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代時期青銅器賞析

商代時期青銅器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商代時期的「青銅器」。商代是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它的建立結束了夏末的紛亂局面,國家的力量進一步加強。據《詩·商頌·殷武》記載:「昔有成沁,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大意是說成湯之時,包括西方的氐、羌在內的四方各族臣服於商。商朝從公元前1600—前1046年,歷時500多年,自湯至末代紂共17代,31王,其中以盤庚遷殷為界而分為早商、晚商兩個階段。我國對於商代文化的探索是分兩步展開的,1928年通過對安陽殷墟的發掘確立了晚商文化,而1950年以來對鄭州二里岡商代文化遺址的發掘確立了早商文化,到目前已經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商代文化序列,同時也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商代文化和歷史等有了全新認識。

第一節商代青銅器概述

商代是中國青銅器的核心時期,是青銅時代波瀾壯闊、光彩奪目的一頁。商代早期的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因為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這些青銅器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重要的墓葬或窖藏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以及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銅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大的發現。從出土的青銅器來看,無論在造型設計、花紋裝飾,還是在鑄造技術上較前代都有明顯的進步。此時期的禮器種類增多,器物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並開始出現了銘文。

商代晚期是指盤庚遷都於殷之後的時期,即殷墟文化期。就青銅器的發展而言,在鄭州二里岡文化與安陽殷墟文化之間,具有一定的廣泛性,這就完全有必要在商代早期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前,划出一個稱為商代中期的階段,時間大約相當於中丁至小乙時期。商代中晚期的青銅器在冶煉、鑄造技藝和藝術表現上都已經達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夠充分地發揮青銅材料的特點,作品被賦予某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到了商代晚期青銅製造業得到迅猛發展,為兩周時期青銅器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使中國的青銅文化達到高峰。商晚期青銅器紋飾最為發達,比之中期內容和種類豐富得多,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題的獸面紋得到了空前發展,成了古代裝飾藝術的典範。商代的青銅器矗立於奴隸制時代文化的顛峰,它的創造經驗不但直接影響了當時各個不同的藝術門類,而且直接為西周前期所繼承。

第二節商代青銅器的分期

一、早期(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河南鄭州二里岡文化的青銅器是商代早期的代表,其後河北蒿城、江西吳城、湖北盤龍城、山東大辛庄、河南偃師等地也相繼出土了同期青銅器。與「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相比,這一時期的青銅器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不論在造型設計、花紋鏤刻,或是工藝技術上都有了飛躍性的進步。

1造型特徵

此時青銅禮器佔主導地位,成為青銅時代最主要的象徵。其通常是成套的,表現了當時禮制的發展和國家機器的加強。商代早期的青銅工藝已經相當成熟,鑄造水平較高,但傳世品較少。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來看,一般包括:鼎、大鼎、大方鼎、鬲、、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涉及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都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而成的一套酒器已被普遍使用。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商代晚期·火蛇紋鼎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已經相當厚重。此時期器物的體積也有所增大。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狀,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與器腹之所以相通,是因為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此時方鼎體形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繼承了二里頭文化式樣,一律為扁體平底,流部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都有「十」字形大方孔,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商代早期壺提梁類分為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且不設提梁的。

2 花紋與裝飾

一般胎質較薄、紋飾簡單質樸,大多是寬線和細線組成的變形獸面紋,展現了二里岡時期青銅文化特點。此外這個時期紋飾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如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他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底。

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糙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在這時出現。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的主體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作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獸面紋上、下常有圓圈紋作邊框,方鼎左、右、下方有乳釘紋。

3 銘文特徵

銘文已有萌芽。鄭州白家莊出土的一件銅罍,肩部飾有三個龜形圖案,有學者認為是族徽文字。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銅鬲上,有「亘」字,可認為是這一時期銅器上比較罕見的銘文之一。

二、中期(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考古學上所觀察到的商朝早期與晚期文化分布中心分別在鄭州、安陽兩地。但商朝中期考古文化的中心則較為分散,反映了當時政治的不穩定。「正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史記·殷本紀》

1造型特徵

商代中期青銅器除了生產工具和兵器外,容器的種類比早期有所增加,主要有鼎、鬲、斝、爵、觚、尊、盉、壺、瓿、卣、罍、盤、簋、豆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前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鼓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已出現的寬肩的大口尊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出現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高度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為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十」字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一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立,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商代早期從未出現的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

2花紋與裝飾

此時出現用雲雷紋襯底的復層紋飾,其設計和雕刻之複雜精細,是早期作品所無法比擬的。浮雕獸面紋也開始出現,但一般都比較圓渾,不似商晚期那般硬朗銳利。有的器體上開始用扉棱裝飾,顯得凝重雄偉。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細而密集。一般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經較為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了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這類獸面紋往往雙目突出。如果不是浮雕的話,無論是頭像還是軀體都沒有明顯的區分。

3銘文特徵

商代中期的銘文沒有太大的發展,也是處於萌芽階段,一般器物也沒有銘文,但是在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不過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三、晚期(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

河南殷墟遺址、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是商代晚期的代表。從各地出土的青銅器來推商代晚期·獸面紋四足鬲斷,青銅器冶鑄業雖然是以王都為中心,但在各地奴隸主貴族統治下的都邑,也都設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作坊。殷商後期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此時手工業中的青銅鑄造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從二里頭文化上層青銅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殷墟青銅器,不僅品類較全、形式多樣,而且在造型設計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突破和創新,達到了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高峰。

1造型特徵

商代晚期從武丁後期至帝辛接近二百年的時期內,又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1)殷墟時期前段

殷墟時期前段以小屯238號墓、殷墟5號墓、小屯村北18號墓所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其他地區的以山西石樓二郎坡、桃花庄、後藍家溝和湖南寧鄉黃材等地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

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頸寬口橢扁體壺,敞口束頸橢扁扇體觶、觥等。方彝見於小屯238號墓。殷墟5號墓出土有「偶方彝」,偶方彝的外形似二方彝合體,內為一長方形槽。高頸寬口橢扁體壺見於殷墟5號墓,口寬而橢扁、頸較高、腹部膨大,頸兩側有貫耳,下有圈足,有的有蓋,石樓桃花庄扁壺則風行扁壺於商代晚期的前段,到晚期後段就迅速消失。一種敞口束頸橢扁體觶見於殷墟5號墓,有的無蓋,頸部收縮都不是很小,有寬狹不同的做法;器多小型,也有作中型的。另一種敞口束頸圓體似杯的觶,大約也在此時出現。上述兩種觶在傳世品中很多。觥有作鳥獸形和圈足的兩類,全見於殷墟5號墓。鳥獸合體造型的觥,前足與後足不相同,如婦好觥前為虎後為梟的合體,司母辛觥前為怪獸後為怪鳥的合體。美國佛利爾美術博物館有一前為虎頭後為鴨形而平啄的獸禽合體觥。

新出的還有鳥獸形尊,如婦好鳥尊、湖南湘潭豬尊、醴陵象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式。也有的設計成半容器半動物的式樣,如雙羊尊,中間是尊形,兩側為羊頭,形狀特殊。

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這時大為發展。殷墟5號墓出土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壺、方缶等等,而傳世器中還有方觚、方觶,幾乎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從整體上來看,雖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卻是富有特徵的器物。

中期的器類在本期內也有或多或少的變化,並且出現了一些新的式樣。食器中鼎的變化較大,除了通常的式樣外,新出現的形式有自器腰以上收縮、口唇外翻的鼎,這主要是中小型鼎;還有一種是容器部分很淺的柱足或扁足鼎。袋腹似鬲的柱足鼎,俗稱分襠鼎,是此時期流行的新式樣,前段的特點是袋腹較深。晚期前段的方鼎都是槽形的長方狀鼎,柱足粗而偏短,也有扁足方鼎。柱足和扁足方鼎在殷墟5號墓中都有典型的式樣。

甗在商代早期黃陂盤龍城墓中發現有一例,之後再也沒有見到過。晚期前段有較多的發現,均作甑鬲連鑄形,甑體都大且深。口部的做法有兩種:一種自口至腹都為直壁,口沿處有寬闊且加厚了的邊條,如小屯188號墓出土的就有此種直壁;另一種口部侈大,殷墟5號墓有這類。前者大約主要流行於前段,後者成為固定的沿用式樣。婦好三聯甗分左、中、右置於一箱形的釜上,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其他地方沒有發現。

鬲這類器物不是特別流行,傳世的有殷墟出土鬲,多為深袋足;安徽阜南月牙河出土的鬲,器頸處直而收縮,翻唇,亦深袋足。

簋在早期的黃陂盤龍城墓中曾出土過一例,為圈足雙耳。晚期前段出現了無耳簋,這種簋形體比例較寬,圈足直而往往有小方孔,口微斂而翻唇。殷墟5號墓及武官村大墓都出土有無耳簋,後者比前者上口翻唇的曲度還要大。無耳簋是在晚期前段較為盛行的式樣,此時沒有發現雙耳簋。

爵、觚、斝仍是組合的酒器。扁體爵已大為減少,圓體爵盛行。觚的造型為頸部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的是斝鋬上開始有了較多的獸頭裝飾,三足有明顯增高的趨勢,同時出現了圓體和橢方體不分段的斝,前者如殷墟武官北地1號墓圓體斝,後者如小屯238號墓的橢方體斝。殷墟早期出現過的袋足斝,在晚期的前段又重新萌起。此時期內還出現了角,但很少,殷墟5號墓出土爵近50器,卻未見有一角。

大型的酒器大口有肩尊和饔(瓿)的形體也有所變化。大口有肩尊,原來比例偏低的體型在這時有顯著的增高趨勢,有的圈足特別高,圓體的如殷墟5號墓出土的有司柬母尊,方體的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但這種尊也只是流行於晚期前段,以後就逐漸減少。饔(瓿)這種器形可分為兩類:短頸和無頸合口,後者主要是這一時期出現的,並且有的有蓋。山西石樓後藍家溝的百乳雷紋瓿、殷墟5號墓的婦好瓿及湖南寧鄉出土的獸面紋瓿,都是極為典型的式樣。但是饔(瓿)這種器類如同大口有肩尊一般,在商晚期後段基本上不再鑄造了。袋足斜流半封口的盉仍有所發現,安陽侯家莊大墓出土的鑄銘左、中、右三盉都是袋足方形盉,是一種形體較為莊重的祭器,但是袋足盉這類酒器也是愈來愈少了。

水器類盂是新出現的器形,如小屯西北岡墓出土附耳盂,上有銘云:「寑小室盂」,器壁侈斜,是為盥洗用器。殷墟5號墓有盂直口翻唇,有附耳,並有對稱的兩系。

(2)殷墟時期後段

這一時期由於青銅器上的銘文有所發展,根據內容記載可確定一批標準器或非標準器。這些器有十五祀小臣俞尊、戌嗣子鼎、小子茜卣等,都屬於帝乙、帝辛時期。

體似觚形的無肩尊和橢扁體卣是此時期新出現的典型器物。安陽大司空村51號墓的卣成組合出土;殷墟西區43號墓屬於第四期,時代最晚,也出土有兩觚形尊;小屯圓葬坑中有卣隨葬。前段的寬肩大口尊和後段的觚形尊,前段的高頸寬口橢扁壺和後段的提梁壺卣似乎表現出了一種興衰的交替。

雙耳簋在這個時期很流行,但容器部分還是與以前的神似,形體基本上為斂口翻唇形和敞口似碗形兩種,雙耳在口沿處下方,且有垂珥。有一種粗大雙耳發達近口部或高於口部,並有長垂珥的簋,出土更晚,無耳敞口簋仍繼續使用。這一時期簋的圈足有增高的趨勢,有的圈足下緣做出一道寬闊的邊條以增加其高度。圈足上開孔的現象已基本消失。

2花紋與裝飾

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紋飾最為發達,樣式和種類也比中期的豐富得多,在藝術裝飾方面呈現出高峰,與青銅禮器的高度發展一致。

此時,器物紋飾豐富多彩、繁縟富麗,以獸面紋和夔紋為主,還有鳥紋、象紋、蠶紋、蟬紋等。獸面紋飾只是紋樣結構規格化的形式,所表現的物象很多。此時的裝飾特點是集群式,以多種物象或作主紋或作為附飾布滿器身,甚至視線所不及的器物底部也有裝飾,有的一件器物上有多達十幾種動物紋。商代晚期前段獸面紋中間的鼻準線,有的不接觸下闌底線,獸吻常連成整體而中間不隔開;後段的獸面紋往往由於獸鼻尖通到下闌底線而被分割為兩部分。

就表現手法而言,商代中期紋飾的形體基本上還有象徵性,除了炯炯有神的雙目外,其餘部分即使是較精細的圖像,也是主幹底紋不分、輪廓不清。商代晚期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還帶有寫實感,紋飾主幹和底紋明顯地區分開來。底紋通常是繁密的細雷紋,與主紋構成了強烈的對比。

紋飾的主體採用浮雕的現象很普通,同時採用平雕和圓雕相結合的手法,層次更加細膩豐富。有的浮雕表現出幾個層次,而且一個層次做成一面高的坡形,這種層疊式的浮雕被稱為「三層花」。

3銘文特徵

這一時期的銘文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示人體、動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較濃的象形意味。以人體形象的文字為例,頭部常作粗圓點,腿部呈下跪形狀,這是一種美化手段,是鄭重的表示;絕大多數筆畫渾厚、首尾出鋒,轉折處多有波折。字形的大小不統一,銘文布局也不齊整,豎畫雖然基本上成列,但橫畫卻不成排。

這些銘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家族形態、家族制度與宗教觀念等重要問題。雖然對此已經有很多人做過研究,但其中一些深刻的內涵仍是人們無法確知的,在今後的金文研究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殷代青銅器中也有少數有較長的銘文,但時間已到了殷代晚期。這些較長的銘文內容多涉及商朝晚期的重要事情、王室祭祀活動、王室與貴族關係等,其中銘文中一些字詞的含義,以及所反映的一些當時制度的狀況,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之處。

商代晚期青銅饕餮紋大鼎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商代中期青銅饕餮紋四足鬲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馬頭刀(上)蛇首匕(下)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饕餮垂葉紋貫耳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商代中期青銅饕餮紋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四羊首甗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師達方彝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龍紋扁足鼎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中期青銅獸面紋壺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中期青銅獸面紋斝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共父乙觥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獸面紋罍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獸面紋盉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晚期青銅獸面紋壺

(上海博物館藏)

商代寢孿青銅方鼎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饕餮紋青銅爵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饕餮紋青銅罍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饕餮紋青銅鼎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雲雷地乳釘紋青銅瓿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獸形青銅觥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方格雷紋出戟青銅瓿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三魚渦紋青銅盤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獸面紋龍首提梁青銅卣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夔龍紋青銅鼎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直線紋青銅簋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雷紋提梁青銅卣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鳥獸形青銅卣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龍紋兕觥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夔紋青銅斝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青銅犧牛立人攀藍

(山西博物院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