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舊文:村上春樹簡直是文學界的小李子

舊文:村上春樹簡直是文學界的小李子

悠油說

洗碗的時候瞄了一眼手機推送,

「2017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英國作家石黑一雄。」

我的第一反應是,少女心村上君又陪跑了!

想起去年此時還寫了下面這篇小文

寫兩個本無交集的倔強故事

鮑勃迪倫和貓頭鷹書店的老頭兒

他們如有機會相識,可能會成為好朋友吧

畢竟都是沒空與時代同步的人

01

在昨晚鮑勃迪倫獲諾獎的刷屏狂潮中,我們一邊觀賞這諾獎史上最大膽的行為藝術,一邊惋惜著被提名了8年的村上春樹。

鮑勃迷喜大普奔背後,散落一大堆拔涼拔涼的村上粉的心。他們一定在感嘆俗世不公了,嘆著嘆著就由人及己,往事從每個毛孔噴涌而出,憶起那時花開,你掏心託付的女神,卻中蠱似地扎向那個鬍子拉渣、拿兩張毛票就要去西藏的裝X犯。好了,不說了,再說就是《匆匆那年》了。

這個比喻一點也不冒犯,萬不可對號入座。最難的還是悠油我呢,兩個都喜歡,還做過聽著迪倫看村上的事。在昨晚消息傳來後,我在心裡祝賀了迪倫,然後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村上抱著貓回眸的黑白照,可憐了好一會這個關不住少女心的大叔。

這杯苦甜混合的咖啡,我最後只好潑向瑞典文學院了。他像不像一個腹黑的員外呢?非得讓我兩個心愛的男人比武招親,兩敗俱傷,然後盤算著如何便宜那個淌著哈喇的白痴兒子。

委員會對鮑勃迪倫獲獎的評語是「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里,創造了新的詩意表現手法」。這裡就涉及一個基礎概念問題——文學的邊界在哪裡?

有一個叫韋爾什的蘇格蘭小說家和我感同身受——「我是迪倫的粉絲,但音樂與文學截然不同,我感到憤怒。」一個瑞典作家也撕得不含糊,說瑞典文學院此舉只是「為取悅群眾」 。

好了,這事在我等凡人,點到即止就好了,再較真,托爾斯泰、博爾赫斯、卡夫卡等幾位老師也得從墳里跳出來了——這幾位,別聽著名字牛哄哄的,諾獎當年還看不上人家。真是「江湖套路深,誰把誰當真」啊!

02

昨晚的刷屏大戰中,關於迪倫的往事大多只在視網膜轉了個圈。一句不常被引用的話倒是留了下來。這是他43歲時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說的——

我覺得自己沒有義務去與時代同步。我一共就活這麼些年,如果我非要和現在的時代同步,那我還得準備好追趕即將到來的年代。天哪,誰有空與時代同步?

這句話很迪倫,也讓我想起了旅途中形形色色的另類角色。其中有一個位於地中海岸,土耳其的安塔利亞。2015年冬天我途徑這裡的古城,在一條開滿酒吧和咖啡館的主幹道一處轉角,看到了一家叫「貓頭鷹」的舊書店。

部分因為好奇,部分因為憐憫,我走了進去。它太不合時宜了,一塊已褪色的木板招牌在地中海的晚風中搖搖晃晃,失修的窗戶上放著一台古董級錄音機和一盆雛菊。衣著時尚的年輕人放肆地笑著經過,沒有人願意為他浪費哪怕一秒餘光。

我不怪任何人,我知道如果我不是遊客,也不會邁進那個寒磣卻又處處流露傲慢的小屋。後腳跨過門檻的那一刻,避過身後的俗世之光,我的視線和裡屋接通了,掃到了一個我至今仍心有戚戚的場景。

那裡沒有窗,門外的光探不進三分就被黑暗吞噬。屋中央,一個火爐燃燒著,橘紅色的光灑在一個穿著黑色風衣的男人胸膛。他應該很老了,鬍子又白又長,還抱著一隻黑貓,悠悠地閃著綠光。男人有些咳嗽,衰老的氣管似乎已無法擠出更多的空氣。你看過哈利波特的話,你一定會想起裡面的魔法院長。

從他右手的響聲判斷,他應該有一瓶酒要打開。在和我對視了數十秒左右,他驅趕了貓,拎著酒走了出來。他和我想像中一樣老,卻比我以為的高大。他一邊四處尋找開瓶器,一邊發出低沉嘶啞的聲音,大意是「竟然還有人會進來」。

我隨手翻了書架上的書,幾乎都是英文著作,我認出了毛姆、馬爾克斯,因而判斷應全都是嚴肅文學或哲學類書籍。

「人們都不看書了吧?」我身後又想起咳嗽,「電腦手機的魅力大很多。」此時,「魔法院長」已經打開紅酒,卻依然拎在手中——他又開始找杯子了。我們寒暄了幾句,來自何方,玩了幾天云云。

突然,他直起腰,聲音大得出奇。「既然都沒生意了,不如早點關門我們喝一杯吧。」他搖晃著手裡的酒瓶,另一隻手按動了錄音機。「再來點爵士怎麼樣?」

別忘了,我們可是來自中國,有著謹慎無比的處世經驗和微薄不堪的信任感。尤其我的旅伴,似乎被嚇到了,拉著我就跑出了出去。

後來,酒店的胖侍應告訴我,他是一家著名大學的哲學教授,要將最好的書賣給世人。但除了他的貓,誰也不理他。侍應歪著頭,指著太陽穴,「瘋子!」

第二天,我再經過他窗前的時候,大門緊閉,裡面傳出了義大利歌劇。

03

該結束這兩個毫不相關卻同樣倔強的故事了。我對它們之所以如此深刻,源於想對現在快得可怕的生活的逃離。尤其這幾年,安靜也好像成為一種錯誤。

其實,30年前,迪倫已經預感到人類的不安分。他對泰晤士記者說。「美國現在已經不是那樣了。但是由於那些已經過去的事情發生得太快,人們至今依然在試圖解構它們。當時的電視媒體還不是很發達,人們只知道自己腦子裡本來就有的東西。但現在,好像在一夜之間,人們就被告知怎樣去思考,怎樣去行動,信息有些過量了。」

「這種泛濫令人窒息。比如說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其實就那麼回事。只不過是一種新的市場宣傳,為了多賣幾件染色體恤衫而已。當年賣衣服的那些人現在又開始搞電腦了。」

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是1984年,一個他嘴裡「搞電腦」的歌迷也正在冉冉升起,他叫喬布斯。他太愛鮑勃迪倫了,為了將他的歌全部裝進一個移動盒子里隨身欣賞,若干年後,世間就有了iPod。

現在,他們都成了傳奇。

悠油問你

你有沒有深處一種無法抗拒的「快」之中?

有嘗試過慢下來嗎?

如果能慢下來,你想做點什麼?

·END·

悠油的聲音&故事實驗室

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悠油 的精彩文章:

光影穿梭-花舞森林與未來遊樂園

TAG: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