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路:婆娑的梧桐樹影抖落 百年繁華舊夢
對於一個初次踏入衡山路的漫步者而言,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或許是路兩旁綠蔭遮天的梧桐樹,或許是鏤空鐵柵欄內幽靜的花園洋房。
晨報記者 | 宋奇波
攝影 | 任國強
衡山路晨光
於我,卻是路南端的徐家匯公園。在這裡,衡山路展現出貼近老百姓生活的一面。工作日的傍晚或是周末的午後,這裡就成了附近居民休閑的去處。老阿姨帶著孩子在水邊嬉戲,三口之家在步道上有說有笑,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穿梭其間。
一
直到本世紀初,這片綠地還是中國唱片廠和大中華橡膠廠的廠址。工廠搬走後,在寸土寸金的徐家匯商圈邊,拔地而起的並不是高樓大廈,而是這個與民眾生活更貼近的口袋公園。
衡山路811號,徐家匯公園中的「小紅樓」,曾經是百代唱片公司設在上海的分公司
公園建成時,唱片廠的小紅樓和橡膠廠的煙囪被保留下來。小紅樓的前身是東方百代唱片公司,這裡建起過上海第一座錄音棚,中國現代音樂史上不少重量級的人物都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天涯歌女》、《四季歌》、《玫瑰玫瑰我愛你》……多少家喻戶曉的歌曲在這裡灌製成唱片。周璇、白虹、姚莉……多少耳熟能詳的聲音從這裡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聶耳曾在這裡擔任過音樂部主任,並在此創作出了《大路歌》、《畢業歌》等著名歌曲。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時,聶耳雖已身在日本,但該曲的第一版錄音正是在小紅樓內完成的。
小紅樓建於1921年。5年後,橡膠廠的煙囪在東南角豎立起來,滾滾濃煙伴著悠揚的歌聲。一個引領了中國唱片業的輝煌,一個見證了中國橡膠工業的發展,兩者都成了歷史,但兩者在此共存近百年,最後作為公園內的人文地標,繼續發揮著餘熱。
二
在上海人的記憶中,衡山路曾經有過一段異常熱鬧的日子。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說起上海的酒吧街,沒有人會不提到衡山路。鼎盛時期,整條路上167戶商家中,酒吧就佔了近100家。
衡山路酒吧
華燈初上時,道路兩旁滿是紅色的遮陽傘、連片的桌椅與鮮艷的廣告燈箱。但是,就像路旁的梧桐樹在盛夏之後總會凋零,衡山路的熱鬧也在盛極之後轉向衰落。
一位見證了整個過程的親歷者說,衡山路安靜下來了,但是氣魄還在。在他眼裡,這種所謂的「衰落」,放在衡山路身上,更有一種中世紀冷兵器時代古堡騎士的尊嚴。
這種尊嚴來自於時光的積澱。1922年建成時,這條2.3公里長的馬路還叫貝當路,轉眼間,時光已近百年。
每年深秋季節,以變色樹葉出名的梧桐樹把整條衡山路描繪成法國風格的風景畫
夏秋交替的時節,站在徐家匯公園的西北角,目光順著衡山路朝北望去,只見路兩旁枝繁葉茂的梧桐,用巨大的樹冠搭建出的穹頂。這些看起來並不粗壯的樹,其實蘊含著與它們的外表不一致的歷史厚重感。
路建起來的時候,樹就被栽種下去了。近百年過去了,路見證過的歷史,樹也一同見證過。有心人數過,衡山路上的法國梧桐是460棵。它們就像460個記錄者,在婆娑的樹影間,抖落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繁華舊夢,也映襯著新時代的繁花錦簇。
三
衡山路文化長廊
漫步衡山路,時常感覺,一腳進一腳出之間,就跨越了兩個時代。從衡山路地鐵站出來,一家造型奇異的高檔酒店映入眼帘,奔放、前衛,富有現代感的藝術氣息迎面撲來。
往南邊走上幾步,過了高安路,一抬頭,看見的是西湖公寓那墨綠色的外牆。樓外的青石標牌上,記錄著這幢建於1928年、原名華盛頓公寓的老房子的歷史。更叫人欣喜的是,抬頭低首間,你還能感受到老房子里傳出的真實生活氣息,或是帶水的食物倒進沸油里的爆響,或是晾衣桿上曬著的襯衣和襪子。
如果是在一個夏日的午後,走進凱文咖啡廳,點一杯咖啡,就能待上一個下午,或是聊天,或是看書。或者大可以發獃,身處其中,本就觸目皆是歷史。咖啡廳本身已經開了二十多年,凱文公寓的歷史則要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
聽著服務員講述老房子的過往,透過落地玻璃窗看著衡山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車,抬頭望見對面同樣年歲的衡山賓館的櫥窗里透出的昏黃色的燈光。若是在一個煙雨天,朦朧的霧氣與昏暗的樹蔭中,恍惚間,你似乎看到飛馳的汽車變成了慢悠悠的老爺車,那時的衡山賓館還叫畢卡第公寓,舊時代的高級白領們在門前往來穿梭。
衡山路教堂外圍牆
窗外的馬路邊,一個大叔扛著相機,對著老舊的公寓、高聳的煙囪、斑駁的梧桐按下快門,「咔嚓」,保存下的儘是百年的歷史。


※秋高氣爽好出遊!國慶帶你去個吃喝玩樂全都有的好地方!
※胎兒臍帶脫垂,她跪地托救25分鐘與死神賽跑!
※俞灝明出道十年憶辛酸:別再用大火來綁架我
※女子肚裡長出10斤重的「皮球」!上廁所困難的人要注意了
※乘氫氣球摘松籽,氣球失控男子飄走,已經失聯第四天!類似事件不止一次發生……
TAG:新聞晨報 |