一雙大腳。大腳在跑跳中有優勢,但練跳高容易踢桿,恐怕日後練不出太大名堂。李指導思來想去,最後還是忍痛割愛,把張衛平拱手讓給了籃球青年隊。
不過,這個偶然的小插曲在多年之後有了意想不到的迴響。幾十年之後,李景明的二兒子李彤與張衛平成了鄰居,作為耐克中國的著名高管,他在籃球運動員的簽約選擇上曾多次向張衛平取經,從這位精通籃球的前師兄口中得到了許多寶貴意見。
張衛平進隊的第一個啟蒙教練是沈迪賢指導,他對隊員們關愛有加,但同時也要求極嚴。在過去那個年代,教練看待隊員就像是對自己的孩子一樣,一點兒也不會見外。每個月隊員發了工資,教練直接幫隊員存在銀行。存摺放在教練手裡,誰想用錢,必須說明具體用途,決不允許亂花錢。
隊員們基本都是右撇子,左手技術普遍薄弱。為了能讓他們均衡發展左右手,沈指導下了個死命令:除了寫字,其他一切活動必須用左手完成,吃飯也得用左手拿筷子。
教練的要求並不是只針對張衛平一人,所有進隊的孩子都必須從這些基本功做起,這時就看出張衛平跟其他人不太一樣的地方。教練在場盯著的時候,大家都乖乖照做,教練一走,有些孩子就不管不顧了,只有張衛平特別實在,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教練在不在場都一樣。久而久之,真就慢慢習慣成自然,左手越來越靈巧,左右手的運傳投技術都非常平衡,練出一套「左右開弓」的籃下勾射功夫。
15歲剛進隊時的訓練日記
每一篇都至少寫滿一頁紙,
張衛平進隊時還不滿15歲,歲數跟其他隊員相差太大,一開始只被劃入北京青年四隊,俗稱「小四隊」。當時「小四隊」全隊只有兩名球員,除了張衛平之外,還有一名隊員叫董瑞庭,後來成了手球隊教練。「小四隊」人手短缺,平時只能跟女籃青年四隊一起混合訓練。就這樣,2名男運動員,7名女運動員,還有一名雙性人運動員,10個人湊在一起,組成了一支「混合隊」。
沒過多久,北京青年一隊的隊員找到張衛平,問他:「你們天天跟女運動員一起練能長球嗎?過來跟我們一起練。」就這樣,張衛平直接從青年隊的小四隊(即「混合隊」),跳級進入了青年隊一隊。
早前在東城業餘體校訓練時,東單球場就是隊里的訓練場,張衛平在那兒多次碰到一個外號「猴排骨」的年輕小伙兒。他個子不高、身體不壯,但打球特別靈活,傳球特別賊,帶著一支名叫「東單痞子隊」的球隊,成天泡在東單球場。這個年輕人,就是日後成為《北京晚報》知名籃球記者的孫保生,江湖人稱「保爺」或「孫大爺」。兩人一回生二回熟,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多年之後張衛平遠赴美國,還多次接受孫保生的越洋採訪,跟他講自己近距離觀察美國籃球的一些見聞和感想。
後來張衛平進了北京青年隊,訓練基地在先農壇,但閑暇之餘,張衛平有時還會回到東單球場打打野球,跟東城體校的老隊友們敘敘舊,還經常碰到這支「東單痞子隊」。其實,這「痞子隊」原本名叫「東單聯隊」,因為球打得好,配合熟練,在野球場上稱霸一方,後來就被人叫做「東單痞子隊」。
有時,「東單痞子隊」也會跑到先農壇「踢館」,跟張衛平所在的北京青年隊叫板。「東單痞子隊」雖然是一支群眾球隊,裡面高矮胖瘦全有,但是人手一套標準隊服,還特地用縫紉機給每個人都綉上自己的號碼,穿得比正規青年隊都好。後來,「東單痞子隊」的隊員們各有各的外號,比如什麼「投籃機器」、「荷蘭奶牛」之類。除了「猴排骨」,孫保生還有個綽號叫「民間藝人」,大概是夥伴們跟他開玩笑,笑他打球全是假動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年輕時的孫保生身材瘦削首,但彈跳相當出色
當然一真打起來,業餘和專業之間的差距就一目了然,據張衛平回憶,他們從來就沒輸過。但「東單痞子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見了北京青年隊就非要打上一場,跟現在街球場上相互叫板的年輕人沒什麼兩樣。
當時國家青年隊的訓練基地也在北京,他們以八一青年隊為主要班底,核心球員包括戴克勵(李楠老丈人)、焦騮文(焦健父親)等。北京青年隊則由張衛平、尹光環、王維君(王治郅父親)、曹澤波(綽號「曹胖子」)、張志翔(綽號「三爺」,即「張家五虎」的老三)等人組成,訓練基地在先農壇。兩邊湊到一塊,每個星期都要打上兩次比賽。據張衛平回憶,在這些並不對外公開的較量中,北京青年隊從未輸過一場比賽,保持了全勝戰績。
張衛平剛進隊的時候,經常被教練帶著現場觀摩一隊打比賽,印象最深是有一次現場看北京隊和八一隊下基層打表演賽。
比賽安排在一個工廠的室外球場舉行,兩隊當時在國內是冠亞軍的水平,比賽質量相當高。兩個隊共用同一個休息室,看完球,張衛平坐在休息室里,瞥見屋子中間的大桌子上擺了一排「北冰洋」汽水,當時眼睛都直了。那時一瓶「北冰洋」汽水定價一毛五分,小四隊的小隊員們收入不高,平常很少有機會喝,個個眼饞得不行。
八一隊的替補運動員走回休息室,瞧見對面北京隊小孩眼巴巴地盯著汽水瓶,走過去起開汽水瓶蓋,對他們招招手,跟他們說起了怪話:「來來,敞開喝!板凳坐穿,汽水喝乾!」張衛平這些小隊員們頓時歡天喜地,接過汽水瓶一飲而盡。
1969年18歲多的張衛平進隊將滿4年,訓練筆記依舊做得一絲不苟。
如今張衛平和藹可親的「老頑童」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早在青年時期,他也一樣曾經血氣方剛、年少輕狂過。
剛進隊不久,有一次換項訓練改踢足球,張衛平這邊兒出了機會,一看皮球在另一側教練的腳底下,情急之下也沒多想,習慣性地脫口而出:「爺們兒,給球給球!」小隊員管教練叫「爺們兒」,當然顯得沒大沒小,大家聽了都想笑又不敢笑,肚子都憋疼了。從那以後,張衛平就多了一個外號叫「爺們兒」。多年後孫保生寫《張衛平談美國籃球》,開篇就是一句:「接通大洋彼岸洛杉磯的電話,聽筒里立即傳來『爺們兒』道地的京腔」。
年少時本就不知天高地厚,又趕上那段特定的歷史歲月,張衛平難免也有闖禍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在外打架,他成了隊里的反面典型,不僅被下放到電工組從事體力勞動,做一些砸鐵絲之類的工作,甚至還被停掉了「運動灶」。
現在的年輕朋友們可能不太理解「運動灶」是什麼,但對當時的運動員來說,如果被停了免費供應餐食的「運動灶」,就意味著只能自己掏錢買餐票,上職工食堂去吃大鍋飯。當時年輕隊員每月工資差不多10元左右,如果只憑這份工資去職工食堂換餐票,一個月下來連肚子都填不飽,跟「運動灶」的油水和營養更是天壤之別。所以對運動員來說,停「運動灶」是一項難以承受的終極懲罰。
除了被暫停「運動灶」,當時隊里的軍代表還針對他召開批鬥大會,當眾怒斥他是「先農壇惡霸」。後來,「先農壇惡霸」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張衛平當時最廣為人知的綽號。
1972年全國男籃聯賽,張衛平旱地拔蔥,用雙手拼搶籃板的姿勢,跳得比單手爭搶的對手還高。
有一次打比賽,張衛平越打越興奮,在快攻中來了一記雙手扣籃,順帶做了個引體向上,把籃筐當單杠拉到胸前,腦袋順勢伸到籃筐之上,居高臨下地看了一圈,當時很有些洋洋自得。那個年代少有人能完成扣籃,扣籃之後做引體向上,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張衛平當時血氣方剛,就覺得扣完之後拉這麼一下,渾身都舒坦。
沒想到打完比賽回來,張衛平馬上被領導嚴厲批評了一頓,說有人舉報他「往籃筐里吐痰」。他自己當然堅決否認,但到底有沒有吐痰誰也不知道,也許那時候得意忘形,真吐了口唾沫也有可能。
那時的張衛平雖然少不更事,又趕上那段特定的歷史歲月,在球場之外難免惹出一些麻煩,但具體到打籃球這項本職工作,他的態度始終認真端正,實力也已經眾所周知。他往籃下一站,得分、籃板全都要雨得雨、要風得風,連成年隊隊員都防不住他。
體工大隊領導看出他確實有發展前途,各種處罰也就「點到為止」。包括暫停他的「運動灶」,也只是為了給這個年輕人敲個警鐘。否則按張衛平當時的所謂「罪狀」,早就給下放到馮峰煤礦去了。
在電工組砸了幾天鐵絲之後,張衛平就被轉到運動員食堂打雜,做一些洗菜、刷碗、和面之類的雜活。那時都是吃大鍋飯,和面是把一大袋50斤重的麵粉倒進大缸,甩開膀子用兩條胳膊生揉。這個活兒又繁重又乏味,一般食堂大師傅都不愛干,直接甩給張衛平全權負責。
干體力活當然不如打球有意思,但再怎麼著,在運動員食堂打雜能免費填飽肚子,總比在電工組勞動、要自己買餐票強得多。張衛平二話不說,把和面當成上肢力量訓練。別人通常10分鐘都和不好,他不到5分鐘就能搞定,一個多月下來,兩隻胳膊都粗上一大圈。
時間長了,圈內人都聽說北京青年隊里出了個張衛平,打球比成年隊員還猛。
《非常合理:張衛平傳》第三章結束
傳記目錄:
第01章:張衛平家世背景大揭秘!外公師從康有為姨父是名士
第02章:張衛平最大夢想曾是當廚子 50年前就稱霸東單球場
如何收看:
傳記內容在騰訊體育全網獨家首發,同步收錄在作者阿魚的微信公眾號「魚樂NBA」(微信搜索公眾號「魚樂NBA」或「yulenba」)、企鵝號「魚樂籃球」(騰訊新聞App、天天快報App搜索「魚樂籃球」)上,歡迎收聽,鎖定精彩。
下期預告:
你可知道,
張衛平明明身高只有1米93,
卻也曾去醫院檢查過「巨人症」?
以1米93身高打大前鋒,
他如何在長人如林的內線,
場均暴砍30分?……
下周一,請看《非常合理:張衛平傳》第四章。
創作團隊:
口述:張衛平
作者:黃禕(阿魚)
策劃、推廣:宋忠冬


※季前賽-周琦8分 火箭大勝上海62分
※時隔10年再奪金!體操世錦賽男子全能中國包攬冠亞軍
※錫伯杜:狼隊仍非超級球隊 勇士太強大很難防守
※世預賽-出線告急!阿根廷0-0末輪迎生死戰
TAG:騰訊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