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在朱家角被王欣催眠了

我們在朱家角被王欣催眠了

前往王欣位於朱家角住所的路上,兩旁的高樓漸次被矮房屋和樹林取代,太陽在其後有一搭沒一搭地露著臉,光斑斷續灑在趕路的人身上,如夢似幻,曖昧不清,就像王欣的作品。

她創作的那些玫紅色閃爍的海洋球樂園、巨型倉鼠輪、酒吧,顯得張揚奪目,美麗而危險,拉著你在夢幻的藝術迷宮裡遊戲沉湎。可是王欣本人則截然相反,她說話聲音輕輕柔柔,動作小心翼翼。相比於創作出如此迷狂作品的藝術家,你可能更傾向相信她的另一個身份:催眠師

王欣於「八赫茲催眠實驗室」表演現場

催眠=做夢?

在王欣的家中,沒有她作品中讓人難忘的玫紅色,而是統一的湖藍色夾雜於原木色傢具和綠植當中。其實和「性感、曖昧」的玫紅色相比,靜謐的湖藍色才是王欣的最愛。這也是她「八赫茲」催眠項目的代表色。

2014年,王欣創建了「八赫茲催眠實驗室」,在那不久前她剛剛在上海完成培訓,考取了GPST國際催眠師資格證。潛意識、心靈、夢境,這是王欣長時間的興趣所在,她有不少動畫錄像作品聚焦心理問題,而催眠則像是通向這些領域的神秘儀式。

王欣「八赫茲催眠實驗室」

2015年,「八赫茲催眠實驗室」在MoCA亭台上演,催眠、浮華面具加上迷離的燈光,一如王欣其他作品般魅惑妖艷。湖藍色帘布在熒熒燈光下靜謐不再,好似進入這個充斥著致命吸引力和感染力空間的人們,總要拋卻平日的外衣,犀利地剖析自己。

就像這個迷幻空間和心理診所的區別,王欣無意於進行心理治療,她不會為被催眠者解釋他們的夢境,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他們的感受和看到的畫面上。說是「夢境」也不那麼準確,王欣說這更像是清醒的夢,是在意識清醒下的一種恍惚狀態,能讓人放鬆,也能讓人進一步認識自己。「催眠是溝通潛意識的一種方式,在催眠狀態下潛意識可以浮出來表現自己。」

「八赫茲催眠實驗室」用於幫助催眠的裝置

在王欣的卧室里,她輕柔的聲音指引人進入放鬆狀態。「想像有一束金色的光芒籠罩著你的身體……讓自己沉浸在這光芒之中儘可能地放鬆下來……現在可以想像在你的面前有一扇門……」在近乎漫長的心理建設後,王欣帶我來到了有著森林、河流的放鬆之地。「……在這片屬於你自己的森林裡有一面神奇的鏡子,透過這面神奇的鏡子你的心靈會以自己的方式向你呈現……」接下來的時間,大概就是王欣所說的潛意識的自我浮現,讓人既清楚自己在被催眠,又不可控制地在腦海中閃現畫面。等到催眠結束,王欣立即詢問我的感受並讓我畫下看到的內容,簽上日期和名字後,這張紙也就成了王欣諸多素材中的一員。

「八赫茲催眠實驗室」現場

「算上集體催眠的話,已經催眠過100多人了吧。」王欣已經累積了不少素材,但還沒開始進行創作,她不喜歡把別人看到的現成圖像拿來用,而是想等待著自己研究有什麼圖像出現得最多、最有趣。等「八赫茲」項目結束後,王欣希望能創作一些對觀眾心理產生影響的裝置作品,「讓人進去就能進入一種狀態的。」她過往的作品已經呈現了這種趨勢,《我們是將要死去的》就打造了一個可以體驗死亡和靈魂出竅的裝置,觀眾躺在類似太空艙的艙體內,在影像和聲音的引導下探索屬於自己的神秘體驗。

科技>藝術?

王欣的卧室有一整面牆的書櫃,不少是和心理、科技相關的書籍,她還常常在朋友圈裡記錄自己的夢境,詭異的、有趣的、天馬行空的,對心理意識的興趣從學習、創作已經延伸到了生活中。不同於系統地學習心理學,對於科技,王欣選擇了自學,「因為這個報興趣班學費太貴了,哈哈。」

王欣,《The Gallery》,尺寸可變

喜歡畫畫的王欣在中國美術學院念完基礎部後,因為好奇,因為想去探索新大陸,她選擇了當時剛開設的新媒體系。十年過後,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早已改名跨媒體系,早先還算新潮的錄像藝術現在已司空見慣,新媒體、跨媒體這片曾經的處女地已是人潮洶湧。王欣對新科技、新媒體情有獨鍾,可又不願意被束縛其中:「『新』本來就很難定義,每年都會有新的技術出來,用跨媒體比較合適,就是利用最新的媒介和其他媒介結合,綜合在一起。我的作品呢,其實可以不用下定義的,就是用了很多媒體。」

王欣,《We Create Future Artists Here》,2016,210×210×450cm

王欣在「這個畫廊」項目中用到了VR技術,是國內較早使用這一技術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在她玫紅依舊的裝置面前,戴上VR眼鏡,不同藝術家創建的世界,輪番降臨、恍如隔世。這本是一件關於藝術生態的作品,藝術家們可以在線提交自己的展覽申請和作品,只要申請信息完整、不違法都可以在王欣的「這個畫廊」里進行展示。而「這個畫廊」只有在被第三方機構作為藝術項目展示的時候才會運行。這在王欣看來就像啟動了她設計的一個「黑客程序」——藝術家可以不經過任何篩選就通過「這個畫廊」在第三方機構進行展示。

「黑客」自然也要配上炫酷的行頭,這裡運用的VR技術是王欣自學了幾個月之後做出來的。「網上的資源很豐富,我會自學創作中需要的技術,比如VR的軟體,之後也會看看人工智慧方面能否介入。具體學習還是要看創作中會怎麼用這個技術,現在有很多軟體插件可以幫助你操作,不需要寫源代碼這麼困難,我會繞開我完全處理不了的部分。」

王欣,《Artists Can Tell》,2016,200x140x160cm,de Sarthe Gallery

王欣對未來和新科技的興趣可以追溯到初中,那時她最喜歡看的是《科幻世界》雜誌,幾乎每期必買,阿西莫夫的小說也是她的心頭好。如今,日新月異的科技更迭自然令人振奮,不過在AlphaGo揚名於世之後,科技反噬人類、末世論、後人類時期生態系統等討論也層出不窮,藝術世界更是逃不開這些熱點難題。特別是隨著新科技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頻率激增,技術和藝術的關係這個古老的問題又重現於江湖,王欣自然也迴避不開。

「科技和藝術現在是糾纏在一起的,有些科學家可能會做出很有意思的東西,但這個東西不是他想要的。可是在藝術家看來這個東西就可以用於藝術創作,會再創作出新的東西,可能又會給科學家帶來新的靈感,是相互促進並且達成平衡的。新的科技與媒體,總會吸引藝術家去實驗新的表達方式和創作方式。從這些科技中,藝術家又會發展出一些別的、新鮮的東西。」

王欣,《Hamster Wheel》2016,210x100x160cm,de Sarthe Gallery

同時對人的心理和新科技感興趣的王欣,似乎是自然而然地抵制一味追隨科技潮流,「所有這一切到頭來都是和你的內心發生關係。」這是她堅持的信念。所以在人工智慧進軍藝術領域,開始用演算法寫詩、編劇、畫畫的時候,在一片鼓吹人工智慧代替藝術家的熱潮中,王欣卻不以為然。在她看來,人工智慧更可能以與人類合作的方式介入藝術行業。這些基於演算法和程序進行創作的人工智慧,無法具備藝術家心靈意識的維度和對生命的體驗。而且敢於接受挑戰的人類,也會發展出更多無法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優勢。

跨媒體=燒錢?

雖然對未來新科技與藝術的關係還持有樂觀的態度,一個眼下現實的問題卻不得不提:這些跨媒體的作品該如何收藏?其背後的藝術家,尤其是青年藝術家的生存狀況又是如何呢?

面對這個問題,王欣顯得坦誠又有點不好意思:「我之前的創作燒了很多錢,基本上都是家人支持的。我會接一些設計的工作,像是幫跨界空間的項目做一些創意裝置,現在只能算是處於溫飽狀態吧。當然,其他青年藝術家解決得比我好。」因為跨媒體作品難以展示、難以維護的特點,王欣作品的收藏情況並不理想,這也並非是獨屬於她或者跨媒體作品本身的難題。在邊界持續外拓的當代藝術領域,作品的面貌正呈現著越發難以界定的狀態,它可能是糅雜的、繁複的、一次性的、科技介入的。可是,與之對應的收藏體系似乎停滯不前。繪畫仍是收藏的熱門類型,連影像這一不再新潮的藝術類型在收藏上尚且不溫不火,裝置作品、表演藝術、跨媒體藝術的處境可想而知。

王欣,《We Create Future Artists Here》,2016,210×210×450cm

「現在更大的可能是被藝術機構收藏,當然如果隨著科技發展,比如可以用全息的方式展示、收藏作品的話就不一樣了。收藏家只要買一個小的全息裝置就好,觸感全息可以讓藏家隨時隨地感受這個作品,既不佔空間、費用也不高而且很環保,數據也可以永久保存。我想可能未來50年左右差不多可以實現吧,現在的全息技術還是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

王欣,《Aura Restoration 1.0》,2016,254×174×77cm

這是王欣心中理想的收藏方式,科技在改變創作方式的同時也革新收藏方式,這應該是趨勢所向,但是仍需等待時間給出答案。不過,當下社交網路的熱潮已經開始改變青年藝術家展示自我的方式了。區別於過往只能在畫廊中呈現作品,「現在有很多網路平台可以讓藝術家展示自己的作品、直播自己的展覽和活動現場、直接和藏家互動。通過這些社交媒體,只要定期更新狀態、保持一定的活躍度,或者做一些線上線下的活動(青年藝術家就可以有展現自己的機會)。特別是在上海,機會比較多,總會有新的空間或者品牌想和青年藝術家合作。」

「我今年的計劃是一定要更新我的網站。」一直疏於自我營銷的王欣這麼說,她之前的微信公眾號就因為長期閑置而被關閉了。這似乎並不符合她剛剛給青年藝術家提的建議,不過,不願在科技中迷失的王欣可能也不願在社交網路上焦頭爛額吧。畢竟,未來的創作和收藏方式還難以想見,甚至不久後人類社會的模樣都被打上了問號,身處這股大潮中的藝術家在儘力望見潮流走向之前,先得立正自身,不被淹沒其中。

文|徐佳蕙

圖|北京德薩畫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讀天下 的精彩文章:

新發現的汝窯青瓷盞
BLAST!免費送你去看一場酷炫的數碼藝術展!
這位「畫家」的個展上卻沒有一幅畫
樹到底有沒有發出聲音?
有深度#探索藝術與時間的關係贈新刊

TAG:典藏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