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見:佛陀的證悟

正見:佛陀的證悟

書名:《正見》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譯者:姚仁喜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薦語

有些人雖然穿著僧袍,但言行在他看來卻並不符合佛教徒的標準;而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聽過佛教這個名字,卻像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一般在活著。

本書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藏傳佛教的老師,也是聞名影壇的導演。在書中,他以電影的虛擬實境,巧妙地比喻我們身處的幻相世界;而證悟的過程就彷佛脫去妄念所帶來的層層蔽障,了解因緣的善變與無常;因而放下我執,邁向醒覺之路。 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幫助讀者檢驗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見。

讀後感

《正見》是一本佛教入門書,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降生於不丹,為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他以生動幽默,又富有智慧和慈悲的筆觸,讓我們深刻地理解佛教的真諦。本書的核心就是對四法印的解讀,牢記著這四個前提,你就是一個佛教徒。正如作者所說言「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說服大家去追隨釋迦牟尼佛,成為佛教徒……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與其它見地不同的獨特部分。」這也是我們推薦此書的目的。

很喜歡書中的獻詞:獻給印度王子——凈飯王之子。若不是因為他,至今我還不明了我是一個漂泊的人。

?

如何才是佛教徒?

一個基督教徒有著很明確的身份,但一個佛教徒似乎是模糊的。手持念珠,會背誦心經,著急時會喊阿彌陀佛算不算佛教徒?只有皈依儀式之後的居士才算佛教徒嗎?甚至我們很多人都會問自己究竟算不算佛教徒?其實如果一個人接受下列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以上就是佛陀宣說的四法印,其中沒有任何道德性或儀式性的內容,也沒有提到善惡。它們是根據智慧而來的實際真理。相信和認可四法印,就是佛教徒所謂的「正見」。

?

一:造作與無常

佛陀不是神,是個凡人,凈飯王之子。

占星家預言太子將來會出家,於是凈飯王盡量不讓他接觸不美好的事物。但成年後的悉達多依然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種種苦態,為了讓自己的家人和子民免於生老病死的折磨,悉達多決定去探求離苦得樂的真理。

他悄悄離開皇宮,獨自苦修。

而我們作為普通人,看到世間的痛苦,只會用好玩的事情作為轉移注意力的撥浪鼓。我們像小孩子一樣迴避著無常,好像無常並不存在一樣。

佛陀的發現

完全不憑藉任何科學工具,悉達多太子以吉祥草為墊,坐在菩提樹下,探索人類的本性。經過長時間思維,他終於悟到了:一切萬有,包括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情緒和感受,都是由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而成。兩種或多種元素和在一起,新的現象就會產生。沒有一個產物可以獨立於其個別元素。相信它真實獨立存在,是最大的騙局。整個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這就是無常。無常並不意味著死亡,而是意味著變化。

通過這個了悟,悉達多終於找到了一個方法以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這個循環的一部分。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

無常是好東西

當佛陀說一切和合皆無常,他並不認為那是壞消息,而是簡單、科學的事實。

我們能認清因緣的不穩定,就會了解自己有力量轉化障礙,並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而絕望或者盲目,都是相信恆常的結果。

無常的概念並非預言世界末日或天啟,它也不是對人類罪惡的懲罰。它沒有本具的正面或負面,只不過是事物和合的過程之一部分而已。

我們通常只想要無常的一部分,而不要全部。真正的解脫來自領受整個循環而不是緊緊抓住自己喜歡的部分。

?

二:情緒和痛苦

問一個佛教徒「什麼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當的。

因為這個問題是假設在億萬年前有某個人或神設計了一個人生目的。這就是有神論的觀點。

佛教徒不相信有一個全能的創造者,也不認為生命的目的已經或需要被決定和定義。更合適的問題是「什麼是生命?」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顯: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和合現象。每個生命都追求快樂,但快樂是完全因人而異的,並且會因為任何因素的變化而變質。即便是看似有益的宗教原則,也可能變成嚴苛的宗教教條,造成人們不必要的內疚和自卑。人們想盡一切辦法追求快樂解決痛苦,但辦法越多,等量的頭痛也就產生了。

佛陀發現,追本溯源,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

一切情緒都生起於自私。也就是說,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

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不是一個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只是特定的因緣聚合在一起生起的。

基本上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偏見,在每一種情緒之中,都存有分別心的成分。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並且學習如何避免被情緒鼓動起來。

情緒的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種種不同的情緒及其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當我們看著自己的身體(色)、感受(受)、想法(想)、行為(行)和意識(識)的時候,我們製造出一種自我的概念。人們把這種概念視為恆常而且真實的。我們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執著於謬誤的自我,不斷地製造更多的無明,導致了各種痛苦和失望。

悉達多發現沒有自我,也沒有根本存在的邪惡,而只有無明。無明就是不了解事實,或對事實了解不正確,或認識的不完整。我們追求成功,唯一的理由是我們在享受著無明的喜樂。無名的喜樂不過是不斷高估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礙而已。

習氣:自我的盟友

悉達多了悟到自我並非獨立存在,自我只不過是一個標籤,因而執著於自我就是無明,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發現。但摧毀它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習慣讓我們軟弱,因而無法對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習慣,都十分頑強。傲慢和自憐息息相關。我執純粹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更悲哀。當自我發展出自憐的時候,便讓其他人生起悲憫的空間消失了。

那麼愛呢?

有人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是痛苦的——比如愛、喜悅、創意、虔誠、狂喜、和平、團結、滿足、慰藉等等。的確,某些痛苦看起來很明顯具有負面性質。但對於悉達多來說,任何具有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質的事物,即是痛苦。比如,愛或許是愉悅而令人滿足的,但它不會憑空獨立的出現,至少需要一個對象。因此,它就常受束縛了。得不到愛痛苦,看到愛離去痛苦,擔心失去愛也是痛苦。

當你開始注意到情緒所能夠造成的損害,覺知就會開始發展。當你有了覺知你就會了解在面前的危險。不知才是恐懼的真正根源。覺知不會妨礙你的生活,反而讓生命更加充實。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暫事物的甘與苦,你將能夠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

三:一切是空

悉達多證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了解了我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純粹只是空性,而我們不過將某種「真實性」附加或者標示於其上而已。人們將世界理解為真實,是來自於強烈的個體與集體的習氣——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這個習氣如此的強大,而空性的概念對我們而言又如此的無趣,因此幾乎沒有人願意去追求悉達多那樣的了悟。

悉達多甚至曾經想不去教育大眾,因為教法不易。在這個被貪婪、驕傲和物質主義驅動的世界裡,即使只是教導愛、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則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究竟實相。

空不是沒有

雖然悉達多證悟到了空性,但空性並不是由他或者任何人所製造的。也不是為了讓人們快樂所發展出來的理論。空性也不會消除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佛陀並沒有否定彩虹的顯現,也不是說沒有那杯茶。我們能享受經驗,但僅僅由於能夠經驗某事,並不代表它就是真實存在。

悉達多將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經驗視如一場夢,我們的習性執著於此夢幻般的世界,認為它是真實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慮的無盡循環之中。我們的想像對自己來說是如此真實,因而困在繭中無法脫身。然而,只要了解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想像,就能讓自己解脫。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習氣、想像和貪著中覺醒。如同悉達多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

業沒有善惡

業(karma)這個字通常被理解為一種道德系統的報應——惡業與善業。然而,業只是一種因果的法則,不應該與道德或倫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內,沒有任何人對何為負面的、何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標杆。

任何促使我們遠離「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這種真理的動機或行為,都可能導致負面的後果,這叫做惡業。任何帶領我們趨近「一切情緒皆苦」這種真理的行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結果,這叫善業。

了解空性之後

了悟了空性的悉達多,對菩提樹下的忘憂草或宮殿里的絲綢坐墊沒有好惡分別。金線坐墊的價值完全是由人類的野心和慾望造作而來的。

我們人類認為心胸寬廣是一種美德。要擴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於令我們舒適或習慣的東西。如果我們有勇氣能超越世俗,不被慣常邏輯的界限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們能超越界限,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的單純。密勒日巴躲進氂牛角不會比某人戴上手套還令你驚訝。

?

四:涅槃超越概念

悉達多證悟成佛這一世之前,曾有無數世投生為鳥、猴子、大象、國王、王后、菩薩,其唯一目標就是征服無明因而得以利益一切眾生。

而最終,在悉達多這一世,終於在菩提樹下擊敗了魔王摩羅,抵達彼岸,輪迴的對岸。

這個狀態稱作涅槃。經過長期教法,他在拘屍那城圓寂了,此時,他更超越了涅槃,而到達究竟涅槃的境界。

涅槃在哪裡?

對悉達多而言,究竟的安歇之所,不論是天堂或涅槃,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從無明的困惑中解脫出來。如果你實在要指出一個實質的地點,那可能就是你現在坐著的地方。對悉達多而言,那是在印度比哈爾邦的一顆菩提樹下,墊了一些乾燥忘憂草的平石板上。

悉達多所說的自由是無條件的、不受限制的。靠著個人的勇氣、智慧和精進,可以在此生中證得。沒有任何人不具備這種潛能,包括困在地獄道中的眾生都一樣。

悉達多的目標並不是要快樂,因此涅槃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靜。涅槃確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喜樂的境界,因為沒有迷惑、沒有無明、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就是大樂!

穿過黑暗風暴的一束光

佛性就像穿過黑暗風暴的一束光線。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們見地的一個概念而已,但如果我們生起慈悲心,終將能趨近它。即使在最黑暗而暴力的人心中,還是會有慈悲閃現,雖然那可能極為短暫而黯淡,但只要抓住這乍現的光芒,他們的佛性還是可以被發掘出來的。

佛陀曾經在地獄道,當時他和同伴被迫拉一輛車穿過地獄之火,閻王坐在後方,無情的鞭打他們。悉達多還蠻健壯,見到同伴被打,生起了一股強烈的悲心。他請求閻王放同伴走,自己來背負兩人的重量。閻王一怒之下重擊悉達多,他頭裂而亡,往生善道。正是他在死亡時刻的那一念慈悲心持續的增長,而在後來世中變得越來越燦爛。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好處

佛不是個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種狀態。佛這個字,是指一種功德,他具足「成就者」和「覺醒者」,換言之,是指凈化一切染污並證得全知者。

佛陀的覺醒,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無法恆常存在;他了悟了只要是源自我執的任何情緒,都無法導致快樂;他了悟了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我,也沒有真實存在的現象能被覺受。他也了悟了證悟是超越概念的。

這些了悟就是我們所稱的「佛的智慧」。

佛說幻士仁賢經一卷

虹光法師閱藏推薦

No. 324

佛說幻士仁賢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五千俱。皆神通菩薩。一切大聖悉得總持辯才無礙。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意菩薩。誠樂菩薩。道御菩薩。大御菩薩。光首菩薩。光凈菩薩。寂意菩薩。人明菩薩。開化人菩薩。常應菩薩。慈氏菩薩。文殊師利六十賢者。一切五千菩薩。皆此上首者也。焚王帝釋。四王諸天。龍王神無央數。於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供奉世尊衣被飲食醫藥床卧之具。世尊名稱普聞遠至。是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諸神通慧普見所睹無餘。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不舍大慈不廢大哀。慧眼佛眼具足變化無極。神足變化。說本變化。教授變化得無極。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須彌眾山龍神天宮。鐵圍山川。溝坑樹木。國邑墟聚。在一毛孔。從劫復過一劫。是時王舍大城中。有一幻士名曰颰陀(晉言仁賢)。明經解術曉了幻伎。所作巧黠多所喜悅。所興如意名聞於遠。其摩竭國諸餘幻者皆所不及。所至到處最上第一。除諸見諦清凈士女得法忍者。一切人民莫不傾側。如所言者無不迷惑。隨未曾有法。而以此幻邪行之術。得眾利養。幻士仁賢。聞佛世尊名稱普徽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已自念。我身轉化摩竭人民及諸州城。莫不受教。唯未化沙門瞿曇。亦未曾試及諸弟子。我寧可試知可惑不。假能惑者。摩竭人民皆共同心來供事我。於是仁賢。緣本功德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靈鳥山。見佛世尊。光踰日月百千億倍。明凈無垢光炎遠照。髻相之耀灼若摩尼。曄如蓮華清凈。超梵八部音說法廣度。見佛色身具足嚴妙。意甚踴躍心自念言。我欲試佛諸通之慧審普見不。便行趣佛。稽首作禮。用試佛故。緣此請佛。設知我意當不受請。若不知者必受無疑。佛知其意。愍傷仁賢及王舍城一切人民。欲度之故默然受請並比丘眾。時仁賢念。沙門瞿曇。無諸通慧亦不普見。以不見故今當曉試。是時仁賢。稽首作禮繞佛三匝而退。賢者大目揵連白佛言。幻士仁賢內懷誑詐。請佛及僧云何受之。佛告目連。汝且安默。如來深究一切群民長夜迷惑。因化立之以平等行。天上世間無能施穢欺惑佛者。如來以斷淫怒痴亂。無餘瑕垢滅諸縛著。離八十垢得不起法忍。以故三界無能惑者。一小幻士何所能諧。如來解暢一切法幻。自致最正覺。使諸人界及其本原。皆使巧妙幻過。仁賢終不能與佛幻術等。百倍千倍無數億倍。不可假託以為比喻

佛告目連。於意云何。幻士仁賢。寧能莊嚴化三千大千世界令凈好不。對曰唯然。此幻不能。佛言。如來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嚴凈入一毛孔。佛之幻術終不惑。正使十方佛國。有風名隨嵐及斷截風。飄壞三千大千世界。還復如故。有風名追逐風住止風。旋轉世間。有風名曰波栗屠那。回行三十二天。有風名曰摧破崩壞須彌。有風名曰抅那。起大火上至三十二天。有風名曰常來。起劫燒天地。有風名曰熾火。使三千大千世界一時俱然。有風名曰澆灑。起大雨。有風名曰枯竭。除盡水災之變。佛告目連。今我粗說是諸風名。從劫過劫無有竟時。云何目連。寧有人能止虛空。坐諸風之中作四器行。使此諸風入一芥子。其於芥子無所掛礙亦無毀害。令諸天人安隱娛樂而不驚怖。如來幻法而復過是無有極也。非弟子緣一覺地之所能及。於時目連在眾會前。稽首作禮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為得善利。所以者何。世尊威神巍巍如是大尊無極。其人民聞佛如來此變化者。歡喜踴躍逮得善利。便發無上正真道意。一時欣然功德無量。於是幻士仁賢。入王舍城還歸到家。即其日夜。於城內穢惡流聚最不凈處。化於其中作大講堂。懸繒華蓋而起幢幡。現地平正樹木茂盛。瓶罃珍器香爐鐙錠。散眾華香。於講堂傍殖八千寶樹。枝葉華實眾色馚馥。一一樹下為諸比丘敷師子座。於講堂中央。特為如來設師子座。眾寶為足挍飾無量。高四丈九尺。於座四面化四寶樹。作百味之饌若干種食。其為供者合五百人。端正皎潔寶瓔珞身。幻士仁賢化作是已。時四天王。往詣幻士所化作講堂。謂仁賢言。甚善仁者。乃請如來。於此講堂而供養佛。寧可聽我次助所乏。欲造宮室以奉如來。於是仁賢。益用踴躍得未曾有。報聽天王宜知是時。四天王即化作立宮室極妙姝好。仁賢所建厭蔽不現。時天帝釋。與三萬二千夫人。俱到幻士講堂。謂仁賢言。善哉快乎。真得善利。乃請如來於化飾講堂以供養佛。寧可聽吾給助所乏。欲造宮殿以奉如來。於是仁賢。倍復踴躍得未曾有。私自疑怪。報聽帝釋宜知是時。天帝即化作大殿館。踰於忉利最勝之宮。化殖寶樹。超乎已質拘者之樹姝好。厭蔽仁賢四王所立。講堂宮室所校諸樹。仁賢則自念言。世尊非凡。乃有如是神妙尊天及諸天子。興大供養奉事如來。今我寧可沒滅我之所建。大為迷謬。豈忍以此舉向上尊乎。於是仁賢。欲沒所幻而不能滅。遍作諸術亦不可滅。幻食供助講堂嚴飾師子之座。永為真實而不可變。仁賢驚怪心自念言。往昔所言。幻現則現欲沒即沒。今為如來變作化供而不能改。於是天帝知仁賢所念。便告言。如卿為佛化作嚴凈供具。不能變復使如本。故其見如來發歡喜心。常得安隱至泥洹道。爾時仁賢踴悅怡懌。晨旦白佛。飯時已到願可自屈。於是世尊。著衣持缽。與諸菩薩及比丘僧眷屬圍繞。往詣仁賢庄校講堂。佛時變化。使仁賢知坐所為立師子之座。四天王亦見如來坐所造宮師子之座。帝釋自念。如來坐我所化莊嚴之座。時王舍城諸不信法眾邪異道。棄自貢高及嗔怒心。一切共詣莊嚴講堂。今日共觀瞿曇所現感應。其邊道法清凈士女。悉共喜踴往詣講堂。今日我等當見如來至真等正覺。聽師子吼睹其變化。於是仁賢。蠲除自大稽首佛足。白世尊言。唯願如來。原我罪過本愚所作。欲亂如來化作此食。助供侍使。師子諸座亦皆化作。心中念悔飲得滅沒所可化現。佛為聖尊矜恕為意。諸所施造令不復變。於是佛告仁賢。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此三千大千世界則復為化。因緣罪福一切諸法亦如幻化。皆由因緣各在合會。便持所化飯食之具分布施設。於是幻士仁賢。梵王帝釋四天王。諸助供者。擎化食供養世尊及比丘眾

於是賢者大迦葉說偈言

如今所設座及其處上者

定意為平等善哉施無上

舍利弗頌曰

如今供具心及其受者意

如是常等覺是疾畢信施

須菩提頌曰

是施無所施受者無所受

其有應是行是為畢信施

阿難頌曰

是施為尊乘食者無有心

其身意無著是為世眾祐

於是光英菩薩曰

譬如彼幻士仁賢現此化

一切世亦然愚者不及解

光造菩薩曰

譬如坐樹下悉以幻化作

所有幻亦空適等無差異

師子菩薩曰

不聞師子吼小獸樹間鳴

師子適震吼馳走竄十方

仁賢卿有恨以幻惑人民

如來所現幻眾魔不能當

師子意菩薩曰

是飯食化作供助者亦幻

食飯者皆化善哉祠無上

慈氏菩薩曰

油醍醐澆火其明益熾盛

仁賢幻如是佛幻為普現

軟首童子曰

譬如本此處一切皆化造

仁賢所興幻欺誑惑眾人

一切法如是本為悉平等

不覺了當來愚痴行生死

於是世尊。欲勸化幻士仁賢。則於講堂之東化造殿舍。長者處其中。謂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養沙門瞿曇及比丘僧。長者答幻士勿說是言。今者世尊。在王阿闍世宮而食。及比丘眾。時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及僧在王宮食。時佛復化作長者來入講堂。問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今供佛及僧。長者答曰。勿說是言。今佛及僧游於異道分衛。時仁賢承佛威神。見佛之眾於異道分衛。復有長者到仁賢所曰。今何所作。答曰供佛及眾。長者答曰勿說是言。今世尊在耆域醫王后園。為四部眾講說經道。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耆域後園。為四部眾講法。時天帝釋。謂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佛及眾。帝釋答曰勿說是言。今者如來。在忉利天晝夜樹下為諸天人講法。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忉利天為天人說法。幻士仁賢見諸樹上。枝葉花實皆有寶座。如來相好具足僧眾圍繞。在諸化師子座上。四天王帝釋梵王。而化師子座皆見坐如來。並王舍城諸街里巷館宇。皆見如來。遍諸佛世尊前。皆見仁賢悔過自韙。時仁賢目之所睹。不復見余但見如來。幻士喜踴即生善心。用歡喜故得佛意三昧。從定意起叉手於佛前。以頌問佛曰

今我睹見如來神足發意之頃

化若干佛其數百千復過是限

若江河沙諸佛如是我本自謂

廣學幻術於閻浮利無與等者

今日觀見佛之神足計挍譬喻

不可為比今我目睹不復見余

普見諸佛相好莊嚴是故今我

欲問法王何許是佛唯願尊說

奉事何佛為第一供施何所佛

功德最大何所清凈受施眾祐

願為說是平等普見我今首過

一切所犯身所試佛世雄導師

其於尊人不行恭敬是為自棄

不得所願諸天已聞及與帝釋

於是眾會一切普達我今為發

菩薩之心用一切故今悉度脫

今我為請一切眾生皆使飽滿

甘露安隱令睡瞑者疾得覺悟

逮得奇特智慧燈明誰能化變

如是所現聞其所言安定柔軟

其慧無礙導行最上彼不生心

道意最尊願為我說微妙道行

為奉何尊疾逮佛道云何如是

為具足行一切弟子所不能及

無行之行德為何類正義云何

而諦聽聞何謂所樂禮節經行

云何而發所生無疑云何精進

聞受無厭何時逮得堅固聽聞

雲如之何講說法教何謂光耀

法皆照人云何施道而得慈行

云何得立無異之心何謂祠祀

所在充備於眾人民為堅固慈

云何善師當奉習效云何惡友

而當遠離云何得往見佛世尊

已得見值云何供養當學何學

得為上尊云何精學而得智慧

云何於戒而為清凈云何逮得

三昧定意何所施設成嚴凈行

云何舍離非法之義云何於道

而伏其意示現降魔欲塵系縛

云何聽受思惟經義其心不舍

一切眾生云何教化人物群黎

堅固奉德無所行處云何於人

而不舍行善權慈心仁愛之跡

云何神通而得具足何謂意志

道心尊特云何一切得成所願

逮得分別總持法忍辯才清凈

行不退轉深奧之意解義第一

云何於是得極過度已得道證

微妙曉了一切皆知是佛道行

於道堅住而不動轉唯願說是

上妙之義諸通之慧明智如海

世尊愍傷願為我說我思逮得

堅固奉行

於是佛為幻士仁賢。說偈曰

其能解知一切法化彼則能化

億百千佛亦能化至億千佛國

所至到處度億群生如卿仁賢

以無形色能示現色睹無央數

彼無有起亦無有滅不見有來

亦無去處如是仁賢其佛正士

化現佛身及比丘僧無所從來

不見住處智不思議是佛神足

譬如所幻因緣等一現有象馬

車步行人無有坐者亦無所至

是顛倒事人謂為正諸佛如是

無有色身亦無形像不行無處

自見身者求索處所寤不覺者

除去眾想佛無色貌離於相好

不起種姓觀不可見無有音聲

及以言說無心意識離所思念

如佛所覺實為以來三世悉空

想無所起常不生想已見本凈

彼無有法其德皆吉佛之所生

本凈無數無有四大亦無蔭蓋

彼之所住不動無著不能曉了

智慧之眼如我所覺為得見佛

其人未曾得見世尊見無所見

為睹導師譬如舉手探捉虛空

如卿仁賢所見諸佛悉為一義

當平等定我亦如是余佛無異

一切正慧其相平等其戒清凈

三昧平等定意智慧解脫平等

於是慧等度知見事一切諸力

佛之名德空義平等及道行跡

一切諸法所住無礙一切如幻

本凈解脫無所成就所起嚴凈

仁賢當知供一佛已為已奉事

十方諸佛於此如是法平等故

求索若干終不可得一切能凈

人之信施一切所施皆大德果

一切清凈起法平等佛無若干

亦無差特一切皆悉審為是佛

有顛倒行則不見佛今是諸佛

所示形像一切皆盡平等無處

如卿仁賢念所見佛譬若如仁

所造化作喻觀五陰亦當如是

凡著諸蓋及與愚痴其是無生

不實無有於此無處亦無所立

是不可見亦無有色諦觀是已

不得久住五陰自然於是如幻

眾生諍訟自貪身相無相之相

所可現相正覺佛道遠如復遠

虛妄之法起眾想處生眾因緣

無形之樹造發眾事若干種意

斷諸受想是為本無其知因緣

及所作為彼即了法逮得離欲

離欲法已即識知如即得見道

其眼清凈

佛說此偈時。幻士仁賢。得柔順法忍。五千人未曾發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天人。遠塵離垢諸法眼凈。於是佛食化飯已。欲增益仁賢信施之德。便說偈言

如是不想報所與者得凈

一切施等具仁賢德滿足

賢者大目揵連白佛言。唯願世尊。令化講堂得住。晝夜七日使不滅沒。佛即以威神。令化講堂晝夜七日住立不滅莊嚴如故。時佛從坐起。與比丘及諸菩薩。天龍鬼揵沓惒。往詣佛所聽受經法。於是仁賢往到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卻叉手住白佛言。唯世尊。菩薩有幾道行所可住處。得至道場曉了正義。於是佛告仁賢。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菩薩道場。於是仁賢。與諸大眾受教而聽。佛言。菩薩有四事。住於道得至道場一曰心常習諸通慧。二曰不舍一切人。三曰求功德無有厭。四曰護諸法常行精進。是為四。得至道場。復有四清凈行得至道場。一曰護戒清凈。二曰意性清凈。三曰慧清凈。四曰所生清凈。是為四。復有四事法。弟子緣覺所不能及。一曰其行過於四禪。二曰其心多所入。三曰行大哀於眾生。四曰辯才之音若干種。是為四。復有四威儀行。一曰樂於閑居遠離眾鬧。二曰往於彼行慈念眾生。三曰無諛諂邪行無所至到。四曰求於道行。是為四。復有四所問無礙無能斷截。一曰不惜身命。二曰心常歡悅。三曰棄貢高。四曰常奉行法。是為四。復有四事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時節。二曰隨人所喜而現教。三曰常知羞慚。四曰知止足。是為四。復有四事意行平等。一曰隨人所應而恭敬教授。二曰所願大智慧所應教授。三曰不說他人長短。四曰見說短者慈心向之不懷結怨。是為四。復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聞知。一曰自學深慧並施教他人。二曰有來問事悉遣彼疑。三曰常護正法。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盡。是為四。復有四事博聞堅強。一曰聞法則解所歸。二曰所聞法樂不貪家懷居。三曰聞已廣宣咸為人說。四曰已聞起賢聖解說向佛道法是為四。復有四事。講說經法名德流行。一曰先辦眾事後受以衛之食。二曰得利養衣被飯食床卧醫藥降伏魔力。三曰晝夜樂法為諸天所護。四曰不輕嬈他人。是為四。復有四事。光輝眾會身得自在。一曰少於所欲。二曰知止足。三曰微妙柔軟。四曰身自奉法。是為四。復有四事。得明慧利說法無異。一曰拔濟生死之懼。二曰不希求世供養之利。三曰常護他人。四曰常住道願。是為四。復有四事法。有反覆知報善惡。一曰勸化人使發道意。二曰不失所成立之功。三曰自敬念迎當來慈。四曰常詣正士法師。是為四。復有四事。不壞慈。一曰具足忍力。二曰不誘嬈他人眷屬。三曰不舍大哀。四曰求脫罪福因緣志在於道。是為四。復有四事。習於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二曰性行柔順。三曰其行具足。四曰所有稍稍近道。是為四。復有四事知是惡師。一曰教人為小道。二曰教人壞菩薩意。三曰教求名聞增益不善之法。四曰教遠離功德善法。是為四。復有四事。與世尊諸佛共會。一曰常一其心。二曰常說諸佛世尊功德。三曰奉清凈之戒。四曰志性不舍本願。是為四。復有四事法。稱其德行。供養菩薩及如來尊。不以懈倦。一曰所供養佛最尊眾祐。二曰其有見我亦當效行。三曰見如來道意得堅固。四曰得見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是為四。復有四事。觀經義學菩薩戒行得至尊上。一曰過度惡道。二曰常勸立善道。三曰恭敬如來。四曰具足所願。是為四。復有四事學。一曰不舍道意。二曰等於一切。三曰求度無極。四曰護無數諸佛法使不斷絕。是為四復有四事。行清凈戒一曰奉行少事。二曰解了空行。三曰不犯邪見狐疑。四曰無猶豫心。是為四。復有四事。三昧種性。一曰不習土地語言。二曰心清凈無著。三曰成功德本。四曰稍近佛道。是為四。復有四事。應清白行。一曰興諸善本。二曰其心宴寂行無所著。三曰所見隨其脫門。四曰寂定於道義。是為四。復有四事。棄瑕穢心。一曰恐畏生死常專其行。二曰欲求解脫功德之本。三曰於安隱無所造立。四曰心無所起。是為四。復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當來億百千數游在生死。二曰知一切人心所念。為斷塵勞隨其本願而為說法。三曰悉棄捐諸不善法。奉行眾善坐於道場降伏魔兵。逮得無上正真之道。四曰聲告三千大千世界為其說法。是為四。復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觀視幻法清凈之行。二曰逮得不起法忍。三曰截斷諸無慧之事。四曰已離生死奉修正行。是為四。復有四事思惟經義。一曰因緣法起不為無緣。二曰興立深法而無有人。三曰觀視空法而無所起。四曰自然無想悉為處寂。是為四。復有四事心不舍菩薩法。一曰不舍本願。二曰忍於苦惱。三曰不惜身命。四曰不舍四恩行。是為四。復有四事法開化人。一曰衣食布施應為說法。二曰數數勸使堅固。三曰自在安隱之業。四曰立他人善本。是為四。復有四事安諦受法而攝奉行。一曰善本雖少心不輕念。二曰常奉行安隱行。三曰布施調意修善具足。四曰奉承經義使一切歸趣安隱。是為四。復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二曰成就正慧。三曰在大道心深入無量。四曰一切所造但習空行不著解脫。是為四。復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護幻化之人。二曰常開導人使持法。三曰度脫幻者。四曰使得無為。是為四。復有四事奉修哀心。一曰為惡道故而作親友。使得入道而為興哀。二曰使離惡罪教令修善。三曰教求小道者勸發大乘。四曰設行哀者。為一切眾生而攝此哀。是為四。復有四事行善權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二曰不舍塵勞心。況善權方便心。三曰觀一切人及眾邪見悉為法器。四曰見一切法悉為佛法。自然得最正覺。念行諸三昧逮得善解脫。是為四。復有四事逮神通行。一曰常輕其身及本凈意。二曰輕心自然如幻。三曰所作唯造立法。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憒亂。是為四。復有四事得分別法句。一曰念成慧義不為嚴飾。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不起無所滅。三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四曰所說於文字無著無縛。是為四。復有四事逮得總持。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二曰常行精進為人說經。三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是為四。復有四事逮得法忍。一曰度不度者。二曰解未脫者。三曰一切樂法。四曰不斷善行。是為四。復有四事逮得辯才。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二曰聽采法義不以貢高。三曰不自稱譽。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是為四。復有四事行不退轉。一曰不退於淫怒痴。二曰於眾生之行不退轉。三曰於一切不善法而不退轉。四曰解最正覺而不退轉。是為四。復有四事解深義。一曰曉十二因緣。二曰自然解得佛道為正諦覺。三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四曰悉解佛道。是為四。復有四事得成所願。一曰戒忍清凈。二曰凈除惡道。三曰質樸無有諛諂。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是為四。復有四事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一曰以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二曰善權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無有。三曰見一切法悉為一法離諸所欲。四曰見一切佛悉為一佛以法身故。是為四。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佛說四事句時。幻士仁賢得不起法忍。歡喜踴躍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時佛見幻士仁賢心所念便笑。賢者阿難。以偈贊佛而問曰

差特無量威慧事踰日月

三世悉聞名德稱度無極

所知了三達佛以逮自在

今佛何故笑唯願為解說

一切眾生類住立若所立

已見諸人心人尊無所著

其於下中上如是為悉凈

今佛所笑者唯願解說之

諸天聞其聲真陀人亦然

帝釋阿須倫乾陀摩睺勒

梵天亦如是其聲寂清凈

彼諸所有音終不與佛等

月所出光明及日摩尼珠

其帝釋光明一切光及梵

其明悉蔽歇為盡不復現

佛出光明時悉照諸佛國

已解諸深法靜然為空寂

其無有吾我亦無有壽命

不有亦不無悉損是二事

尊皆令世吉所游如月光

於此唯發心立意遵妙道

今誰於佛道安定住正法

所以得受身歸命佛寶尊

善哉唯願說今日所笑意

佛說義清凈為諸弟子故

佛尊為安隱其光普日照

為異學故說辟支諸佛義

若為求佛者志尊上妙法

總持等無疑於是天中天

唯願為解說所應得佛道

此色佛光炎清凈滅垢穢

還來繞佛身頂上沒不現

爾時佛告賢者阿難。寧見幻士仁賢乎踴在虛空。對曰已見世尊。佛言阿難。族姓子仁賢。卻後九萬二千劫當得作佛。名嚴凈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名曰大凈。劫曰幻化。其嚴凈王如來大凈世界。人民眾多安隱快樂五穀豐賤。其土平博無有丘墟。日月光照種種樹木皆以莊嚴。眾香具足常懸幢幡。其國人民如意所願。皆見佛土嚴凈所有自然。譬如第二忉利天上七寶宮殿。其國人民皆見國土安雅。生彼佛國者皆求上願志於大乘。嚴凈王如來住世萬歲。般泥洹後行法住億歲。臨佛滅度有菩薩名曰聞稱。佛授其決。我滅度後是聞稱菩薩當得作佛。名曰普達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時族姓子仁賢。從虛空下稽首佛足白佛言。佛是我師導御善道。唯世尊。我與無數億百千人。歸命等正覺及法比丘僧。若如來本無。諸佛本無無異。其如者無壞。如者無動。如者無想念。如者無所起。如者無行。如者無二。如來本無亦復如是。我因是成就。於是賢者阿難。問族姓子仁賢。於如來法為何所得。乃說如來本無。今卿遠離於本無事。答曰一切法皆棄離爾乃興如來法。於阿難意云何。如來皆了本無致等正覺。以故如來本無無壞者。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無。唯賢者意云何。如來法為有二乎。唯阿難法無二無二。有想者其識若干。所以者何。捐舍眾想乃成佛慧。爾時阿難白佛言。唯世尊。族姓子仁賢。寧當復持本所幻化。迷惑諸天人不耶。佛告阿難。於是仁賢。入法智慧之幻。所以者何。用明智辯才故也。時世尊告族姓子仁賢。卿寧能化或諸天世人。對曰唯然。如佛所惑化。我亦如是。所以者何。解無我者是為大行。號有人名無壽命。無有人而言有人。如來無字亦不處道場。何所法中有去沒去。而說法有去來教法。無般泥洹而現泥洹法。是故世尊說平等行。便能化惑諸天世人。為說如來功德平等。時佛贊族姓子仁賢。善哉善哉。仁賢。如卿所說。為大化惑說無音聲法。時仁賢從佛求出家。佛告彌勒菩薩。汝下幻士鬢髮令作沙門。彌勒受教。即使仁賢為出家志已還白佛言。唯然世尊。是非菩薩形貌色像。亦非沙門。所以者何。其有菩薩成諸通慧。處於三界教化群生。是為菩薩出家也。說是語時。五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斯經以何奉行之

佛告阿難。是經名授幻士仁賢決。又名稍入至佛道。佛言阿難。其有菩薩欲得見佛。為一切故當受是經持諷誦讀。當曠其志為他人說。所以者何。其於是法菩薩求道。是為大乘平等經法。以故是經名曰稍入道義。佛告阿難。我以是經囑累汝。心念口諷執持經卷。若聞奉行眾惡反趣。當知其人曾見五百佛然後得佛道。時族姓子仁賢白佛言。其受是經皆本功德。唯然世尊。我本亦學。所以者何。聞是經者。皆前善本善權。我心如是。佛說經已。族姓子仁賢。比丘賢者阿難。一切眾會。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民。聞經歡喜稽首而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蘭陀寺 的精彩文章:

禪的體驗(八)
禪的體驗(二)
做一個如草一般香的人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四十卷第六
被遺忘的老北京1500座寺廟文化,透射出當代人道德信仰的缺失!

TAG:那蘭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