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上最詳細的歷史原版詳解:攬雀尾

史上最詳細的歷史原版詳解:攬雀尾

攬雀尾

GIF/448K

左右掤式

動作一:右腳尖外撇45度,身體同時右轉45度。隨轉體時,重心漸漸移於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腳經右踝內側向右提。同時,右掌隨轉體自下經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轉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時經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隨抄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兩掌相對如抱球狀,右肘稍墜:略低於腕,兩臂呈弧形。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稍先於右臂到達,並要顧及右臂。(如圖)

?動作二:右腿繼續漸漸下蹲,左腳向左前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腳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當左腳前邁時,身體稍向左轉,當左腳跟一經著地,身體即漸漸右轉。同時,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搠出,左掌高與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與胯齊,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節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左右分開。(圖6)一、二動作為左搠,動作三、四為右捌。

動作三:重心漸漸全部移千左腿,身體微左轉,右腳經左踝內側弧形向前提起。隨轉體時,左肘向左後方微下撤,自然帶動左掌下移於左胸前,隨下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漸漸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時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隨抄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與左掌成抱球狀,兩臂均呈孤形。眼神略顧左臂後撤,即漸漸轉向右臂前方平視。

?動作四:左腳向右(西)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右腳而至全部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身體微向右轉。隨著轉體,右小臂同時向右(西)上掤,右掌高與肩乎,肘稍低於掌,左掌隨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視,眼神並要顧及右小臂前掤。

?註:關於動作說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內旋的詳細動作,在這裡作一下說明,後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圖乙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側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橈骨離開尺骨而向「外?旋」轉(如由圖乙向外旋轉而成圖甲);臂內旋,就是把拇指一側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里,亦即使橈骨圍繞尺骨「內旋」而交叉往尺骨的上面(如由圖甲向內旋轉而成圖乙。

要點

1、身體左右轉動時要以腰為軸,身體仍須正直,後面所有轉體動作都必須這樣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都須柔緩,速度均勻。

3、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在文字敘述中雖有先後,但必須同時開始和同時完成,要做到協調一致。所以《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4、《十三勢行功心解》要求「邁步如貓行」。因此,凡步邁出都必須輕靈。例如該式右腳向右邁出,應以坐實之左腿漸漸下蹲來控制著邁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邁,才不致笨重。這也是「分清虛實」在步法上的一種表現。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全部著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一般以弓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蹬腿負擔十分之三。膝要與腳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須與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時肩關節不可前探;不可過於前掤,要以上體直立前移而右膝蓋不超出腳尖為度,同時身體不可前撲。

7.重心前移時,腿、腹、胸、手須不先不後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隨」,變動過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履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身體同時漸漸左轉;同時左臂外旋,右臂內旋,使右掌心翔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兩掌隨翻隨向左履。(圖10)

動作二:身體繼續微左轉;重心繼續移向左腿,坐實左腿,成右處步;兩臂稍沉肘隨轉體繼續左履,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開始左履時,眼神先關及右臂左履,將要履至盡處時,眼神稍關及左手,即漸漸轉向前(西)硯。

1、兩臂須隨腰左履。左履時兩掌不可向外豁開,但兩肱里側也不可貼著肋部,沉肘起著護脅的作用,但兩腋要留有約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動作都應該這樣,避免把身體困住。

2、左履時身體仍須正直轉體,不可前俯後仰或搖晃:關鍵在於「上下相隨」、「不先不後」。如果,下肢後坐得快些就會前俯,慢些就會形成後仰。

3、在履的動作過程中,由於翻掌、沉肘和向後坐實左腿等,看來兩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現象。其實兩掌並不是有意識地向左「下」履。這點在循著掤、履、擠、按四式規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履」式也同樣只向左(或右)履,並沒有向下之處。所以,凡是向左(右)「下」履或向「下」履者,都是不正確的,因這與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履時左臂鬆鬆掤住,履的過程中,兩手要保持著與推手中履式時同樣的距離,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對方腕節,一手搭在對方近肘節的大臂處米引進,使履化的距離相等,不可拉得太開,這叫做「上於兩膊相系」。

(三)擠式

動作:身體微右轉,同時體重漸慚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隨著輔體,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內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星弧形橫於胸前,右肘稍低於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側,以右小臂與左掌向右(西擠)出:左掌隨擠隨著貼近右脈門內側,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臂。(圖13一14)

要點

1、前擠時上身不可前俯或後仰;肩部不可聳起,須放鬆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須稍低於腕。

2、擠出後左掌與右脈門之間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

動作一:右臂微內旋使掌心翮朝下,左掌經右掌上側交掌而過,隨即兩掌分開,距離稍狹於肩,兩掌心替朝下,兩肘漸屈下沉,帶動兩掌略向下抹回,同時重心慚漸後移,坐實左腿,眼向前平靦,眼神要關及兩掌抹回。(圖15一16)

動作二:兩掌向前按出,兩腕高與肩平;同時,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前按。(圖17)

要點

1、重心漸漸後移時,右胯根(股骨頭關節)微向後抽,使身體正對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兩掌要隨胯後坐抹回,要松肩,兩肘不可外凸。

3、兩掌須隨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兩臂與肩部不可緊張,不可聳肩,兩肘不可用力挺直,身體不可前俯或後仰。

?4、兩掌伺未按出時,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剩朝左面前方;兩掌按出時,掌心須隨按隨向前鹽,但兩掌心不可轉至朝正前方,同時要求兩掌根下沉,拇指一側微往後

5、初學太極拳時,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動作和姿勢都做,然後在做每個動作的同時還要練習運勁。

太極蠻的勁點是隨著動作的不斷變換而不斷轉移的,所以動作要「綿綿不斷」,「運勁如抽絲」。現以攬雀尾(圖4一17)中各動作為例,逐圖指出其勁點所在和主要部分,以便學者參考和細心體會。

勁點已如上述,這裡再談一下勁的來源。勁的來源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千手指」(見《太極拳論》)。

例如按式,從圖16過渡到圖17,兩腳支撐地面是其根。譬如要推動一輛載貨的手推車,必然要依?靠兩腳支撐地面,如果兩腳凌空沒有支撐點,要推動車輛是不可設想的,因此說「其根在腳」(練拳時包括上步、退步或原地支撐)。右腿前弓,左腿後蹬是「發於腿」。譬如要向前推動手推車,兩腳雖支撐地面,但必然還要藉助於前腿前弓與後腿後蹬。

當重心後坐轉為重心前移時,腰部微微向上,而後向下、向前繞弧形,以引導著勁力和掌握著動作的方向向前(其他如轉體動作以腰向左右轉動來引導勁力和掌握動作的方向),這叫做『『主宰於腰」,或「腰為車軸」。通過脊部和背部的肌肉由緩緩收縮轉為漸漸伸展,將勁力漸漸旋轉遞經肩、肘而到達掌根向前按出,並且手指也有勁力到達的感覺,這叫做「力由脊發」而達到「形於手指」。

同時,勁的轉換也須這樣。例如由掤轉為履式(圖9一11),也是通過由腳而腿而腰地將圖9的右手原在近腕部橈骨一側的勁點,移經小指一側腕部,到達近腕部的尺骨一側,將左手原在掌根的勁點,移經食指和大拇指的一側,到達近腕部的橈骨一側的。但不可因此而現山由腳而腿而腰而脊背地先後挨次而動,顯出斷續;動作總須『『節節貫串」、「完整一氣」,所以仍要「一動無有不動,靜無有不靜」地協調一致胸腹部分也必須在腰部的帶動下相應地動著,決不是「含(了)胸」、「松(了)胯」就丟開不管,讓他一直「含胸」、「松腰胯」地呆著不動。

但是,這裡所指的勁點,並不是就在此處用力、使勁或緊張,而是仍然要求肌肉放鬆,動作緩慢、柔和,並仍須按照共同要點來做動作的。至於運勁,也是「先在心」,後在「身」,以意貫於這個部位,意到勁到,意之所注處就有所感覺,這也是「內外一致」的一種鍛煉方法。初學者如果沒有有經驗的教師當面給予指教,只要按照各要點準確地完成動作,日久之後由於動作的準確和熟練,這勁路也會自然產生,也會自然地「上下相隨」、「內外一致」,這樣也才不會產生流弊。由於每一動作都有一定的勁點移轉,如果逐一講介,勢必連篇累牘。因此,這裡僅舉一例以概其餘,後文中不再逐一指出。

6.所謂「眼為心之苗」,是指從眼睛裡可以看出思想的活動來,正如戲曲,舞蹈中傳神的表演一樣。練習太極拳時,眼神是練好套拳的重要部分。

試舉一例來分析一下眼神。例如從左掤過渡到右掤圖6一9時:身體左轉,左肘向左後微下撤,眼神關及左小臂(圖7),身體右轉,右臂將要掤出時,眼神移顧右小臂(圖8),當右臂還未掤足時眼神巳稍先於手到達意念中所要掤出的方向(在圖8與圖9之間);當右臂前掤肘,眼雖巳向前平覩,但眼神須關及右臂前掤。(圖9)

從這個動作來看,我們不難了解,在動作過程中眼神是要結合「左顧右盼」的。但左顧右盼並不是沒有原則地左右亂看,而是應該與身體轉動的方向一致。其實,有許多轉體動作如果眼睛不轉眼與臉的方向當然應該一致,腰也會扭不過來;即使象左履式動作那樣轉體的幅度不大,但若是眼賭仍看著掤的方向,身體雖也能左轉,可是就彆扭得很,可見如果轉體幅度再大些,就更沒法轉體了。另外,在「左顧右盼」時,仍不可忽略「虛靈頂勁」這個要求,不可為了要在左右移視時顯得靈活而產生搖頭晃腦齣現象,也不可當手在上方或下方動作時產生仰頭俯首的現象,而應該是「頂頭懸」似地轉動和用眼神關顧,這樣才能顯得既靈活又有神。

當動作將要完成時,眼睛總是稍先於手到達完成動作時的方向,要有「以眼領手」的表現,亦即眼睛要成為「心」的代表,並要結合「先在心,後在身」(詳見前述)。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心裡想去拿件東西,眼睛也總是先看這件東西,然後手才跟著去拿,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凡是動作向預定的方向去,眼神總須先去。

雖然眼神先到,但並不是就丟開手不管了,仍然要關顧著手的動作直到到達為止。這樣,才能將「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動作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地協調起來。

1934年2月,上海大東書局公開出版楊澄甫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這是一本太極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認為是太極拳的經典文獻。

其一,自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

其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這種情況,是人為地對原傳拳架的改變。就拳架傳承的一般情況而言,拳架在自然傳承中出現變化也是難以避免的。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唯此,若不進行必要的統一,再一代代轉傳下去,失去楊式太極拳架的「原生態」將是難免的。要統一,必須有個標準。「楊澄甫定型架」發揮了這個標準作用。楊式太極拳從不強調統一標準,到強調「無二法門」的統一標準,應該說是進入了規範化發展的新里程。

廣告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太極 的精彩文章:

初學太極拳,這幾點早看早好!
這個假期點擊率最高的文章
一份天然葯手冊,零副作用,效果竟然這麼好!值得閱讀
室內裝修風水禁忌,不能不了解!

TAG:悅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