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結婚後,要不要孩子,這是個辯論題

結婚後,要不要孩子,這是個辯論題

1、

國慶來了,沒結婚了要被逼婚了,結婚了要被逼娃了,有娃的也許要求被二胎了。

關於相親和婚姻,寫了好多文章,突然覺得其實生娃不生娃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人類早已脫離了被基因控制著繁衍後代的使命,現代文明的發展讓生娃更多的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比如選擇一輩子不要孩子的丁克一族。

丁克(DINK),也就是雙收入,無子女家庭的英文縮寫,主要是指夫妻雙方有生育能力和經濟能力,但是卻主動選擇終生不要孩子的家庭。丁克最早興起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美國家,在八十年代傳入中國,而數據顯示1983年上海才0.5%,到2002年就到12.4%了,現在更高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創立了一套「家庭對孩子需求」的理論。

他認為,如果把孩子看作是一種家庭需求的特殊「商品」,不同家庭對這種「商品」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中產和富裕家庭撫養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精神收益和心裡滿足

這就像購買名貴汽車,音響一樣,是「消費品」——孩子教育、成長的過程,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快樂。父母並不期待孩子成長後獲得高收益,過程已經足夠了。

收入較低的家庭則相反,孩子更多的是一種「生產品」——他們期待孩子能參與勞動、帶來經濟收入,並給他們養老。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撫養費用要少於孩子將來帶給父母的收益

農業社會的生產力基本靠體力勞動,老人贍養主要依靠孩子,人丁意味著生產力和安全感。這個時候主要是「家本位」觀念——無後是件影響很大的事。

到 了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生產力靠腦力而不是體力,社會保障機制越來越完善,這個時候主要是「個體本位」——孩子越來越像「消費品」。生產品是多多益善,而消費品則是少兒精最好。

所謂極簡主義,所謂孩子求質不求量。

2、

經濟學是從社會背景的大樣本裡面的規律,那麼生不生娃從單獨一個人個體的角度考慮呢?

選擇生育的家庭和丁克家庭,各有什麼優勢劣勢?

如果你選擇生娃,首先最大的一點就是可以繼承家業,延續社會地位。特別是對於很多企業家來說,大多數都希望多養育幾個孩子來繼承自己的事業,同時延續自己 的社會地位的。

同時,一個新的生命,是緩解自己面對死亡恐懼最好的方式。當一個人暮年到來的時候,子女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上填補那種生命即逝的巨大虛無感。

如果你選擇丁克,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更好的活出自己,更加自由的探索人生的可能。

有些丁克家族覺得,小夫妻倆各自有各自的愛好和追求,而養育孩子所付出的精神和經濟壓力都太大,並且有些人覺得當一個爸爸和媽媽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所以自己的生命的意義也許是更重要的。

因為一個無意義的生命,並不會因為延續而變得有意義,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3、

當然,選擇生娃或者不生娃,都會有其劣勢。

比如丁克家族要面對的家庭倫理壓力,特別在中國,子女問題不僅僅是兩個人的問題,如果雙方都是獨生子女,那麼四個老人的期望值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很多老人晚年生活的期待就是看著兒孫們長大。

所以選擇丁克的前提,就是做好父母的心理工作。

選擇生娃的家庭,最大的問題就是當父母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而大部分人沒做好當父母的 準備,就匆忙的迎來新生命。

很多不一定多難的職業,都需要考各種證書,培訓好長一段時間,但是父母這個天底下最難的職業卻不需要考試,甚至都沒有系統的教育一說,更不要說在財力、精力和心理上的準備了。

當然,誰都是第一次生娃,並沒有人說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但很多人會留出時間,空間,以及心理準備來陪孩子一起成長。而且孩子在成長期間,你的成長是孩子教育的上限,你對自身的提高,也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

當然也可以和有孩子的人聊聊,還可以閱讀相關書籍,甚至幫著朋友帶幾天孩子,體驗一下,都會讓你更好的理解這件事。

其實,只要考慮好自己的現在,提前做好風險準備,生和不生都是很好的選擇。

我們需要避免的是,懵懵懂懂的隨社會的大流,順應自己的生物本能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然後發現自己無力負責,也並不喜歡這個選擇。

不過,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這是一個自由人的根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蛋殼說事兒 的精彩文章:

態度決定一切?NO!態度決定不了任何東西
二維四象限法:商業世界最好用的思考工具
活得久和活的精彩,你選擇哪個?
怎麼樣做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珍惜生命,遠離豬隊友

TAG:蛋殼說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