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座博物館可以改變人生,如今也脫胎換骨了

這座博物館可以改變人生,如今也脫胎換骨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岑少宇】

這兩年,「一出國,就愛國」成了網路上的流行語之一。其實,不走出國門「對比」,也能發現無數改革的印記。超算、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等等履有突破;殲-20、運-20、航母等給國人帶來無數驚喜;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貼近生活、改造生活的「新四大發明」,更是盡人皆知。

在這「新四大發明」之外,日常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時候的上海,石庫門經常在暴雨後積水,甚至能漫過套鞋,現在已經見不到這樣的景象;生煤爐、倒馬桶也早就成為歷史;公交車擁擠緩慢,在我的印象中,鄰區的公園都是遙遠的存在,現在地鐵已經四通八達……

不過,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一座博物館的變遷。

上海自然博物館舊址在延安東路260號,原華商紗布交易所,據說是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現在它已經不怎麼起眼了,但在兒時的我看來,還是很有氣勢的。

攀上高高的樓梯,進入大廳,鎮館之寶馬門溪龍化石的衝擊力,誰能抵擋?周圍一圈陳設,簡明清晰地闡述了生物的進化史;樓上的生物標本,則分門別類,提供了整個生物界的框架,同時夾雜著一些在當時看來較為新奇的陳列,介紹分類學之外的知識,比如燈游標識的洄遊路線、兔子對冬夏環境的適應等等。

很遺憾此前沒有怎麼拍照,後來發現sonicbbs的網友lihao771拍了一批,就收藏了下來,在此借用一下,本圖為馬門溪龍

正是在自然博物館,我第一次知道了馬與象進化,知道最大的魚類是鯨鯊,認識了矛尾魚這樣的活化石——有多少人和我一樣,被身旁突然出現的矛尾魚標本嚇過一跳?

鯨鯊,也來自lihao771

自然博物館還搞過一些科普活動,我就曾在知識問答中得過獎——《上海的保護鳥類》。這是我最珍視的科普書之一。

父親帶我去了至少二十來次自然博物館,打開了生物學的大門。像我這樣從自然博物館受益頗豐的人,一定還有很多很多。

後來展館也有所改進,比如在古屍廳之外,又建了關於人類演化的展廳。但總體而言,變化不大,隨著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舊館已經漸漸落伍了。

成年後,我還去過兩次自然博物館,不得不感嘆門庭冷落。整棟大樓都空蕩蕩的,訪客寥寥。雖然我可以更自在地參觀,沒有絲毫打擾,但總覺得有些遺憾,也擔憂自然博物館未來的前景。

現在我們當然知道了,那樣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併入上海科技館,不久就決定遷建新館。新館同樣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區,但面積遠比舊館大,建築設計精妙,與周圍的靜安雕塑公園渾然一體。光從位置、外觀上,就可見上海市對這一文教項目的重視。

在舊館裡,馬門溪龍「頂天立地」,但在新館裡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因為這裡有更大的世界:

新館中的馬門溪龍,新館照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增加了一個大廳的地質內容、一個大廳的上海自然、半個廳的宇宙學等等,人類的演化也更加突出人與自然的關係,物種演化成了壯觀的「生命長河」,化石展覽突出生物群的概念,有些兩棲類爬行類則有了活體陳列。臨時展覽、特別展覽的頻率也高於舊館。

今年7月的特展

有些陳列更是頗有藝術性,相信去過的人,都會對整牆的角、不斷閃爍的鳥綱分類、從天花板垂下的層層堅果、排列整齊的昆蟲海螺等留下印象。

多媒體的應用不負眾望,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短片凝集了許多專家的智慧,畫面細膩,復原了古生物的形態與環境。多處大型劇場也有上佳的觀影體驗。

非洲區的多媒體展示很受歡迎

互動陳設自然也不可少,一圈小孩,往往就是它們的「指示牌」。家長唯一要擔心的,就是管好孩子,別起衝突。對了,還有就是別讓小孩子被會扭脖子、會嗷嗷叫的巨型恐龍嚇到。會動的恐龍不稀奇,但一半揭開顯示骨骼、內髒的設計還是頗具匠心的。

科普活動也大大強化。我在舊館參加知識問答時,印象中場地只是哺乳綱陳列後面的一小塊空地。而在新館裡有專門的活動教室,甚至有「挖化石」的模擬活動。流動講解車雖然定時出現,不是誰都知道,但還是要感謝志願者組成了另一道風景。

化石教室一角

近期不幸在車禍中遇難的鐘揚教授,就曾多次在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舉行講座。也是看了自然博物館人員的回憶文章,我才知道「每一塊圖文版,都是鍾揚老師精心付出的成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絕對值得一讀。

如今的自然博物館,每天都門庭若市,一些劇場的預約券稍晚些就領不到了。火爆的景象,正是上海科普文教工作跨越式發展的體現。市政府的重視與投入,學者的傾力支持,以及科普觀念和博物館技術本身的發展,都是自然博物館新館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

上海最近又開工新建了一批文教設施,比如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浦東美術館、程十發美術館、宛平劇場、世博文化公園等,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則在國慶期間投入試運營,上海的博物館大家庭再添一員。看起來,上海的腳步不會停下。

自然博物館是科普發展的印記,我們每個參觀者也是。與十幾、二十幾年前相比,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科普,頻頻帶著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參觀,如果沒有長期堅持的科普文教,很難想像會形成這樣的家長群體。

熱愛科學的民眾是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一。以2010年為基期100分起計,2016年上海的科技創新指數達到了224.9分的新高,而且是近年漲幅最大的,不斷培養這樣的民眾,是上海未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于謙是北京搖滾協會副會長 相聲迷和搖滾迷都驚呆了
人在堵途!看國慶節各大景點前線的網友們發回的戰報
為什麼說中國土地制度是全世界最先進的
大減價!歐盟要求亞馬遜補繳稅款2.5億歐 不到蘋果2%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