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各朝代的神童選拔,堪比現在中科大的少年班

歷史上各朝代的神童選拔,堪比現在中科大的少年班

1974年5月,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向國家領導人提出過辦少年班的設想。從1978年3月開始,中國科大創建了少年班,專門招收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這個少年班在當時社會上影響極大,寧鉑、謝彥波等人名聲大噪。後來雖然在社會上毀譽皆有,但以試驗性質一直持續到今天。

其實,像我們中國這樣一個崇尚文化的古國,歷史上對神童的發掘、培養非常重視。不僅曾經湧現出十二為丞相的甘羅、被寄予厚望的曹沖、最終成才的王安石等等。在歷朝歷代,還舉辦了童子科的考試,為選拔這些神童提供了條件。

童子科的選拔始於漢朝,當時沒有科舉考試,還是以基於察舉制的基礎上的。所謂察舉制,就是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除了考核選拔成年人外,還專門設置了童子科選拔才能優異的幼兒。

漢初的蕭何就曾經設想,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能得為吏」,成績優異者甚至可以當御史、尚書,後來以法令形式規定幼童年齡在十二到十六之間,能「博通經典」的入科。

漢代的童子科不是擺設,相繼有多位名人被選舉考核。左雄當年就舉薦過汝南的謝廉、河南的趙建章為童子郎。在那個時候,進入童子科,成為童子郎,不僅意味著前途似錦,還代表著名滿天下。這些童子郎被稱為「神童」、「奇童」、「聖童」。

從漢朝到唐代這段時間,中國戰亂時間多,安定時間短,大多數政權等不及培養人才,而是抱著來之能戰的心理,求取大部分「即插即用」型人才。所以在這個時間段,神童往往只在民間,不過就是等到成人,能繼續出類拔萃的,才能入仕。這時候史料可查的童子科,只有梁朝有零星記載。

到了唐代,繼承了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又繼承了漢代的童子科。唐朝的童子科,對年齡要求非常嚴格,早期規定必須在十歲以下,後來稍微放寬,也規定在十二歲以下。對於考試的內容,則要求能背誦《孝經》、《論語》中的十篇,並且還要書寫。

這時候的童子科最大的弊端就是有人謊報年齡,因此唐朝政府並不把它作為常設的考試項目,而是時停時開。後來發現關閉並不是解決的辦法,便規定更為嚴格的舉報和懲處制度。說實話,當時的童子試的人才並不多,或年齡漸高,或精神非俊,或道字頗多訛舛,或念書不合格。

宋代是更為注重文化的朝代,初期,童子試也是幾復幾罷,但後來經過革新,制度更為完善。宋代的童子試與前代相比,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遇到有特別優異的神童,皇帝將親自接見。比如楊億,七歲就聞名鄉里,朝廷先讓江南轉運使、狀元郎張去華去他家裡測試,判定無誤後送往京師。

在開封,太宗親自接見問答,楊億鎮定自如,應答如流。太宗非常讚賞,當即就授予秘書省正字,時年才十二歲。楊億後來還被賜進士出身,成為著名文學家。更為著名的是晏殊,真宗讚賞他的人品和才學,多次接見和賞賜。另外史書中還記載神宗親試朱天申, 宋高宗親試朱虎臣。

可見宋朝對於神童那是相當重視,也誕生了楊億、宋授、晏殊、李淑等等神童宰相。在南宋的同時,金國在選拔神童時,還提出了先不任官,經過學習、歷練後才授予官職的策略,從而避免了拔苗助長的現象。

明朝的童子科幾乎照搬了宋朝的,只不過他們還更注重對神童的教育,實行「課業廩給之制」。對於舉薦的幼童,奉旨送到書院讀書,國家包出學費和生活費。等到這些幼童有所成績,優先授予官職,願意參加科舉考試的,也大力支持。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史書記載「卓然為當世名臣者,蓋不乏人」。

當然,不管是古代的童子試,還是現在的少年班,這只是人才培養的一個輔助手段。在國與國之間全民素質競爭的時代,期望培養一兩個天才就能國富民強是不現實的。在辦好少年班的、創造神童成才環境的同時,更需要的是想法設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兩個神童伴隨太子讀書,一個老實一個姦猾,結局完全不一樣
兩個神童陪太子讀書,一個老實一個姦猾,結局完全不一樣
此人學貫中西,十幾個學生都是大師,卻有一個怪癖被人利用
她曾為狀元夫人,又甘為洋人的情人,特殊方式曾經挽救黎民百姓
她曾為狀元夫人並與八國聯軍關係好,特殊方式挽救黎民百姓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