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25)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25)

問:據佛經言,佛佛道同,過去諸佛如是說,現在佛如此說,未來佛亦如是說。既然道同,何勞釋迦再宣迦葉佛之遺教。既宣,用意何在?請詳答!(方明)

答:道既相同,所說之法,自不兩岐。若異焉能為之同道。但前佛滅度,後佛示現,其間年劫長久,前佛之經典,當已不存於世,後佛示現,即為來宣此法,不然來此胡為。假若後佛來而不宣,又誰知前曾有佛,佛曾說法。

問:閻浮提各界胎卵濕化,生生不絕,未知天仙及陰鬼有無生育事?(葛曉凡)

答:天、仙、鬼三趣,皆不出輪迴,報盡皆死,既有死便有生。

問:陰間除地獄餓鬼外,尚有尋常鬼類居住處否?(葛曉凡)

答:陰間陽間之名,乃外道不明二種世間(有情與器)真相之一種錯誤稱謂;實則世間共分六道,餓鬼道及地獄道各居其一,鬼有多類,獄有多名,參看拙著『彌陀經摘注』後面附表,可知大略。

問:今願為略說在家學佛範圍?(呂順運)

答:只就學研教義一方面說,並無在家出家範圍,若論禮儀及受戒,則有出家在家之分。

問:經云:『生佛不二』,云何有天堂,地獄,六道諸趣耶?(呂順運)

答:佛與眾生,皆是此性,在迷曰生,故有六道,大覺曰佛,故具足凈德。性一故曰不二,迷覺業牽殊途。

問:普賢行願為何被推為學佛的『入德之門』?究有何殊勝?(呂順運)

答:普賢菩薩之行願,極廣極大,稱為大行願王。學佛貴發菩提心,故當以菩薩之行願為楷模。有何殊勝,非數語可了,君可讀華嚴經行願品方知。

問:四依法為佛金口所說,此中之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一語,不是指何經典,因教中各各分宗,各主各之經典為了義,究竟佛意以何為了義?(呂順運)

答:了義者,明示究竟之實義,能令眾生依之而證無上正覺,不如此者,即不了義。並不限於何宗。緣各宗所依之經典,各有其歸元,歸元即真實也。然亦小有分別,從大乘言,則視小乘為不了義;從小乘言則視人天小果為不了義。

問:現在觀音,即過去正法明如來。其改稱菩薩之時期及其因由如何?(江印水)

答:正法明如來改稱菩薩,在久遠劫前,無法計其時期,若強解之,亦可雲『於今十劫』。以此例之,改稱菩薩,當不能在十劫之後也。伽梵達摩所譯之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曰:『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此其因由。

問:釋尊初轉法輪,即揭櫫四諦;遊行說法,屢屢闡發其義;涅槃之頃,猶殷殷以已否了解四諦詢問諸弟子。對於四諦,何以如此著重?(周邦道)

答:四諦者世出世間兩重因果耳,一切佛法大體不過使眾生轉迷成悟,又安能超出四諦之理乎。且四諦雖一,而有生滅無作等,是說不同耳。

問:打瞌睡是精神病乎抑肉體病?有何方法可以根治?(賴棟樑)

答:行持打瞌睡是昏沉心所,精神身體俱有關係,宜課外多散持佛號,少起妄念,時時懺悔,此可治療身體所發之昏沉。此外用兩手擦耳,冷水巾擦面,高聲念佛,睡魔如仍不去,便起身禮佛,或繞佛,亦是正課中所許者。

問:凡夫菩薩,要時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智者大師語)。又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又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此段豈不與勸發菩提心,志在利他,普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之旨大相徑庭乎?若不度化眾生,即是自了漢,而為焦芽敗種如何則可?(賴棟樑)

答:菩提心是上求下化,智悲雙運,若不求智,但思救他,二俱不成。論語祖語,是恐人偏執一面,無補實際,救他須有種種方法,倘無方法,何能救他?譬如自是醫生,方能救他之病,若非醫生,遇見病苦,勸他求醫,亦是悲心,並無不可。我輩學人,今日勸人皈依佛道,學佛念佛亦由是耳。上述各文只言具縛凡夫不能救人,並非不許勸人求救,此與菩提心有何徑庭?

問:唱贊時有腔韻與無腔韻其功德有無差別?(慧霖)

答:但能恭敬,則功德同等矣。

問:欲求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請示如何恭敬?(周慧德)

答:恭是存誠於心,敬是表體於外,不問上求下化,絲毫皆不苟且。

問:人命終時,穿何衣服為適當?(周慧德)

答:學佛之人,以穿海青為宜。然亦不必過於拘泥,但以不穿絲綢之類即可矣。

問:釋迦牟尼佛入地獄度眾生的時候,知不知本身是佛?(周慧德)

答:覺行圓滿始名為佛,既雲圓滿,便不再迷,至入各道度生,皆是神通遊戲。法身不動,非如凡夫投胎,有隔陰之迷也。

問: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人身為何這樣寶貴,若能生到天堂,一切苦惱,減去了大半,要想念佛求生西方,不是幾千萬倍的容易嗎?何以天福享盡,反而墮落呢?(慧德)

答:天上樂多苦少,正不易修,樂多則貪著不舍,苦少則道心不生。試看人世,膏梁之家,有幾個人覺悟生死無常,生髮道心?差不多但知朝歡暮樂,過一天算一天,短短一星半點的小富貴,尚且迷住,何況天上大樂乎?奉勸居士:天上卻去不得!卻去不得!

問:各寺院以及各家庭現在所供奉之諸佛菩薩之畫刻諸像,以凡眼觀瞻似多是婦女身,但是依據經典分明在西方佛土無女性者,其畫刻婦女身之由來如何?(黃廣心)

答:菩薩有在家像及出家像,垂髮披掛瓔珞者是在家菩薩像,並非女身,亦有故示女身者,觀音之隨類化身是也。

問:對佛像必須恭敬,但佛像染著塵埃,用何方法除去,免受不恭之罪矣?(林夢丁)

答:專備凈帚凈巾,為佛像拂拭灰塵,便是恭敬。

問:人生既有家室,不得不為最低條件之衣食住行而勞心力,既服務社會,更不能不求全大我以及小我而劬勞神形,可謂無時無地,無不在牽動根塵意識之中,更兼晚生性耿直,遇不平事,若無法拔刀相助,則忿懣於心者久之。遇可憫事則惻然於心者久之。明知為求解脫之大礙,然積習太深,往往不期然而明知故犯,敬祈賜示解脫方便!(蔣南海)

答:此節須分三節奉答:一、人生之一切利養,名曰依報,皆有定分,盡其在我,聽其在他,得失作因果觀,則減少動中之弊。二、遇不平事,當作眷屬觀,則忿心自平,再念以強壓弱終遭惡報,則憫心生,能與排難解紛則大家歡喜,更為上善。拔刀相助,益增糾紛,忿懣於心,自招煩惱,於人於己,均無利益。三、遇可憫事,惻然於心,此是大悲流露,乃菩薩心腸,當於對方,作可能之援助,以求心安。

----------------------------------------------

喜歡就添加本微信公眾號「fofa3000」,出現「佛祖拈花」,選中後點擊「關注」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祖拈花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習禪錄影40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19)
【悟慈法師】斷滅愛欲之法(增一阿含經新譯38)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18)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

TAG:佛祖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