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在時尚與傳統中彷徨
「前進號」緩緩駛入港灣。只見岸上一位女子拚命向「前進號」揮手,很眼熟,原來是她,三年前在船上工作的格陵蘭探險隊員阿卡(Aka),我當時還採訪過她。上岸後,等大家擁抱寒暄完,我輕聲叫了她一聲,阿卡回頭認出了我,和三年前初次成為「前進號」探險隊員時相比,她變得更加成熟了。
終於來到了位於北緯64度10分,西經51度43分的格陵蘭島首府努克,Nuuk是格陵蘭語「海岬」的意思,丹麥語和挪威語中則稱作戈特霍布(Godth?b),意為「美好的希望」。1979年格陵蘭島實行地方自治後,當地人立刻改回原來的名字。由於此處有暖流流經,海水終年不凍適宜捕魚,主要經濟以漁業為主。作為格陵蘭島最大的港口城市,兼努克地方行政區政府所在地,努克自然比其它定居點更要像個「大城市」。常住人口約17000人,是格陵蘭18個行政區中人口最多的一個。
雖然格陵蘭島在丹麥政府的管理下已經步入現代社會,但眼前的景象還是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不僅現代,還很時尚。遊覽車帶著我們簡單在市裡市外轉了轉,碼頭上停泊著富人的遊艇,富人區的別墅和北歐國家的沒什麼兩樣,城裡不僅有了咖啡館和夜店,也有了漁業工廠和加油站。
市中心的瓦克文化中心( Katuaq Culture Centre)是努克現代建築的代表,出自丹麥的斯米特.漢莫.拉森建築事務所之手。建築正面被波浪起伏的金色落葉松幕牆覆蓋,簡潔優雅,又具有通風性能,令人聯想起格陵蘭島的冰山。
努克街頭的現代雕塑是一道風景,誇張的因紐特人面孔,巨大的海鳥,海邊的一尊雕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是北極熊、海象、海豹、鯨魚等北極代表動物,雕像名稱就叫做海神(Sea Goddess)。這些蘊含著豐富極地元素的現代雕塑不知出自丹麥藝術家,還是格陵蘭人之手,這個城市也因此變得更有藝術范兒。
岸邊不遠處的小教堂前立著漢斯·波爾森·伊格德(Hans Poulsen Egede,1686-1758年)的雕像,他是一位出生於挪威的路德會牧師和傳教士,被稱為「格陵蘭島的使徒」。受當時的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的派遣,來到格陵蘭島尋找當年維京人的後裔並負責教化他們,因為幾百年來這些人早已杳無音信,生死未知。漢斯分別於1723年和1724年在格陵蘭島西海岸進行了兩次探險,目的是繪製海岸線地圖和了解古維京人定居點的信息。然而,他未能找到一個維京人後裔,只遇到了原住民因紐特人。
1721年,經丹麥-挪威聯合王國允許,在努克附近開設了一家貿易公司,並建立了教會,標誌著格陵蘭開始真正進入殖民時代。1776年,丹麥政府獨攬格陵蘭的貿易活動,此後格陵蘭的海岸對外關閉,直到1950年才再度開放。
走進格陵蘭國家博物館,一棟外觀很普通的平房,裡面琳琅滿目的展品向來訪者展示著從北極石器時代文化、北歐定居點的形成、圖勒文化的到來、因紐特人到逐步過渡到現代的格陵蘭島,將近4500多年的歷史。格陵蘭特有的民族文物,甚至木乃伊,還有古代因紐特人的運輸工具等。我們還饒有興趣地看了一部早期的紀錄片,膠帶已經老化了,放映起來雪花不少。講述一個因紐特家庭在這裡生活的故事,捕獵北極熊那段特別驚心動魄。
這裡和外面那個現代的努克簡直是兩個世界,記得和阿卡聊起當地人的生活,她告訴我,這裡有了互聯網之後,格陵蘭島年輕人也迷戀上了社交網路,對外部世界十分嚮往。許多人離開格陵蘭島前往丹麥求學找工作,他們不再想做漁民和獵人,而想融入到現代文明中。
汽笛拉響,「前進號」離開努克時,阿卡站在岸邊目送著我們遠去,戀戀不捨地揮手,雖然不知道下一次過來是什麼時候,或許又有了很多改變,但我希望,依舊可以看到格陵蘭人淳樸的笑容,畢竟傳統生活方式的消失只是個時間問題,全球的氣候變暖讓這裡的冰層越來越不穩定,現代工業也已將觸角伸向了格陵蘭島的自然景觀,一切都是未知的。接下來的航行中,我將探訪更多當地人的生活。


TAG:貓眼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