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家傳經營慘淡,老匠人無奈,只能靠著種地過日子

百年家傳經營慘淡,老匠人無奈,只能靠著種地過日子

今年62歲的鄭變和是手工麻紙的第四代傳人,他家從曾祖父起就開始造紙,並於1827年創建了手工麻紙廠,距今已有184年的歷史。如今,由於市場越來越小,自己的這一項家傳技藝正面臨失傳,自己也只能靠種地過日子。

鄭變和將碾壓過後的糊狀麻在特製池內洗去雜質。沁源縣中峪鄉渣灘村手工麻紙匠人鄭變和,他造紙的工藝基本沿襲了我國東漢時期蔡倫造紙的工藝流程,造出的麻紙纖維均勻、富有韌性,多年來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渣灘村當地百姓素有種植麻類植物的習慣,此類作物韌性十足、易提煉、成漿率高,為造紙提供了優質原料;而四季分明的氣候也保證了造紙原料不會在暴晒和暴涼中變質。尤其是村旁的石山山洞中流出的清泉為造紙提供了優質水源。

制好的糊狀麻加水調製成麻漿,儲備在作坊里的小池內,就可以開始做紙了。據他回憶,紙坊最興盛的時期,要數他爺爺鄭繼傳經營之時。當時,麻紙不僅是裱糊頂棚、門窗及社火表演中獅子頭、龍頭的最佳材料,更是學生們寫仿、練字的理想用紙。然製紙技藝世代相傳,卻沒有絲毫參照標準,剁料、蒸料、上灰、洗麻、碾麻、下池淹紙、壓紙、曬貼紙……一道道工序全憑經驗和手感,練就精湛的手藝不僅要靠長期實踐,還要有悟性。

抄紙,這是製作麻紙工序中最關鍵的一部,「抄」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成品麻紙的薄厚和均勻度。他說:「麻紙生產工藝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流程複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要求都很高,是其他紙類生產所難以相比的,更難以被現代化技術所替代。」隨著紙張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手工麻紙早已不復當年的盛景,製作技藝也瀕臨失傳,曾幾何時,遍布中峪鄉的麻紙廠有的停產、有的轉產,如今只剩下鄭變和紙坊在苦苦支撐。

在鄭變和的父親鄭天木和叔叔鄭天恩這一代時,手工麻紙依舊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上世界六七十年代,鄉里成立了以鄭變和的父親鄭天木為主要技術骨幹的麻紙生產合作社,麻紙銷售成為鄉里集體收入的重要來源。手工麻紙存在的歷史條件是建立在整個造紙工業技術力量整體不高的情況下而存在的。當技術力量在造紙工業不斷得到提升時,尤其是我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後,造紙工業的生產力獲得極大的解放,機械化大工業造紙廠就把鄭變和家這種傳統的手工麻紙作坊衝擊的難以為繼。從這一角度而言,鄭氏麻紙在隨後的歲月里,其命運不難預見。

立石碾、洗麻料池、淹紙池、淹紙架、淹紙簾、曬紙架、曬紙刷、蒸料鍋、垛麻斧……鄭變和紙坊中,被漫漫歲月鐫刻出一道道斑駁印記的麻紙生產工具,無言地訴說著手工麻紙彼時的輝煌與現如今的落寞。最近幾年,縣裡的文化部門對鄭變和的手工麻紙項目作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調研,並把其列入了非遺保護項目,但儘管如此,他家的麻紙生產並沒有得到改觀。鄭變和說,現在他的麻紙廠也停了,所有造紙用的工具都還齊全,只要有足夠的銷量,他很快就能恢復生產。對於手工麻紙的價值判斷,手工麻紙的經濟價值已經為歷史所淘汰,畢竟作為一種落後的生產工藝,手工麻紙與現實生產力的發展是不相適應的。但其歷史文化價值和工藝傳承價值卻是彌足珍貴的。

到兒子這一代,做麻紙已經不能作為維持生活,這就很難維持和傳承。如今,他主要靠種地過日子,自己的兒子也已經進城務工了。他最希望能把這老祖宗的技藝傳承下去。

麻紙是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由東漢蔡倫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是一種大部分以黃麻、布頭、破履為主原料生產的強韌紙張。麻紙有多種,如白麻紙、黃麻紙、麻布紋紙、桑麻紙等,但主要分白、黃兩種。白麻紙潔白光滑,背面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質地細薄,堅韌。紙紋均寬,約一指半。黃麻紙色略黃,稍粗糙,有的較白麻紙略厚。但這都是蔡倫紙出現之後的麻紙。其實,麻紙的歷史非常久遠。在西漢時期,用於書寫的最初的麻紙已經出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村生活之聲 的精彩文章:

假乞丐被人揭穿,一秒變帥哥
95後藝術系女大學生潛心修道,被網友稱「最美女居士」
世上最後的徽筆世家,用狼毫制筆,一年可用掉8000根
讓人難以置信的6張照片,這些難道真的發生過嗎
考眼力,有個美女竟長了3條腿,你發現其中的秘密了嗎

TAG:農村生活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